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榄|小榄何氏起源

体娱   2024-07-16 20:16   广东  


根据2021年中国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全国共有何姓人口1400多万,排在各姓氏人口的第17位;其中,四川、广东、湖南三省何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何姓人口的44%。中山的何姓人口56000多人,列各姓氏人口数量的第7位,小榄则是中山何氏最大的集中地。


源远流长 《宋史》开篇

在《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二卷何㮚传》中,记载着何㮚(拼音为“lì”,同“栗”)的事迹,而小榄何氏的先祖,便是何㮚的直系后代

宋史·列传·卷第一百十二

供图:陈健鸿

在《宋史·列传·卷第一百二十》中,记载着何㮚的事迹。原文为:

何㮚,字文缜,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㮚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㮚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㮚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㮚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㮚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㮚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㮚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㮚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㮚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㮚、李若水毋得预议。”既陷朔庭,㮚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增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何㮚,字文缜,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仙井人,即现今四川仁寿县人。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26岁的何㮚与兄弟何棠、何榘三人一起,从西蜀来到京城汴梁,三人同时高中科举,史称“何家三凤”。并且何㮚为乙未科进士第一,即我们俗称的“状元”,与他同年中进士的,还有影响宋代历史走向的权臣秦桧。

为官时期,宋徽宗多次就国事向何㮚请教,这也使得他受到很多人的嫉妒,便有人上书说他是“苏轼乡党,宗其曲学”,何㮚因此被外放出京。后来金兵南侵日盛,何㮚作为主战派代表,被重新启用,任尚书右仆射(宋朝的官制,右仆射即宰相)兼中书侍郎。在汴梁即将陷落的时候,他力主让远在北地的康王赵构任元帅。金兵攻破汴梁之后,他和名将张叔夜等一起被俘北上,面对国难,他“仰天大恸,不食而死”,何㮚殉节时,年仅三十九岁。何㮚的高尚人格让很多人钦服,这其中也包括他的政治对手,与他同年进士的秦桧。

由于道路阻塞,信息断绝,当时南逃的朝廷并不知晓何㮚的真实死因,但是当秦桧南归之后,将他殉节的情形告诉已经从康王成为皇帝的宋高宗赵构时,回想起何㮚的保举之功,赵构很感动,追封何㮚为观文殿大学士,同时,也恩荫了他的子孙。位于小榄云路的仆射(音为pú yè)何家祠便是何氏后人为崇祀何㮚所建。

何㮚 像

图片来源:网络


小榄何氏起源

何㮚的儿子何雍和何熙为避战乱,南迁至南雄沙水村珠玑巷生活。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一场无妄之灾再次降临到这些饱经战乱的流民身上。为避朝廷“胡妃之祸”,珠玑巷33姓97户计数百人在贡生罗贵的带领下,集体南迁。当时何族共十人,砍竹结筏,顺着浈江、北江乘流漂泊,行至连州海口,突遇风浪大作,竹排触礁散架,其中九郎何惠公和十郎何前峰,率领子侄仲远、仲达、七三、七四,流落至广州路南海县桂华坊(宋代行政区划为“路-州-县”),居留一年后,次年(1274年)迁入小榄凤山下三角社定居。九郎何惠公和十郎何前峰便为小榄何氏始迁祖

①参见《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第二篇“社会”第二节“宋元时期中原人辗转南迁小榄”,第104页;《小榄何舄环堂族谱》。

流徙铭

图片来源:美篇文章《珠玑古巷》,作者:藕榭清荷

位于珠玑古巷前雕像碑文之一《流徙铭》,碑文为: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榭,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欧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明代至清中叶,其他何氏族人也先后迁入榄镇定居。彭泽祖族原籍南雄,其先祖先是由珠玑巷迁至木棉树顶(地名),其子于明万历中叶迁居小榄。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柏青祖族景南祖族由顺德马宁乡迁入。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俊斋祖族从南海佛山镇迁入。清锡祖族从新会龙塘迁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镇光祖族从增城迁入。

②参见《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第二篇“社会”第三节“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入迁小榄定居的氏族”,第107页。


