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粥左罗▲ 和百万互联网精英,一起向上生长
这是粥左罗的第 5359 期分享
作者 l Susan Kuang 编辑 l 奇妙麻麻
来源 l 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几个月前,我因为好奇听了一期实际上跟我没有太大关系的播客节目。这期节目是讲育儿的,嘉宾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知名育儿专家贝姬·肯尼迪博士(Becky Kennedy)。没想到我一开始听就被贝姬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最后不仅把这期内容听了好几遍,还买了她的书《看见孩子》来读。贝姬虽然讲的是育儿,但实际上讲的是情绪调节和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她说,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里,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学会忍受挫折。我觉得这个观点也适用于自我成长,学会忍受挫折同样是我们最重要的成长任务。毕竟,所有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都会涉及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不能忍受挫折,那么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难成功。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跟随贝姬一起学习如何忍受挫折,帮助自己和孩子(如果你是家长的话)慢慢喜欢上那些困难的事情。
你的孩子很想画一个太阳,但是画出来发现一点也不像,离自己想要的太阳相差很远,于是他感到很沮丧,开始抱怨和发脾气。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最容易的选择可能是帮孩子画一个他想要的太阳。这样做的原因,或许是自己有事情要忙,希望孩子尽快停止吵闹,也可能是想帮孩子摆脱沮丧,让他开心起来。然而,假如你能够意识到孩子此时的挫败感,和他之后在学习和工作上将会遇到的挫败感并无两样,而此时此刻就是帮助他学习忍受挫折,克服困难以获得成功的最佳机会,那么你的做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条时间线,时间线的一端是“不懂”(不知道怎么做,做不好),另一端是“懂”(能够成功做好),那么中间的部分就是“学习”区。任何时候,我们想要从“不懂”到“懂”,都必须经过中间的学习区。学习区天然伴随着沮丧感,会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比我们预想的更长,因为我们总期待自己能够很快从“不懂”到“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优秀的学习者,那么我们就不能总想着要帮助他们快速离开学习区而进入“懂”的部分,而是要帮助他们停留在学习区,忍受尚未到达“懂”时的沮丧感,做到“虽然不懂但仍旧努力”。
孩子能够在学习区停留的时间越长,他们就会越擅长做有困难和有挑战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成功。第一,承认孩子此时的沮丧感,告诉他这种感受是真实的。帮助孩子理解,这种感受就是我们在尝试做有困难、有挑战的事情时应该感受到的,并且陪伴他去经历这种感受。比如,我们可以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画一个太阳真的好难,画不好的时候真的很不开心,很想把画笔扔了”。我们也可以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比如“你知道吗?妈妈遇到困难也会特别烦躁,那种感觉太难受了!”并引导他去接纳这种感受,“这个时候,我会把手放在胸口,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自己这件事感觉很难,是因为它确实难,而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我们要不要一起试试这个方法?”第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帮助他建立起“我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心。比如,我们可以说:“宝贝,我知道你可以再多做一点点,我对你有信心,你可以做到。”或者也可以教孩子说类似这样的话:“我可以做到!”“我喜欢接受挑战。”“这很难,但我能坚持下去。”贝姬在节目中分享说,这个方法出奇地有效,屡试不爽。一个妈妈在尝试这种方法一段时间之后,她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跟她说:“妈妈,我现在喜欢上做困难的事情了!”这个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下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就可以提醒自己,你现在正处在学习区,这种沮丧感是你当下应该感受到的。此时的目标不是尽快摆脱这种感受,而是努力在学习区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做到“虽然不懂但仍旧努力”。每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就是在训练自己的大脑喜欢上困难的事情,帮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贝姬在书中还给出了进一步的建议,那就是在家里建立一套可供孩子(包括自己)在遭遇挫折时使用的成长心态的家庭价值观。③ 在我们家,遭遇挫折意味着我们在学习新东西。因为我们喜欢学习新东西,所以我们也能用平常心来看待挫折。 ④ 在我们家,我们认为坚持做困难的事会让大脑成长,而大脑的成长至关重要。当你通过前面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了挫折的含义,并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之后,你就可以把上面这些价值观贴在家里,让全家人都能看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经常聊起它们,特别是在你自己或者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举个例子,贝姬就曾经一边做饭,一边大声说:“哎呀!这个菜没弄对!不过这道菜是新学的,而且特别不好做。在我们家,我们特别喜欢接受挑战。而且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会更好了,所以这已经很好了!”。通过这种大声说出来的方式,贝姬不仅能够帮助自己强化成长心态,还能让孩子看到她在遭遇困难时的挣扎,以及她是如何看待困难和挫折的。
这样就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下次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孩子就会想到这些场景,不会因为感到挫败而觉得自己有问题,怀疑自己“不够好”。相反,他们会很自然地转变心态,把所有困难和挫折都当成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对于没有孩子的人来说,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为自己建立一套明确的成长心态价值观,写在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在遭遇挫败和困难时,通过不断重复这些价值观来帮助自己转换到成长心态。总而言之,只要按照这两个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相信过不了多久,你也会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一样,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喜欢上困难的事情了。
作者:Susan Kuang,一个在自我卓越的道路上实践了十年的积极行动派和精要主义者。留美MBA,《斜杠青年》、《成为自控者》作者,CBT 人生教练。本文来自: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你好,我是粥左罗,从 9 月开始,我每个月 10 号都有个重磅月度分享,是每个月最重要的一场分享,每一场都值得一看,以下是9月、10月、11月的分享的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