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红色故事集
朱天池是广昌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革命时期广昌工农运动的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朱天池1906年4月30日出生在水南圩乡大庄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前后在南昌鸿声中学读书,并在此期间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受党组织委派,来到广昌从事工农运动。1928年初在广昌长桥壮烈牺牲。
1926年6月,中共江西地委作出决定,抽调一批各地在南昌读书的党、团员回本地,建立革命组织并就地组织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1月,根据时任江西农协筹备处秘书长方志敏和江西省学联主席邹努的指示,朱天池、谢亹、谢湜寰等一批广昌籍进步学生利用寒假回到广昌,在民众中宣传革命思想,组建革命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月底,在革命群众的支持下,朱天池等人在县城傅家祠堂(现翡翠城住宅小区),成立了革命青年同志会和青年合作社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铲除贪官污吏”等革命口号。参加这两个革命组织的有贫苦工人、农民、进步知识分子、开明绅士等,共计会员100余人。这两个组织成立后,立即在县城和乡村张贴革命标语,向革命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们的宣传和主张在群众中的影响愈来愈大,受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革命组织也日渐壮大。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不久又在会员中挑选了28名青壮年组成暴动队,其主要职责是维护革命群众的利益,保护革命组织的安全。
广昌革命青年同志会、青年合作社和暴动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开始。革命组织的成立和革命力量的逐步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极度恐慌,想方设法加以破坏。为了打击和震慑国民党右派势力,革命组织准备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2月17日,各乡村3000多名群众携带梭镖、铁锤、木棍等武器,冒着雨雪赶到县城,他们高呼着“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国民党右派饶航普”等口号,并押解戴着纸帽的三名右派分子游街。这次游行活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嚣张气焰,大涨了工农群众的革命志气。
1927年2月,江西省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后,省农协又派朱天池等人回广昌组织农民协会。朱天池回到广昌,以原革命青年同志会、省青年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广昌农民协会筹备会,并将原暴动队改为农民自卫军。
农协筹备会成立后,朱天池迅速组织会员深入各乡村屋场、田间地头宣传农民协会的宗旨、章程。每逢圩日,还派出宣传组拿着小旗到各乡街演讲,在城乡到处张贴“工农兵学商大联合”“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农协筹备会在乡村还开展了“雇农、佃农、自耕农、半自耕农”的调查和登记工作,对土豪劣绅和地方反动势力欺压和盘剥当地群众的不法行为实行坚决打击。因此,农民协会这个革命组织深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县农协组织迅速发展,会员达数百人,外围群众数千人,在朱天池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广昌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革命烽火席卷县城及周边乡村。
1927年5月下旬,国民党省党部派汤武来广昌县政府任县长。汤武时属国民党左派人士,到任后支持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6月初,饶航普在200余名土匪的护卫下,重新回到广昌,指挥土匪包围县政府,企图逮捕县长汤武。汤武突围后,在长桥陈家祠成立了临时县政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于6月5日发出了“停止全省工农运动”的命令,并宣布“江西共产党人限期出境”。在此背景下,广昌县以饶航普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有恃无恐,革命形势异常严峻。6月6日,朱天池领导的县农协筹备会等革命组织撤出县城,转移到当时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长桥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在白色恐怖之中,意志坚定的共产党人朱天池不向反动势力屈服,撤到长桥后重整旗鼓,重建了一支1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拥有数十支步枪、几十门土炮、近百支鸟铳。当国民党右派政府开始镇压工农运动、屠杀革命人士的时候,他领导一支革命队伍隐蔽在长桥、水南一带,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7年12月30日,何金标、谢秋仔率领农民自卫军70余人攻打广昌县城,国民党县长黄人庸率领的法警抵挡不住,溃逃甘竹,自卫军同城内的群众一起兴高采烈过了一个元旦后撤离县城。
从1927年6月至1928年1月,朱天池等共产党人带领革命群众与敌人在长桥一带坚持斗争半年多时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终因寡不敌众,朱天池和数十名革命者于1928年1月初在长桥被国民党右派勾结的土匪廖荣昌俘获。1928年初,朱天池和一同被俘的数十名革命群众在长桥科头西北面的一个山窝里,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杀害。这些革命志士在遇害前宁死不屈,就义时朱天池带头高呼“工农革命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霎时,革命口号声响彻山谷上空。
在革命低潮时期,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朱天池等革命烈士不畏强暴,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并献出了自身的生命。大革命时期广昌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唤醒了穷苦的工农群众,使广昌的广大人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思想启蒙教育,为后来的广昌土地革命和苏区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胡叔敏)
END
内容来源:《广昌路上红烂漫》
编辑|李娟
一审:魏萍|二审:揭红艳|三审:欧阳红
投稿邮箱:gclvyouju@163.com
旅游咨询电话:0794-361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