小榄何氏始迁祖定居故址纪念碑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纪念碑位于凤山公园万寿园内,思源泉旁。


崇文尚武  人才辈出

明清两代,大榄都(榄都、榄镇)共有举人316名、进士53名,其中,何氏举人占130名、进士占29名。由文进士入翰林院的有何吾驺、何璟、何瑞丹、何作猷;由举人钦赐翰林有何洛书;其中,何吾驺为大学士、首辅,何璟为总督。由武进士成为侍卫有何定江、何耀泰、何士祥、何观元、何长荣、何现璋、何纶章、何乃斌、何乃中、何乃益,其中何乃斌为武探花。何氏除了考取功名人数众多,官职显赫外,还有被誉为“义赈香山第一人”、受朝廷旌表牌坊的义民何图源

③参见《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第六篇“人物”第三章“人物表”第一节“科甲人物”,第1010页。

何吾驺墓亭及墓碑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位于凤山公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方阶级平台旁的何吾驺墓亭及墓碑。


古祠余韵  文脉传承

据《中山市小榄镇志》记载,明清两代,大小二榄建有祠堂408间,其中,何氏占87间。随着历史变迁,现尚存完好且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何氏祠堂不多,较为知名的有三间,其中两间位于新市路附近,一是舜举何公祠,二是大夫六世祖祠。前者是小榄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何氏宗祠;后者是小榄现存最早的何氏宗祠,只剩下头进。至于另外一间,名为仆射何家祠,位于云路,已拆头进。

④参见《中山市小榄镇志》(上册)第五篇“文化”第四章“古建筑”第一节“祠堂 书室”,第819页。

舜举何公祠,崇祀小榄何氏十郎房九世舜举公,位于小榄镇新市社区积厚街。始建于明万历晚期,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后来曾作供销社仓库使用,1999年又修缮过一次。明朝进士、顺德人郭尚宾曾题匾“积厚流芳”,故又称积厚祠(积厚街也因此而得名)。该祠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布局、中夹两天井,第一进前有一庭院,三进均为硬山式顶,以花岗石为基底,山墙内层用水磨青砖横砌,外层用蚝壳砌成,总体建筑面积约807平方米。现由新市社区作文化活动中心使用。1990年12月9日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舜举何公祠(积厚祠)

拍摄时间:2014年,摄影:谢有权


仆射何家祠,建于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年),崇祀宋状元观文殿大学士右仆射何㮚,门匾为李文田所书,堂匾为何璟所书。20世纪初重修过一次,为三进三间布局,1960年被拆去头进,现只存中、后两进,面积约为400平方米。该祠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置有人物雕刻舵墩,雕花斗拱出两跳,一头三星出两跳,雕龙托脚,具有鲜明的清代晚期广东地方建筑特色。1990年12月9日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仆射何家祠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于小榄云路的仆射何家祠,建于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年),崇祀宋状元观文殿大学士右仆射何㮚,20世纪初重修过一次,为三进三间布局,1960年被拆去头进,现只存中、后两进,1990年12月9日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六世祖祠,是为纪念小榄何氏六世祖何月溪而兴建的祠堂,又称旌义祠、光裕堂。它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3年),后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2007年有过两次重修。该祠堂坐北向南,原为四进三间,现仅存头进,面阔 14.9米,进深10米,面积约149平方米。这座建筑为穿斗抬梁式结构,外山墙以蚝壳砌成,檐柱出跳挑檐,梁和枋上有木雕花柁墩,墙墀有蚝壳状白色灰雕,经过翻新后保存较好。祠内原悬有“光裕堂”匾额,堂匾署名是“外孙伦以训敬书”,伦以训是明代状元伦文叙的次子,何月溪的玄外孙。匾额已丢失。

大夫六世祖祠(旌义祠)

