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爱吃的一道菜,吃起来很麻烦,需要身边工作人员提前清理

文摘   2024-07-31 23:32   四川  

周福明是毛主席生前的“理发员”兼卫士,有一次他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提到了一则关于毛主席生前的饮食趣闻。

这则趣闻是说:毛主席生前十分喜欢食用武昌鱼,但是又害怕鱼刺多。当时每到毛主席吃饭的时候,周福明往往会陪在一旁。

每次厨师将清蒸武昌鱼端上桌子,周福明就会第一时间用筷子戳中鱼腹,挑出鱼的肋刺,将无刺的部位留给毛主席。毛主席爱吃武昌鱼这个习惯,大约始于一九五六年南巡的时候。

当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接近尾声,毛主席打算亲自前往南方几省进行民间调研,于是他老人家乘坐专机南下,先后抵达广州、长沙,最终辗转至武昌。

在六月的烈日下,毛主席畅游长江之后返回轮船,随行厨师特意为他准备了“四菜一汤”:回锅肉、烧青鱼块、清蒸武昌鱼、炒木耳菜及榨菜肉丝汤。

武昌鱼以清蒸为佳,当地人称之为“樊口鳊鱼”,亦称为团头鳊或团头鲂。后来,人们根据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把它改名为“武昌鱼”。

此鱼早在三国东吴时期,便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吴书·陆凯传》中便有一则关于武昌鱼的典故:当年吴主欲迁都武昌,吴国百姓却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在这里,吴国老百姓并不是在说武昌鱼不好吃,而是在借此表达他们对故都和家乡的眷恋之情。武昌鱼身披白鳞,腹内无黑膜,故腥味较淡。其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与油脂。

据说,正宗的武昌鱼仅有“十三根半鱼刺”。其脊背上多为三角刺,身体两侧则各有一根长肋刺。鱼肉蒸熟用筷子轻轻一拨,除去脊背、鱼鳍等处的三角刺,腹部便是整块鲜美的鱼肉。

此鱼味道虽然鲜美,但是在六、七十年代时没有人工养殖,产量有限。后来,毛主席便派人带回鱼苗,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育种与改良。

当时有外宾来访问中国的时候,毛主席往往会请他们品尝这道佳肴。至此,或许大家会心生疑惑:既然毛主席如此喜爱武昌鱼,为何每次用餐还需周福明这位“理发员”帮忙挑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毛主席虽然钟情于武昌鱼的美味,但是这种鱼并不是他的最爱,而且在挑鱼刺方面,他也并不擅长。那么,毛主席真正最爱的食物又是什么呢?

一九一四年,毛主席入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那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实行包吃包住、免费教育的政策。

学校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三餐,每周六还会准备一大桌“红烧肉”为学生加餐。用餐的时候八个学生围坐一桌,大家共享四斤五花肉,一个人可以用到半斤。

学生读书耗脑,需大量能量补充。在那个没有补脑保健食品的年代,毛主席将这份红烧肉视为“脑黄金”,并且钟爱了一生。

即便在晚年健康情况非常不好,当保健医生告诫毛主席吃红肉烧会引发诸多风险的时候,他也不听。

后来毛主席离开长沙来到北京,他的老师推荐他进入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月薪仅8元。在扣除房租以后,他的工资每天能勉强维持一餐的温饱,在寒冬腊月甚至买不起一件大衣。

由于经济情况比较拮据,所以吃肉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因此当时毛主席最为钟爱的美食,便是“肉包子。”

同时,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毛主席一生偏爱食用红辣椒与辣豆腐乳。无论是解放之前,还是在解放之后,这两样食物始终是他的餐桌必备。

后来经济状况稍有改善的时候,毛主席每天都要吃一根红薯、一根玉米。不蒸、不煮,而是偏爱用柴火烤着吃。

延安时期,毛主席甚至亲自种植辣椒,并将其作为礼物赠予斯大林。美国记者斯诺在其著作中曾提及:“他(毛主席)有着南方人嗜辣的习性……除此之外,对其他食物则颇为随意。”

由于贫穷、战乱及物资短缺,解放前毛主席很难品尝到鱼类佳肴。即便天下安定后,他的生活也十分简朴,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不过是来自家乡的芥菜、冬笋和产自湖南的一种松菌。

封耀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十年有余,据他回忆,他从未见过毛主席服用任何补品。每当脑力劳动强度大感到疲惫时,毛主席就会对工作人员说:“来碗红烧肉吧!肥点的,补补脑子!”

春节期间,毛主席和家人团聚,当时餐桌上除了红烧肉,还有豆豉腊肉、盐水鸡、豆腐鱼头及清炒苦瓜。

其中,豆腐鱼头所用的鱼不是武昌鱼,而是鳙鱼。这种鱼俗称“胖头鱼”或“花鲢”,鱼头刺少而油多,晚年毛主席最喜欢喝它做成的“鱼头豆腐汤”。

七十年代,毛主席的月薪约四百多元,需负担两个女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开销。管家吴连登曾说过,当年毛主席吃的饭菜他都要先尝过。

而根据周福明描述,他也时常与毛主席一起进膳,这些工作人员的餐费,大概也由毛主席个人的生活费中支出了。

毛主席当时规定,丰泽园内的生活费标准为每日三元,但吴连登常感不足,而毛主席则坚持不超标准。因此,他们日常肉食仅限于猪、鱼、鸡等常见肉类,从不涉及高档“山珍海味”。

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去庐山开会的时候,江西省委还有官员送了一条娃娃鱼给毛主席,但是被他坚决退回去了。

最后毛主席还告诉吴连登,叫他们不要抓像娃娃鱼这样的野生动物,长这么大很不容易,应该加以保护。要知道,我们国家那个时候还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

相较于胖头鱼,武昌鱼虽非山珍海味且刺不算多,但是吃起来仍稍显繁琐。由于不常食用且不善剔刺,毛主席在吃武昌鱼时,周福明便会主动帮忙剔除肋刺。

周福明生于一九三五年,入丰泽园工作的时候年仅二十五、六岁,还是一个小伙子,而他比毛主席也小了四十四岁。

晚年毛主席因患白内障及心肺功能不佳,行动迟缓,同桌用餐的时候,作为晚辈的周福明主动为其剔鱼刺,实属情理之中。

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是众所周知的,即便晚年身体欠佳,医生劝阻,他仍坚持享用,若不得便会不悦。

关于坚信“红烧肉”补脑这一点,现代人看来或许难以苟同,因现代科学认为补脑应多摄入富含Omega-3的食物,而这类物质在胖头鱼中含量颇丰。

毛主席当年并未知晓这些科学道理,他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他认为身体对某种食物表示渴望,就是缺乏这种食物所含营养的信号。

解放前,中国人民普遍贫困,食不果腹,更别提油脂丰富的“五花肉”了。缺乏肉类、矿物质和维生素,人们自然精力不济,难以集中注意力。

而一碗“红烧肉”便能迅速补充能量,提升精神状态,这或许正是毛主席认为“红烧肉”补脑的原因所在。

至于武昌鱼,它的脂肪含量略高于普通鳊鱼,且肉质细嫩,毛主席爱吃,但是它终究不如红烧肉那般无刺,可以大块朵颐。

回顾往事时,我们应当感念周福明,作为生活助理的细腻与周到,让这段历史佳话,成为所有人心中一抹温暖的记忆。

  •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与谈"吃"》——《文史天地》,作者:李晓巧,2019.09.13;

  2. 《毛泽东饮食趣事》——《上海调味品》,2007.09.13;

  3. 《清明特别节目——追忆周福明》——《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2024.04.04;

执笔读春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