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如何战胜党内保守势力的?

文摘   2024-09-12 00:01   四川  

2024年8月22日,即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虽然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载,但遗留下的政治遗产包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制定,却仍然熠熠生辉。

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上流传出这么一种说法: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他在制定路线方针时没有任何阻力。



这种论调是违背真实历史的。别的不说,80年代初,小平同志制定改革开放路线时就遭到一定阻力;何况后来的百万大裁军以及姓“资”还是姓“社”。

而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小平同志就党内出现的“僵化保守”问题,两次与一些持老观念的同志进行了“斗争”……

1904年,生于四川广安的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改为邓希贤,参加革命工作后才改为邓小平。20年代初,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奔赴法国留学,于1924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往后七十余载中,他历经风风雨雨。

战争年代时,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二位伟人的信任与重用。特殊困难时期,小平同志与“四人帮”等一群乱党分子进行坚决斗争,虽数次被打倒,但始终保持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永远将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是带着这样一个信念,小平同志才会屡屡化险为夷。

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奠定了自己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往后的十多年里,他带领党和国家大踏步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其所做的一切可以说是“福泽后世”。



不仅如此,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胜利进程中所展现出的闪光智慧和探索精神被邓小平继承吸收之后,推出新的邓小平理论。而在邓小平理论中“反对僵化保守”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思想渊源,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同党内一些持老观念的同志就“僵化保守”等问题进行的斗争。

这里提到了“斗争”只是党内同志对一些路线方针还有政策制定的合理探讨,没有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大背景反差十分强烈。一方面中国国内国民经济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偏“左”思潮在全党全国占有一定位置。

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积极先进,属于人类文明共同财富的东西不能正视,导致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糊不清。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反观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在政策制定上受到一定阻力。老同志觉得应该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毛主席所遗留的路线走下去,对开放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是持反对、拒绝的态度。

可在当时国际国内的背景下,如果中国继续走“封闭发展”的老路,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后果将会从根本上危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身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一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另一方面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空前的高度。1979年,他就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1980年,他又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幅度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他的努力下,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政治狂热中转到了经济建设中心上。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和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当时的小平同志时时刻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

遇上一些持有老观念的同志时,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他们晓以利弊。这一阶段,反对“僵化保守”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鲜明特征。

往后的数年,小平同志在李先念;陈云等领导的配合下,以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为试点进行改革开放,随后这一正确路线由南向北普及,带来的影响和收获已经不用过多赘述。

直至1984年,小平同志决定“百万大裁军”时同样受到一定阻力,这些阻力自然是来自军方。不少老同志觉得中国北方边境防守压力较大,倘若裁军百万,很有可能会动摇国防根本。小平同志又是以“反对僵化保守”这一正确思想理论为原则,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所以,在1984年之后小平同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党内出现的偏“左”不良思想,瓦解并战胜了一些党内的保守势力。按理来说,经过这一次的思想观念斗争,小平同志今后制定政策时应当不会受到太大阻力。

只是在80年代末,小平同志主动退居二线后他又进行了一场关键斗争……

那是1989年下半年,伴随着国内外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和小资市场逐渐蓬勃。各种传言四起,说什么“改革开放会在一年内迅速终止”;“阶级斗争又得重出江湖”;甚至还有种说法是“马上国家要取消个体户,优秀学生不能留学,所有人不能出国”。

时任中宣部部长王忍之于1990年2月,发表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较长,核心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指的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或者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很明显,王忍之的这篇文章是代表党内的保守派向已经退居二线的邓小平公开发难,询问他老人家到底是实现私有化还是实现市场化?

一时间,许多关于市场改革的不实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扎堆出现,不明就里的老百姓们被裹挟着,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

此外,从1990年6月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长文,其核心思想居然是“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要否定我党的领导,不搞资本主义”!

《人民日报》有多大分量和地位已经不言而喻,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针对改革开放发表这么多篇长文,乃世所罕见的。此时,这场事件的主角邓小平还没有进行回应。


正当党内的保守派势力逐渐占据上风时,1991年初,小平同志来到上海。在上海,小平同志先是批评了“当地发展速度不够快”,并认为当初应该要把上海也变成特区,同时他还针对市面上的批评,还有党内保守派的公开发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平同志认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实则落到实处上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句话就已经道明了小平同志“反对僵化保守”的基本原则。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市场经济是西方国家“舶来品”,与资本主义挂钩;计划经济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小平同志一直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都是好猫”,所以这两者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快要离开上海时,小平同志还鼓励当地干部:“不要被保守派的声音吓住,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上海宣传干部开始对过去一年来“左”派的围攻进行反击,这就是著名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这一评论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哪一种经济体制是坏的,哪一种就是正确的。”

相关评论一经发出,居然演变成了南北就经济改革的论战,此次论战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到1992年时,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地步。



这一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亲自出马,并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他老人家认为:“改革开放始终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太多,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但判断一个路线方针的正确与否标准,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小平同志这番发言是建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下的一个新的理论构建,从任何方面都是毫无破绽,且百利而无一害。

与此同时,一贯好脾气的小平同志继80年代初后,再一次批评了党内的保守派。他说: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陷入极“左”思潮。“左”东西原来是可怕,但他本质是好的。“左”“右”这两个东西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我们需要警惕。

紧接着,小平同志还鼓励地方干部大胆闯,大胆往前迈进。比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等相关的著名发言,就是出现在当时。

相关讲话被公开发表后,改革派立马占据上风,保守派则彻底偃旗息鼓,第二次观念斗争还是以小平同志完胜告终。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成为未来数十年的国策,这一切都是在小平同志与保守派的观念斗争下所得出的最好结果。

其实,两次观念斗争核心就是邓小平理论中的“反对僵化保守”,他老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思路清晰,面临危局时不卑不亢,反驳时更有理有据。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想要改善生活,脱离贫困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重要目标,反击了那些要走回头路的保守派。

执笔读春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