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出版的生命。所谓显性差错易察,隐性差错难辨。作为书稿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责任编辑应具备大胆的质疑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发现隐性问题并通过查证妥善处理的能力,做到“逢引必核,逢疑必问,逢典必查,逢错必纠”,严把图书质量关,尤其是不断提高发现稿件隐性差错的能力。
一、科学性和常识性差错
书稿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和生活实际, 但有些作者为贴合主题虚构文章,东拼西凑,生搬硬造,内容毫无逻辑。
例1:《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一文中写道:“到果实成熟的季节了,东家孩子吃了自己的石榴后,看上了蔓延过来的樱桃,他哭着要吃……”
【差错关键点】樱桃应该在春末夏初成熟,石榴应该在夏末秋初成熟,不应是“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例2:某书稿中提及卡牌类游戏是“从唐代的游戏‘叶子戏’演变过来的”,接着又说“据说是韩信为了让思乡之情甚切的将士们……”
【差错关键点】韩信是秦末汉初人,与唐代游戏有何关联?
例3:在一本科普读本中,作者将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解释为“此时给麦盖好被子,使它免遭严寒冻伤”。
【差错关键点】在这句谚语中,“被”意指“雪”,其本意是“到了冬天,小麦经历多次大雪,第二年就会有好的收成”。这是由于作者缺乏常识导致出现错误的。
例4:稿件中提到90后胳膊上的疫苗疤痕为预防天花接种的牛痘。
【差错关键点】查证后发现,我国已于1981年取消在全国范围内接种牛痘疫苗, 该疤痕应是接种卡介苗留下的。
【提示】这类差错覆盖面极广,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琐碎,如身份证的正面应为国徽面,企业法人不是自然人等,难以归类统计。编辑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习焉”不可“不察”,不要被习惯性认知蒙蔽双眼,让错误从眼皮下溜走。
二、时效性差错
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要注意内容选材的时效性,如非必要,尽量不选用滞后于现实状况的陈旧资料。
例1:某数学教辅中提到个人收入超过3500元的部分将征收3%的税。
【差错关键点】2018年通过的新个税法已将起征点改为5000元。
例2:2019年交付的稿件中称济南市槐荫区二环西路的拖机路(张庄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济南市唯一一条没有下水道的公路。
【差错关键点】经查证,拖机路于2017年5月半封闭施工,铺雨水管缓解汛期积水。
例3:某书稿中提到“俄国作家”肖洛霍夫。
【差错关键点】肖洛霍夫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苏联时期,应称其为苏联作家。注意稿件中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如稿件中俄国、苏联与俄罗斯的说法,北京与北平的说法等。
例4:2019年某年鉴提到济阳县、章丘市、长清区万德镇、历城区彩石镇等。
【差错关键点】在此之前,济阳县与章丘市已区划调整为区,万德镇、彩石镇已成为街道办事处。在稿件中,地名、单位名、学科名等要用新的,这需要编辑把握好具体的时间节点。
例5:2019年某年鉴提到“思想品德”一科。
【差错关键点】在2019年,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已全部改为“道德与法治”。当然,如果提到的是2019年之前的学科名称,仍可称“思想品德”。
三、专业类差错
例1:作者在介绍南京时提及诗句“南京犀浦道, 四月熟黄梅”。
【差错关键点】经查实,此处的“南京”指成都。
例2:某书稿在讲汉语语法与修辞知识时提到“和离”意指“和平离婚”,是“生造词,不能用”。
【差错关键点】经查实,“和离”始见于唐代《唐律·户婚》,是古代离婚制度中的一种,并为近代法律沿用,不是生造词。
例3:稿件中提到“争取科举致仕”的说法。
【差错关键点】“致仕”旧时指辞官,而不是进入仕途当官。
例4:书稿中提到“将专诸、鱼肠等宝剑埋于墓穴中”。
【差错关键点】经查证,“专诸”指的是人。
例5:某稿件中提及作者被全国排舞广场推广中心评为先进个人。
【差错关键点】查证后,应为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
例6:某校代表队荣获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酒店服务)大赛一等奖。
【差错关键点】查证后,应为饭店服务。
例7:儿童绘本中常见的“味觉地图”的描述有误。
【差错关键点】研究证明舌头分区与味觉感知无明显关联。
四、引文类差错
稿件中引用领导人讲话、格言短句或其他出版物中的段落时,编辑一定要注意核对原文,不可疏忽大意。核查原文可有效排除字形、句读、语句脱漏等错误。
例1: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 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虞翻不能对。
这里连续两次出现了“孔明曰”,且后面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虞翻不能对”,核查后应为:
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虞翻不能对。
