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月八号和九号两天,广州友谊剧院座无虚席,香港焦媛实验剧团的粤语版《金锁记》舞台剧正在上演。剧本由王安忆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嫁作姜家二奶奶的三十年里,七巧的性格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最终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尽管到场的大部分观众已经熟知这个故事——张爱玲的文字如一块烙铁,将人物曹七巧、姜长安、姜季泽刻印在读者心中,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称赞《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大家依然怀着滚烫的心情,期待舞台帷幕拉开,期待一枚陈旧而迷糊的月亮升起,期待王安忆的改编,期待许鞍华的导演,期待焦媛的演绎,期待时空交错的四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到底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和启发?演出结束之后的主创人员见面会,一名观众问道:“如果时间线拉到现在,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这一问一答,正好呼应了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从2009年到2024年,十五年间,焦媛实验剧团粤语版《金锁记》正好上演了130场,演员伴着人物角色成长,人物也借着演员不停地回到观众心里。曹七巧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这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年龄的跨度,心理的跨度都非常之大。什么样的演员才能够将曹七巧从自己的身体里面释放出来?她是少妇,是困兽,是母亲,是魔鬼,是干枯的老妇人,是守财奴,是鸦片鬼,是让人不得安宁的怨妇……,首当其冲,她是一个女人。连续十五年饰演曹七巧的焦媛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映射着曹七巧的影子:“渴望爱,对金钱的追求,安全感的缺乏。这些人性的共通点,与时空、社会无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曹七巧,而焦媛,以其层次分明,甚至落差极大的情绪、肢体、语言表演,将曹七巧孤独、破碎的大半生在舞台上铺展开来,从一个年轻的背影开始,到鸦片床上一个干枯的侧影结束,焦媛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睛和心。看完剧,忍不住地想:曹七巧只能如此吗?她的人生是否有另一种可能?从道德上谴责曹七巧是容易的,然而也是表浅的,甚至是残忍的。所有创作人员的努力,都在于试图理解曹七巧,理解她的动力、行为,察觉她的恐惧、欲望,代入她的处境和她所在的时代。理解既不是为了指责谁,也不是要为曹七巧开脱,而是为了我们每一个自己更健康、更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也帮助其他人更好地活着。曹七巧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曾得到过他人的支持。父母早逝,她由大她许多的哥哥养大,长兄如父,可是这个父,却将她卖入姜家,做骨痨病人的妻子,实际上是做一个工具人,既生儿育女,又死心塌地地照顾病人。姜家待她,除了利用,就是冷漠和嫌弃,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她的感受。甚至下人,或贴身的丫头,也都暗戳戳地瞧不起她,怠慢她。曹七巧一直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她话多且密,肢体语言丰富,可惜无人倾听,人们对她避之不及,敷衍至极。七巧和丈夫没有感情,她之爱姜季泽,是在为自己捕捉一个好的客体——长期缺乏抱持、镜映,曹七巧将理想化客体寄托在三叔身上,然而姜季泽只是一个心思有些坏的普通男人,他承载不了曹七巧如此孤注一掷、一厢情愿的“爱情”。无数次的失望乃至绝望让曹七巧从被伤害走向了自我沉沦,那些不得不压抑的欲望和感情反过来凶狠地啃噬她,她最后能捕捉到的客体只有自己的儿女,于是,创伤的代际传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并且变本加厉,触目惊心,呈现出共生绞杀的关系。同时,当人不能成为曹七巧的自体客体时,她转向了钱、鸦片、房子。余华曾说过:“人原本是用来爱的,钱是拿来用的;这个世界之所以会一团糟,是因为钱被拿来爱了,人被拿来用了。”我们需要《金锁记》,需要焦媛,需要舞台剧,需要走进剧院。因为这样的故事改头换面地一直在发生,想一想,如今有多少躺平的孩子,又有多少愤怒无力的母亲?舞台剧上演的前两天,三月六号晚上,一群读者和观众齐聚扶光书店,京京读书会联合友谊剧院共同举办《金锁记》主题读书会。到场的读者应邀读原著读剧本,代入角色,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精选出来的对白张力十足,大家轮番用普通话、粤语朗读这些段落,一些情绪在流淌,伟大的作品是属于所有读者的内心剧场,每个人都可以是曹七巧,可以是姜长安,可以是姜季泽,可以是剧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场景,京京和孙亚玲主持的不一样的读书会让大家过足了“戏瘾”。感谢京京读书会的邀请,一起度过两个难忘的夜晚,一起读书、观剧,思考女性的命运、力量与救赎。
