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与王渔洋的故事

旅行   2024-06-04 16:57   山东  


手把青秧,栽种希望。

愿你的忙,不慌不茫,

结于丰盈,前途坦荡。


/ 二十四节气 /


芒种

一个普通节气,“其貌不扬”

但因之与王渔洋及其家族有过“碰撞”

便有了特别的“故事”

芒种与王渔洋家族



芒种,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在清朝前期,芒种交节多次被记载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据《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清兵至济南,新城陷落。伯父与玟、与朋及朋子士熊、士雅遇难,从兄士和妻张氏自经死。徐夜母及家族十余人亦殉难。”顺治元年甲申(1644),渔洋11岁时,“三月十八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伯父与胤闻变,四月二十六日同夫人于氏、子士和自尽殉明。”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二《文林郎湖广道监察御史(王与胤)五公墓表》:“……四月二十六日暨妻子登楼齐缢死。遗孙启沆仅五岁。”又记载:“(渔洋)随祖、父避地长白山之柳庵。时祖父象晋以遗老闲居,自号明农隐士。”



可见,“四月二十六”这个日子,虽然是“芒种节”,但对于王渔洋家族来说,它又是一个“亡种”和“亡忠”节。家族的重大变故,对于时年11岁的天才小诗人日后的成长许会产生一定影响。


王渔洋笔下的

“饯春







如交芒种之日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则民间尚有“饯花神”之俗,表达对花神赐美人间的眷顾,盼望花神明春再会。而“饯花神”之俗乃是宋代“饯春”习俗的演变,即饮酒送别春光、春景。“饯春”之俗由宋及元,文人雅士纷纷作诗唱和。




刘松年《曲水流觞图》

从明代开始,“饯春”习俗不再只是文人习俗,而已经开始世俗化,在民间以“饯春宴”的形式表现出来。王渔洋的词《应天长·闺人刺绣》中有:

“饯春时节深深院。睡起金衣花外啭。绣床轻素丝软。一幅吴绫秋水面。麝烟微,螺黛浅。衣上唾绒红溅。花落日长人倦。偏髻拖残线。”描写了古代女子对于饯春的别样表达:身处深闺之中,也不忘用手中的丝线绣出心中的情素。

孙温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与王渔洋所描写的不同,关于“饯花神”,《红楼梦》中是这样记载的:“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岁时更迭间

芒种成了洋溢着金黄气息的

热情歌吟

一收一种间

倾注着晶莹的汗水

也交织出生命的智慧与光芒

在这个又忙又美

又收又种的时节

愿诸多莘莘学子“忙而不乱”

厚积薄发,收获希望

望平凡的你我“忙而不茫”

坚定目标,追光而行


(本文编辑:崔迪)

王渔洋文化
一座文化名镇的丰厚历史, 一处文物景区的典雅厚重, 一个齐鲁望族的兴盛奥秘, 一群文化名人的跌宕传奇, 王渔洋文化,随时与您分享传统文化魅力,传递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