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红色故事集
罗炳辉,1897年生,云南省彝良县人。毛泽东评价他“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1989年,罗炳辉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著名的36位军事家之一。
蔡树藩,1905年生,湖北省汉阳县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独臂将军的形象闻名于世。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爆发后,红一方面军历经前期作战,部队伤亡严重,减员不少,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削弱。1933年10月28日,中革军委决定成立红九军团。任命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二团。红九军团成立不久,罗炳辉、蔡树藩率领所部将士参加了广昌保卫战。
指挥所部官兵进行前期备战
1933年冬,在李德“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和阵地战、堡垒战策略的指导下,中革军委开始在广昌作固守的准备。同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罗炳辉军团长和蔡树藩政委命令所部第三师七团和第十四师先后在广昌县城以北至甘竹一带修碉堡、筑工事。为了加紧构筑碉堡和防御工事,红军和当地苏区政府还动员了大量的群众参与,民工最多时一天达到四五千人。11月底,李德、博古从建宁返回瑞金时,特意绕道广昌,视察碉堡、工事的修筑情况,要求修筑的碉堡既要目标小,又可向四面发挥火力,且每个碉堡里要储够一个星期用的干粮和水。到1934年3月,红十四师用了4个多月时间,从广昌城到甘竹一线,构筑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碉堡,其中在县城北郊修筑了一个能容纳一个营的大型碉堡,在甘竹北面修筑了两个中型碉堡。同时,在县城周围修筑了7个支撑点。每个支撑点、碉堡里,都驻有一个排至一个营不等的兵力,并做好了打阵地战、堡垒战的准备。
率领所部将士激战县域北部
1934年4月初,蒋介石集中11个师外加5个炮兵连的兵力向广昌发起进攻。
为应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中革军委调集了红一、三、九军团,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和红二十三师共9个师的兵力,实行集中对集中、主力对主力、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结合“短促突击”的战术,死守广昌。从4月10日至28日,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罗炳辉和蔡树藩指挥红九军团先后在罗家堡、长生桥、县城周边等地与国民党军进行了生死大搏杀。
4月10日,广昌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党河东纵队和河西纵队在旴江东、西两岸,同时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当日,敌九十八师进占旴江西岸的罗坊圩。而后,西岸的战火又从罗坊圩、坊坑延续到刘家堡、咸水岩、仙山嵊一带。军团长罗炳辉和政委蔡树藩率领红九军团将士进行了英勇抗击。
4月21日,敌河西纵队开始攻击长生桥、张家脑和伞盖尖。长生桥是甘竹通往广昌县城的一座重要桥梁,此处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国民党军要切断红军从甘竹退守广昌城的后路,必须夺取长生桥。为了确保红军主力安全退守广昌城,也必须守卫长生桥。因此,长生桥成为国民党军和红军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罗炳辉和蔡树藩深知长生桥的关键所在,命令红十四师守卫长生桥,该师第四十团、四十一团先行到达长生桥后,立即编成两个梯队构筑工事,以形成交叉火力网。
21日上午11时许,敌十一师六十三团向长生桥进击,其二营与红军发生激战。守桥的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并组织了多次反攻。敌人见步兵久攻不下,便调集大炮轰击。面对敌人的强大炮火,红十四师两个团将士毫不畏惧,全力反击,牢牢守住长生桥这个生死防线,确保红一、三军团东渡旴江移防旴江西岸。
4月22日,敌山炮连又向火神岩、伞盖尖的红十四师阵地轰击。因火神岩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敌人攻击未果。23日,敌人继线用炮火摧毁红军的碉堡、工事后,再用步兵迅速向红军发起冲锋,红十四师一部与敌激战一个多小时后,向西南退守。
广昌保卫战最后阶段的战斗,在县城周边地域展开。4月26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坚守广昌的作战命令》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坚守广昌。”罗炳辉、蔡树藩统一指挥红九军团第三师、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组成东方集团,钳制旴江东岸的敌人。红九军团第十四师和总部高射机枪连组成广昌支点地域守备队,守备广昌县城,并规定该部“只有受命才能撤退”。
4月28日凌晨,红军开始撤离广昌城,红九军团第十四师在县城附近的河东、河西两侧的支点上阻击敌人,以掩护红军各部撤离广昌县城。此次战斗极其惨烈,战斗结束后,红十四师只剩下300余人。
广昌保卫战之后,罗炳辉和蔡树藩奉命率领红九军团将士入闽作战,护送红七军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参加更为艰苦卓绝的对敌战斗。
(魏叶国)
END
内容来源:《广昌路上红烂漫》
编辑|欧阳琦妙
一审:魏萍|二审:揭红艳|三审:欧阳红
投稿邮箱:gclvyouju@163.com
旅游咨询电话:0794-361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