书友
分享
秋:
感谢京京读书会和友谊剧院,让我第一次体验戏剧欣赏一条龙活动:读书会、导赏参观、观演演后谈,非常精彩。七巧的命运,没有跳出情感的枷锁,求而不得而愈加疯魔,她对女儿的方式和方法,是她的业的延续,宛如电影《茉莉花开》。时代在变,趋势在变,万变不离其宗。感谢我们生活在这盛世繁华,可以好好爱自己,好好治愈自己。
Alsi:
感谢京京读书会和友谊剧院,以及扶光书店提供这么好的场地,让我再度有机会阅读《金锁记》,再次与曹七巧相会,感受她的泼辣、她的求而不得、她的枷锁,再度品味张爱玲的文字。
距离初读已过去近七年,结合现在的工作经历,除了时代、社会的视角看待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变化,也能够看得到曹七巧在生活的漩涡中,如何一步步失去选择权、被生活“湮没”,最后变成枷锁的一部分,去桎梏子女,子女是如何将自我去损毁,这个过程,因为直观而太过震撼。
两位老师说的特别好,阅读经典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人性从未改变,千百年来,从来如此。
孝全:
第一次参加京京读书会的活动,活动安排紧凑,内容也很精彩,特别是邀请嘉宾现场朗读原著环节,几乎还原了当年看这篇小说时的纠结挣扎的心情。
在读者分享环节,有读者分享原生家庭对小说人物的戕害,以及联系到现实并试图跳出现实摆脱家生家庭的束缚。有读者提到,客观环境导致曹七巧人格的扭曲和自卑空虚,而这些阴暗的人格成为她一生摆脱不去的枷锁,她又将自身的不幸转嫁到自己的子女身上,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还有读者分享时代对人性的枷锁,人是很难摆脱时代的束缚,深表认同。
最后,京京老师提到,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她的使命基本就结束了,读者如何理解这部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彼此的交流中又碰撞出新的火花。
TC:
很多年没有参加这样温暖而真诚的读书会了,仿佛又回到20年前的学生时代。我很感动。
我是高中时开始读张爱玲的,偶然的机会在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张爱玲小说》(同时还买《朱自清散文》《闻一多诗歌》,这奠定了我初期的文学爱好)。一读就读进去了,一口气读完了大半本。第一篇读的是《倾城之恋》。印象深的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等,那时候对《金锁记》没太多印象。对于青春萌发时的我,关注更多的是张爱玲笔下的情感,是对恋爱的美好的想象。
大学时,选修徐晓村老师的《现当代文学》。课上徐老师讲了张爱玲的《金锁记》,我这才明白《金锁记》原来讲的是这么一个凄惨的故事。老师曾讲到,张爱玲的小说过于阴暗,其实并不建议你们去读。我当时还是不能体会的。后来,继续追着读了很多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把能找到的张爱玲作品都读了。显然,张爱玲写的东西很好看,她确实是一个写作天才,成名也早,红极一时,是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人很难跳出自己的环境,更不要说超脱时代的。能跳出时代来看时代的人,很少,人们都陷在时代当中,勘破者寥寥可数。曹七巧,通过婚姻,跳出来平民家庭,却又陷入了一个更复杂庞大的家族,以至于扭曲了人性。是什么力量让她扭曲啊。是那种笼罩在大家族里的规矩,是各种各样的规矩营造起来的观念。其实,我们今天不也是如此吗?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友谊剧院《金锁记》电子节目册摄影:海淀阑尾
推荐
阅读
京京读书会 2015年创办于广州,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文学艺术沙龙,倡导「一起读书,优雅生活」,联合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博雅爱好者搭建分享平台,希望通过一系列亲民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打造一个美美与共的民间学习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