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角度来说,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于长期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特征的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如何通俗的理解这段话呢?
乙肝病毒通过复杂的机制,作用在肝细胞上,导致肝脏反复的慢性的炎症,肝脏炎症就像手上炎症一样,会长疤痕,炎症时间越长,瘢痕组织越多,最终会让肝脏质地逐渐变硬,肝脏形态逐渐变小,这个时候看到的肝脏,表面不光滑,B超提示肝光点粗大,甚至有结节等,这都是纤维化组织在肝内增多的表现。
乙型肝炎肝硬化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厌食、体重减轻、乏力和疲劳。
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黄疸、瘙痒、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呕血、黑便及便血)、腹水所致腹部膨隆和肝性脑病所致意识模糊。
体格检查表现有哪些?
可能包括
黄疸、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腹水、脾肿大、掌红斑、杵状指(趾)和扑翼样震颤。
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能包括
血清胆红素升高、氨基转移酶异常、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低钠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和血小板减少。
肝硬化患者糖尿病发病率会增加,表现为高血糖、糖耐量试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性胰岛素抵抗,进展性肝硬化伴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发生低血糖及各种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通过B超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占位特征及肝内血管、胆管情况,对早期筛查、诊断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至关重要。
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可表现为脾肿大、门静脉扩张和门腔侧支开放及腹水等情况,还可伴随门静脉血流速率降低和门静脉血流反向等改变。
B超可了解肝硬化程度,如早中期常见肝包膜增厚,回声增高,厚薄不均,肝表面欠光滑或呈锯齿状,凸凹不平,肝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增强,呈密集大小不一的点状;肝内外血管粗细不均,肝静脉主干变细,分支狭窄,门脉主干内径增大等。
2、CT检查
通过CT平扫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及形态,诊断出肝硬化。
CT增强扫描则能进一步评估肝硬化的程度,对肝硬化背景下的结节进行定性,看到有无食管静脉曲张等。CT影像下肝硬化早期肝实质由于脂肪浸润体积可正常或略增大,晚期因纤维收缩而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肝裂增宽。
肝脏体积常不成比例缩小,显示各叶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尾状叶代偿性肥大;肝脏密度因脂肪变性、纤维增生、再生结节等,会出现肝密度不均匀;腹水出现则可见为环绕肝脾周围的液体密度影;有的肝内有硬化结节。
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常见肝脏外形不规则、肝横切面失去楔形,以及矢状面不呈三角形而形似椭圆形,合并肝腹水时显示尤为清晰。患者的肝体积缩小,肝脏轮廓边缘不再像正常肝脏一样光滑,而是表现为驼峰状、波浪状或锯齿状。
肝左右叶比例失调,肝右前叶常见萎缩,而左外叶和尾叶常表现为代偿性增大,多数患者右前叶与右后叶相比萎缩明显。可清晰显影肝硬化结节,多呈细小粟粒状。
4、肝硬度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简称肝弹。是一种超声无创检查技术,通过肝脏硬度测定(LSM),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正常人TE在7.3Kpa以内;7.3~9.7Kpa为轻度纤维化(F1~F2);9.7~12.4Kpa,为F2~F3,属中度纤维化;12.4~17.5Kpa为F3~F4,达到中、重度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超过17.5Kpa为F4,提示重度纤维化,并需警惕肝硬化的存在,数值越大肝硬化越严重。
治疗后肝硬度值下降,说明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硬化的程度减轻。
但出现肝脏炎症和胆红素水平可影响LSM值,高体重指数、肝外胆汁淤积、肝静脉瘀血、酒精摄入过量(戒酒后1周45.3%受试者明显下降)和进食(肝硬化者宜餐后2~3 h检查)、呼吸配合程度、肝硬化程度等亦影响TE。有腹水、孕妇、植入起搏器、肋间隙过于狭窄、肝炎急性期的患者暂时不适合此检查。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办?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肝脏的修复,避免劳累,可以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2、饮食清淡,少油少盐。油腻饮食会加重消化负担。吃盐多容易诱发腹水,加重水肿。出现腹水者,应适量限制水的摄入。
3、严禁饮酒,避免抽烟。肝硬化患者要绝对禁酒,避免加重肝损伤,诱发肝癌。
4、膳食均衡,注意卫生。可以多吃水果和蔬菜,优质蛋白质,如豆类、家禽或鱼肉,饮食要干净卫生,不要吃剩饭、剩菜,生冷食物。
5、避免感染,预防感冒: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容易发生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及时的增减衣物,注意手卫生。6、谨慎用药,勿信偏方。注意药物的肝毒性,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7、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不能自己停药或者减量,遵医嘱定期复诊。出现临床不适,比如发热、水肿、腹胀、黑便等,要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