10月18日下午,一条“医学生发大体老师头骨合影引不满”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占据首位,久久霸屏,引发了网友的愤怒以及对遗体捐献的思考。
事发10月16日,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生在社交平台晒出几张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引发网友不满。18日上午,该校基础医学院工作人员回应学校正在积极处理此事。
照片中,几名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学生面露微笑,手举大体老师头骨,其中一名医学生将照片上传至社交平台,并配文写道:“医学生无所畏惧。”
内医大学生发布的合影截图
广东一网友发文批评这一行为
之所以称呼其为“大体老师”,是因为医学上很多课程以形态为主,主要分为肉眼可见的人体器官被称为大体结构,和肉眼无法分辨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仪器才能看到的形态,被称为显微结构。所以,遗体准确来说应该叫做大体标本,但为了对这些捐献者表示尊敬,才称呼他们为大体老师。遗体捐赠者无偿捐献他们自己的遗体,遗体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从而能够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从这些遗体捐献者的躯体上,医学界的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让学生们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这些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亦被尊称为“无语良师”。新闻中的医学生拍照就已经不太尊重大体老师了,还微笑比“耶”,基本上就是只在乎炫耀自己胆子大、炫耀自己的特殊专业,没有考虑过大体老师的尊严。因为他们心里觉得自己才是焦点,觉得没人在意大体老师。本质上,是他们自己就没有把大体老师当成一回事。《法证先锋》《法医秦明》等电视剧里,法医学生对大体老师都很尊重,都会鞠躬,而且完成练习以后会尽可能让大体老师恢复原状,给他最大的体面。大体老师和家属都是很了不起的人,因此才会在生前主动签下协议,得到家人支持,希望对医学事业发展有所帮助。据了解,我国医学院校的大体老师非常缺乏,很多学校十几个学生才能共有一个。更难的是,有些学校因为缺乏大体老师,解剖课直接开不下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收遗体捐献,每年收到的遗体只有个位数。到了1992年,浙大医学院收到的遗体捐献数量也才刚刚突破两位数。截至2021年,浙大医学院连续三年每年接收的遗体捐赠数量在90例以上,大都来自浙江本省。据统计,如今整个浙江省每年收到的遗体捐献量刚刚超过200例。另据中国解剖学会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接触遗体捐献工作开始,遗体捐献数量虽然逐年增多,但也是近几年北京才达到了每年350例左右,这还远远不够。在很多欠发达地区,遗体捐献工作才刚刚起步,大体老师是当地医学院极为稀缺和宝贵的资源。打破固有的生死观念和殡葬习俗不是易事,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也不能一蹴而就。《广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工作15周年的总结和实践》一文中曾提到:我校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于2005年底成立,由广州市红十字会分管,截至2019年12月,已登记在册志愿者268人,顺利完成遗体接收64例。成功捐献的64例只是15年来的总数量,相对每年解剖学教学的需求量相差甚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可以说,我国的遗体捐献事业任重而道远,当各位医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敬畏生命”的意义时,都能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时,我想,愿意遗体捐献的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