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崔志芳 通讯员/马军
闫大娘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了,是目前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年龄最大的寿星。她除了耳背,身体还算硬朗,能和大家正常交流。2023年,她住进了孝义市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一家医养结合医院,老人如果生了病直接在这里就能治疗,不需要特意去住院。闫大娘有两个子女,他们年纪也大了,而且都身在外地。在此之前,闫大娘独自在家生活,子女总是对她放心不下。入住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她觉得特别方便,也让子女悬着的心落了地。这里对她来说,就像一个温馨的港湾。
近日,记者来到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空气清新、环境整洁。在养老区域的康复室里,老人们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在棋牌室和活动室里,老人们正在进行娱乐活动;在医疗区域内,工作人员正在精心照料着有医疗需求的老人。
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孝义市第二中医院负责人刘永红说:“结合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实际,从2018年起,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将原街道敬老院纳入一体化管理,实行社区医院、敬老院‘两院一体、一床两用’的发展新方式,聚焦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医疗康复和休闲娱乐等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教’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医养服务。在医养结合的环境中,老人们不仅能及时得到健康管理和医疗救治,还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服务,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77岁的马老师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校长,因脑梗后遗症入住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老师有5个子女,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在家的时候,马老师时常感到孤单,可来到这里就不一样了。“每天有人陪着我聊天,一日三餐都按时供应,我对这里非常满意!”马老师说。
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医疗是基础保障,必须要有可靠的医疗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将医养结合工作做大做强。该中心与孝义市中医院共同组建了老年病科,由上级医院长期派驻科主任及护士长到中心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保障老年病的诊疗水平及医养工作的技术支撑。
目前,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形成“1815”一床位的医养结合新模式。“1815”一床位指患者在一张床位即可享受到18项护理照料和15项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模式在服务高龄、失能、五保户等老年群体中逐步显现出优势,该中心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医生和护士每天定时进行查房,咱们这边入住的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这就需要医生提供精细化诊疗,每天悉心照料老人。中心组建了康复师团队,并购置了四肢联动设备,为有康复需求的老人排好时间表,提供个体化康复服务。”该中心副主任郭志勇介绍。
刘永红表示,该中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编撰了两本医养结合护理规范书籍,并成为山西省医养结合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相关做法为该省乃至全国的医养结合工作带来启发。
“您好,请问是张女士吗?我是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您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关注身体健康。请问您最近一次测量的空腹血糖是多少?”平日里,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群体,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接到一个类似这样的医疗随访电话。
这是设立在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助医”系统,系统能够设置多种电话模板,通过智能语音外呼系统,每天可外呼1000人、发送短信1000条,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体检预约、疫苗接种、慢病随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实现辖区居民全覆盖。
在中心门诊处,全科医生宋亚蓉正一边询问一位老年患者情况,一边根据“智慧助医”系统的全科辅助诊疗提示,结合AI诊断参考及治疗建议,为患者进行快速诊断。有了这个系统,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规范的医疗服务。
“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我们借助系统提供的AI辅助、智能问诊等功能,基于系统显示的患者基础信息和问诊情况,结合AI诊断参考及治疗建议,为患者进行诊断。”宋亚蓉说道,“在基层医院设立‘智慧助医’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一些刚入职、经验不足的医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思路更清晰、用药更规范。”
郭志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在“家门口”进行常见病治疗,中心也能承接住。对于超出诊疗能力的疾病,中心将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智慧助医”做到了全市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全覆盖,是吕梁市民生实事之一。按照吕梁市卫生健康委工作部署,中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14个村卫生室于2023年8月启用“智慧助医”系统,覆盖服务人群6万余人。“智慧助医”系统包括智能智慧助医辅助诊断系统、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和运行监管系统3个子业务系统,其中智能智慧助医辅助诊断系统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智能辅助诊断集于一身,可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截至目前,孝义市智能智慧助医辅助诊疗累计32万多人次,规范门诊、住院病历近6400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历规范率达到95.51%,诊断符合率达93.81%。
(关注“健康山西官微”微信号,获取权威资讯)
来源:中国人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