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建立在个体回忆基础上的文化记忆,口述史以口述者的亲身经历为视角,不仅能够透过个体叙事来呈现其生命历程,亦可超越个体叙事视域,在不同口述者对特定时空记忆的相互交汇与印证中,形成关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为共同体之维系建构更为深层的意义纽带。马郢“寻宝计划”的开展目的之一,正旨在通过口述史的形式,对马郢村落共同体建设中“大大小小”人物的生命历程进行追溯,在其个体叙事中再现马郢村落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及其变迁,不断铸牢马郢村落共同体繁荣与兴盛的“根”与“魂”。 ——寻宝计划
口述者:安广英,1950年生,一位朴实无华的中国农村妇女,把自己的一切给了亲人,给了家庭,也给了土地和生活。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磨难后,她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热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家里的十亩稻田打理的井井有条,成为一名“稻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那片稻田,也守望着对生活的希望。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走在金秋九月的乡村,仿佛置身于稻香的海洋,走近马郢村,我们对《稻香》描绘的画面更加产生了心灵共鸣。是啊!土地、稻谷、乡村,这是中国农民的“根”,是中国农民坚守生活和生命守望的“根”,见证了中国农民的奋进。
一层一层翻滚的稻浪,似乎在诉说着土地主人丰收的喜悦,与站立在田间地头的故事主角佝偻身影形成了强烈对比。安广英,一位朴实无华的中国农村妇女,把自己的一切给了亲人,给了家庭,也给了土地和生活。她出生于1950年,在那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她们那一代人的苦难与坚强,书写在历史中是厚重的。而安广英,命运似乎并不待见她,给她生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磨难:幼年丧父,青年丧子,中年丧夫,晚年病痛不断。即便命运如此,她也从未被击溃,用孱弱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那瘦小的身躯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依靠着土地、守望着稻田,扛起生活的希望。即使如今已经73岁高龄,她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家里的十亩稻田打理的井井有条,成为“稻田里的守望者”。
图为 安广英在自家小院里的留影
作为中国命途多舛而又从不妥协的农村妇女中的一员,安广英的一生无疑是她们的缩影。从记事起,安广英就跟着母亲到处讨饭,勉强维持温饱。在八九岁时,因为自己的粗心造成弟弟的去世,更是安广英一生无法磨灭的伤痛。在十几岁时,安广英就开始上工赚分来养活家庭。但是祸不单行,一场洪水淹没了安广英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迫于生计,无奈的她只能背井离乡,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马郢村。经熟人介绍,安广英结婚了,似乎开启了新的生活,但是婚后生活依然一贫如洗,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安广英在一年时间里接连失去了儿子和女儿。在这样的打击下,安广英并没有一蹶不振,相反,她变得愈发坚强,在自家稻田中没日没夜劳作,仅用一年时间就将结婚时家里欠的外债还清,那片稻田成为她生活的依靠。其实安广英并不是没有想过出门打工,但是因为从小家穷并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她,勉强在大城市的医院里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可是休息的地方却与太平间相邻,在坚持几个月之后安广英还是选择在稻田里挥洒着汗水,守望着那片稻田,也守望着对生活的希望。图为 安广英和自养的八哥
本以为日子会在安广英的勤奋劳作下会越过越好,但是上天无疑在给她开玩笑。安广英大女儿的身高多年来始终没有变化,医院确诊为侏儒症;小儿子如今已年过四十婚事却未曾有着落;在外打工的丈夫,突发疾病,也未来得及见孩子最后一面就已匆匆离世。安广英也是病痛缠身,四年内进行了三场大手术,现如今还要时不时去小诊所吊水,日常吃药更是如吃饭喝水一样寻常。即便如此,安广英在眼含泪水叙述往事的同时,也是胸怀感恩之心,感谢党和国家让她有看病吃药的机会,有自己的田地,有如今的安稳生活。在我们临走之际,安广英又拿起了农具,打理着已经生芽的水稻,那道佝偻的身影也越来越远,消失在丰收的稻浪中,但我们知道“稻田里的守望者”始终存在,正是她们支撑着一个个家庭的命脉,扛起生活区的希望,也支撑起中国的粮食安全,让中国的经济腾飞有着坚强的后盾。我们不是赞颂苦难,而是敬仰那一个个具有不屈意志的大众,她们,应该被我们铭记!口述历史书 | 董善泊 时代洪流中的小水滴
口述历史书 | 马汉朝 永不停歇的老马
口述历史书 | 袁萍 以“马郢计划”之利剑,破职业农民之困境
口述历史书 | 孙瑞兵 日子往前看,希望在心间
口述历史书 | 胡德胜 聆听胡爷爷,邂逅一段岁月
马郢村位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距省城合肥40公里车程。
马郢计划由“助学、助农、助村”三个子计划组成,旨在让乡村更美好、让村民更富裕、让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关爱。
马郢计划的发起与发展,依赖所有关注、宣传、建设马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