拍摄时间:2024年,摄影:陈健鸿

祠堂内原本还立有明英宗朱祁镇御赐的“天朝锡(读“赐cì”)命”石牌坊,祠堂前有广州知府马骏骥、香山知县周训奉皇帝意旨为何图源所建的“旌义坊”。当时何氏家族第七世祖何图源是一个粮商。有一次他贩运粮食到福建,遇上当地闹饥荒,于是把所运粮食全部捐给当地赈灾。朝廷得悉后便封其为义民,并先后赐建了两座牌坊以示表彰,一座是位于祠内的“天朝锡命”牌坊,另一座便是旌义坊。不过,随着岁月变迁,祠内的“天朝锡命”牌坊于1941年被台风吹塌,祠外的旌义坊及祠堂大部分建筑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拆毁,现只剩下头进。此后,该祠又先后被辟为小榄镇剧场、工厂仓库之用,历尽岁月的洗礼,现为新市社区乡史馆。

"天朝锡命"牌坊(国画)

作者:麦冠英

位于旌义祠内的“天朝锡命”牌坊,于1941年被台风吹塌,现只能通过乡人画作中窥得一二。


旌义坊

拍摄时间:1948年,图片来源:《中山市小榄镇志》

旌义坊原位于小榄镇新市华光前街。明正统八年(1443年)四月,为敕赐义民何图源而立,均为四柱三门。中门坊前柱后有香山知县周训赠联:“名扬上国闻千古,义赈香山第一人”,正面有广州知府马骏骥赠联:“一表特旌忠义客,五羊争睹富豪家”。该坊于1953年10月拆毁。


附:中国何姓由来

何姓来源,姓氏典籍和何氏家谱都说韩姓的一支在韩国灭亡后改为何姓,即人们常说的“韩改何”。但何氏家谱记载的何姓来源有多种,主要有:“音讹为姓”、“指河为姓”、“惊答成姓”、“手纹得姓”、“居河为姓”、“急智得姓”、“避祸改姓”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指河为姓”以及唐宋以来的大多数姓氏史籍都指出的“音讹为姓”。

指河为姓。《浈阳水木记》记载:何姓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时至今日,还没有找到《浈阳水木记》原本。家谱抄录的《浈阳水木记》也仅为“部分”,且手抄本“最古老”也只到清代。而文中所涉及的地名,大多是今天广东省韶关市的古代地名,“浈阳”正是今天广东韶关的英德市。由此推测,《浈阳水木记》很可能是当地地方志,里面记载了何姓源流。“指河为姓”是民间传奇故事还是历史真实,因找不到原版,尚不能“盖棺定论”。

音讹为姓。唐宋以来的许多姓氏典籍仅采信“音讹为姓”。如《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其弟叔虞之后人分封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韩变何,遂为何氏。”又如《通志·氏族略》记载:“何氏,姬姓,唐叔虞裔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韩音讹,以韩为何氏。”再如《唐韵》云:“韩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

史书只记载散居到江淮地区的这波“韩人”改姓“何”,而没有流落到其他地区的“韩人”也改姓“何”的记载。这就说明在这个地区改姓“何”有一定的机缘巧合,或是当地方言口音把这支来自韩地的“韩人”读做“何人”了。


YOU生活 /一个人人可查的小榄民俗资料库



遇见小榄·故事

菊城百货   小榄茶楼   灯光球场   陈圣庙

莲兴文具   菊城陶屋   园林酒家   嘉美乐

 1997年小榄镇慈善万人跑   水色匝   四圣宫

   1999年第二十届男子世乒赛   小榄镇通讯发展  

小榄多种开村之说  岗头村

小榄清明习俗  蓝田大街

天下第二名乡  五星聚境 九龙入洞

五松六路三丫水 一洞梅花十二桥

小榄李氏起源  小榄麦氏起源

小榄地名故事多


遇见小榄·人物

麦坤明   麦德培   梁   根   何汉忠   何   廉

萧琼芝   刘敬光   谭惠珠   刘淑贤   陈殿标



更多有趣话题短视频

请继续关注YOU生活~


特别鸣谢:麦天泰、李尚仁、李广明、麦广麟

撰文:陈健鸿

编辑:陈健鸿

编审:黄   文

编发:YOU生活

YOU生活
一个人人可查的小榄民俗资料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