【差错关键点】还要注意引文出处的核查,如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认为出自孔子;《左传》中的“肉食者鄙”,常被认为出自孟子。
例2:书中引用“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差错关键点】100到50到25到12.5,单纯减少一半无法减少到1匹。要处理好引文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问题。
例3:书稿中提及教师[2015]5号文件为《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
【差错关键点】查证后应为《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引文参考文献的各类信息都不能有错,如姓名、朝代、国别、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卷、期、页码等。
遇有可疑之处, 编辑可视情况选择权威工具书或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资源来查证。编辑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引文在权威工具书中的具体篇章、页码,再按图索骥进行查证。
五、资料类差错
在编校过程中,要注意史实、人物、时间、地点、职务等资料的准确性。遇到此类资料,编辑要多疑防范,避免差错。
例1:书稿中提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差错关键点】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
例2:某作者写道“文天祥作为一介贫贱书生”。
【差错关键点】《宋史》中交代文天祥家世说“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与史实不符。
例3:书稿中提及“岳飞一笔挥就‘还我河山’四字”,并配有杭州岳王庙“还我河山”牌匾图。
【差错关键点】经考证,这是岳飞书法集字而成,“一笔挥就”之说纯属臆想。
例4:某稿件提到“教师报的记者胡玉敏采访陈校长”。
【差错关键点】查阅资料发现,相关文章为刊载于《中国教师》杂志的《做适应学生天性的教育——一所薄弱学校的蜕变与重生》一文,胡玉敏为责任编辑,范姜颐为记者。
例5:某教材给出苏轼的生卒年月为1307—1101。
【差错关键点】苏轼生卒年实际应为1037—1101。
例6:某稿件提及“中国贵州澧县石家河文化遗址”。
【差错关键点】澧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而石家河文化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
例7:一本党史读本在介绍济南首个县级党支部诞生地时,交替出现阎楼村、闫楼村的说法。
【差错关键点】查证后发现,百度百科中为闫楼村,山东卫视、舜网等媒体通稿中为阎楼村,地图中也为阎楼村,故全书查替。
【提示】在书稿中, 作者经常不加分辨地采用互联网上的资料,编辑要注意核实其真实性;即便是已发表的内容,编辑仍需留意形势及政策变化, 看其中的观点及提法是否适应现今形势。
六、图片照片类差错
1.张冠李戴
济南战役与辽沈战役的图片混淆;
三黄鸡与杏花鸡的配图错放;
耳机“qdc双子座”与“拜亚动力榭兰图”的图片放反。
2.图文不符
文字中为雨天,图片中为雪天标识;
文字中为上午,图片中钟表显示下午四点;
文字中介绍垃圾分类,配图中“垃圾”完好无损;
文中印章的长为5.5厘米,宽为3.7厘米,图片中印章的长近乎等于宽。
3.知识性差错
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铜钱时,选用了太和五铢和宣和通宝的配图, 而宣和通宝为宋徽宗时期所造。
屈原、祖冲之所穿衣服出现“左衽”失误,正常汉服是前襟向右。
4.绘制差错
此类问题多出现于传统文化图书中,由于美编对各历史时期的服饰、建筑、车马、餐饮、家具、兵器等了解不够深入,绘图时存在“穿越”现象。
图片中秦始皇穿黄色龙袍,历史上秦始皇酷爱黑色,隋唐才开始穿黄袍;
图中所画古书的订在左,书名在右,实际恰恰相反。
另一种情况是美编对历史典故“想当然”而出现差错。如程门立雪,配图中两名学生站在门外的雪地里,实际上两人侍立的地方为屋内。
5.引导性差错
在儿童读物、教辅图书中,编辑要注意插图中的师生形象不能对使用者造成不良引导。如小孩的头发染为红色、小孩喝酒、小孩趴着写字等,都不适宜出现。
6.排版差错
在一个决策树分析示例图中,两分支的文字均为“建设新厂(投资1.2亿美元)”,此处差错是排版人员重新作图时复制粘贴一个分支后忘记改字,编辑疏于核对所致。此处,第二个分支应为“扩建旧厂(投资5000万美元)”。
七、数据类差错
1.具体数据差错
如某考试教材中介绍应急照明灯具照度时,提到“疏散走道、人员密集场所内、楼梯间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0.501x,11x,51x”, 经查实,应为“0.51,1.01,5.01”。
2.数据计算差错(遇到数字算一算)
对书稿中的数字、公式,编辑应实际计算加以复核。如某校共招生1231人(高中570人,职专561人),计算后发现应为1131人。
3.年龄差错
在一本2018年交稿的校长自传中,稿件前面称自己今年49岁,后面写自己1968年出生,实为50岁,时间上有矛盾。
4.统计数据差错
书稿中出现统计数据时,编辑应查阅统计年鉴或官方网站, 以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为准。如某稿件中关于奥运会奖牌榜采用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等。
八、公式排版错误
此类差错多是手工录入过程中排版人员疏忽所致,也有部分是作者原稿错误所致,需要编辑仔细查对。
来源:“图书编校启示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