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由来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证者,约在南北朝。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顺天府祀麦陟瞻①等。
①麦陟瞻是香山县小榄乡麦局人氏,一生行善,死后为顺天府(即北平,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置,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废)城隍。(据清何大佐《榄屑·义塜》附顺天城隍)
按古代习例,城隍庙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般在县级及以上才会建立,乡村甚少。庙有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和县城隍之别。正所谓只有建城隍庙的地方才有“城”,有城才形成“市”,才能有居民众多、工商业发达。
城隍庙的建筑形制,是依照阳间的衙门来建的,里面亦设置等级分明的主神、佐神、隶役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阴间官吏系统。城隍的造型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加上种种传说:城隍剪恶除凶、收治三怪、护城佑民等,古时城隍深受城市居民的拥戴,新到任的官员都要按例到城隍庙“宣誓”就职,以后遇到难断的案件常常求助于城隍爷。
上图:大榄城隍庙
拍摄时间:1948年,
资料来源:《中山市小榄镇志》;
下图:国画作品《昔日大榄城隍庙》
创作时间:2022年,作者:蒋作良;
坐落在飞驼岭(大榄岗)盘龙冈的城隍庙,该庙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三进各三间,天井拱蓬一座,左右挂廊,庙门对联为“神灵正直,理统幽冥”。庙为砖木石结构。1958年毁。
为何小榄也有城隍庙?
但最令人不解的是,早在明代,小榄飞驼岭下已建有城隍庙,初时庙规模较小,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扩建,三进各三间,左右挂廊,规模颇大,前殿供城隍塑像,白脸长须,手捧朝笏,肃穆庄严;两旁侍立判官、神将、夜叉鬼卒等,神案摆设铜锡香案,正中高悬“正大光明”匾额,庙门对联:神灵正直,理统幽冥。后又分别在东区马口哗、沙口东华社、泰宁细埗头、华光街等四处再建有规模较小的城隍庙,其中华光街城隍庙匾额书“城隍行署”。
上图:飞驼岭(大榄岗)小土名位置图
航测图时间:1978年
制图时间:2001年5月
制图:梁志钧、麦天泰、谭则豫
下图:飞驼岭(大榄岗)航拍图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梁志钧、麦天泰、谭则豫通过1978年飞驼岭的航测图,描绘出飞驼岭的地形,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乡人口述等形式,标记出飞驼岭小土名位置。根据该位置图与现今航拍图结合,得出大榄城隍庙旧址大概位置。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记载,明代的小榄仍是沿海小村,并无城垣,建庙何故?数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何吾驺之母信奉城隍,何吾驺当上东阁大学士后,为免其母长途拔涉到县城参拜祈福,遂在家乡兴建城隍庙。又有说,明代欲在小榄另开一县,割顺德之五乡,新会之四乡……立大南门城隍庙基址,因掘各山无煤炭而罢(见清乾隆间何大佐《榄屑》),但此说也无其它典籍佐证。
总之,自明至清,小榄一个小乡先后建有城隍庙五间,在省内实为罕见,至今亦不解其因。昔每年农历七月廿四城隍诞,乡民前往参神祈福者甚众,香火旺盛。清何大佐在《榄屑·榄溪岁时记》载:是诞“各铺行演戏半月之久,多至两旬。其茶坊酒肆罗列庙之左右,若墟市然”。
大榄城隍庙于1958年拆毁,但“城隍庙”成为一个地标,已深入人心,一提城隍庙,就知道何处了。可惜的是小榄五间城隍庙均已拆毁,但所奉祀何方神圣,至今不知其详。
YOU生活 /一个人人可查的小榄民俗资料库
更多有趣话题短视频
请继续关注YOU生活~
撰文:李尚仁
编辑:陈健鸿
编审:黄 文
编发:YOU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