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法治政府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市民政局专场,邀请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张国锋,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东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负责人唐志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孙振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机遇,民政领域法治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推动了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受邀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民政助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情况。全省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暨助力共同富裕研讨班在我市成功举办。
一、提高站位、压实责任,持续完善工作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法治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一岗双责”责任,推动法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做到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专题述法会议。二是强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组会议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民政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举办法治专题培训班,邀请省民政厅领导授课,举办全市基层民政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实施青年干部“成长计划”、民政系统“冬训计划”,开展“民政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增强民政干部法治思维和理论素养。三是明确责任分工。制定《2024年全市民政法治建设工作要点》,编制2024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法治建设措施。
二、明确任务、细化举措,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议事程序,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意见,形成决议后坚决执行到位。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推动出台《东营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制定《东营市“救急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东营市“乡村著名行动”道路命名十步工作指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5件。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审查合同文书36件,提供法律咨询17次。二是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建设,今年我单位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人员18人,通过率达100%。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督察证、听证主持人证持证人数达到34人。开展民政领域行政执法行动,查处非法社会组织4家,公布非法社会组织名单3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社会组织41家,整治问题28个。社会组织年报率达97%。开展殡葬服务机构执法监管,监管对象覆盖率、抽查事项覆盖率均达100%。三是优化民政营商环境。召开民政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谋划实施政务便民、助企暖企、招商引资、执法监管、数智赋能“五项行动”,细化26项具体措施。举办中日(东营)养老服务合作交流会。市政府召开全市医养康养融合暨养老金融发展推进会议,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东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点菜式”智慧养老服务。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减轻企业负担74万元,惠及企业290家。
三、依法履职、服务大局,全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构建分层分类兜底保障综合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全市保障低保、特困、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孤困儿童等17类困难群众49364人。急难专项救助实现提档升级,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截至今年10月底,实施急难救助1081人次,发放救助金320.57万元,人均救助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53%。建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获评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设立“护航未来”儿童关爱基金,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将边缘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设“数字儿童福利院”,拓展院外养育照护服务。二是聚力建设生态养老“新高地”。加快建设“三年计划指引、三级网络保障、三方融合联动、三支队伍支撑”的养老服务“生态圈”。举办2024年“敬老月”启动仪式暨金秋银龄消费节,发布市县100项系列活动,推出67个慈善助老项目,推介养老服务、养老用品。“敬老月”期间走访老人863人、养老服务机构49家,支出资金(含慰问品折价)约90余万元。我市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达到9处。实施幸福养老“十大”重点项目,市养老中心投入运营,建设德康宁、萱花开等高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全市养老机构达63家,床位768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7.8%。发展精准助餐服务,新建老年食堂47处,全市在营老年食堂187处。创新设立养老护理员节、护理员岗位津贴。三是规范引导社会参与。成立东营市慈善组织联合会,全市慈善组织达到68家,慈善专项基金发展到23个,社区慈善基金达到132个,实施慈善项目110个、微项目104个,建设慈善空间95处、慈善基地10处。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地方标准、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团体标准。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实施饮水保障、高山大闸蟹养殖等项目。销售福利彩票1.99亿元,筹集公益金6119万元。依托福利彩票销售场所,打造民政服务前哨站300余处。四是优化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推进殡葬服务数字化改革,打造云端“一张图”、监管“一张网”、手机“一张表”、白事“一条龙”模式,公益性安葬(放)设施达到616处,举办骨灰免费撒海活动,节地生态绿色安葬率达到70%。举办“新中式”特色集体婚礼、特色颁证活动,开展“520”“七夕”“国庆”等延时婚姻登记服务和补证下基层活动。建设婚姻登记巡回点6处,打造万达万恋街、广饶县西关小镇“甜蜜经济”示范街,构建婚姻登记、婚俗文化宣传、绿色婚庆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民政部、央视新闻给予点赞肯定。
四、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全面深化民政普法宣传。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聚焦《宪法》《民法典》《慈善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加强归集解读,制作明白纸、一封信,依托“宪法日”“慈善日”等,开展民政普法宣传活动。优化“东营民政”微信公众号,制作政策小贴士32篇、一图读懂7条、民政政策汇5期、民政政策动漫5部。二是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利用微信小程序、“爱山东”服务端等,创新研发救助码、政策码、幸福码,群众扫码即可了解救助政策、查询审批进度、查看救助待遇。推出“您身边的银龄顾问”电视栏目,宣传我市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三是拓宽普法宣传渠道。坚持开门办民政,聘请“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等127人担任“民政工作观察员”,深入群众宣讲政策、推介工作。以“政府开放月”活动为契机,参与新闻发布会解读养老服务政策,邀请部分民政观察员、社区老年人代表、媒体记者等参观市养老中心。“敬老月”系列活动期间设立普法宣传展区,解答群众政策咨询。参加全市网络名人恳谈会,推介民政惠民政策、暖心举措,传播民政声音,讲好民政故事。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强化学法用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普法宣传,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水平,更加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提升治理能力、助力改革攻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市民政局在普法宣传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中央、省、市法治建设部署要求,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紧抓普法宣传,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度有计划、日常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普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完善普法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普法作为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明确局办公室为普法工作主管科室,其他各科室、单位分领域具体推进,形成“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谋划部署。制定全市民政系统“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民政工作要点,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做到与民政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三是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年度普法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实行目标管理,抓好日常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定期调度通报工作进展。
二、全力推进普法工作。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普法)、考法、述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和党内法规学法清单,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学习法律法规。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专题述法会议。二是干部职工全员学法。将法治教育纳入年度民政干部职工培训计划,举办法治专题培训班,邀请省民政厅领导授课。举办全市基层民政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实施青年干部“成长计划”、民政系统“冬训计划”,开展“民政大讲堂”送法律到基层活动,增强民政干部法治思维和理论素养。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历年参考率、合格率均达100%。三是民政领域广泛学法。发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设施、殡葬服务机构等阵地作用,建立法治宣传栏,常态化开展学法普法。利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专项执法检查、年检年报等,面向社会组织、养老机构、殡葬服务机构等宣传解读法律法规和民政政策规定,将普法融入行政执法全过程。
三、创新拓展普法形式。一是加强政策归集解读。聚焦《宪法》《民法典》《慈善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制作明白纸、一封信,结合宪法日、慈善日、清明节、儿童节、老年节、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时机,组织开展“走进民政看民生”“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民政政策赶大集”等活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二是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在“东营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辟普法板块,今年已发布政策小贴士32篇、一图读懂7条。创新研发救助码、政策码、幸福码,群众扫码即可了解救助政策、查询审批进度、查看救助待遇。建立“基层联系点”“民政工作观察员”制度,定期深入基层一线、走到群众身边,宣讲惠民政策、推介民政工作。三是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建成“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通过实时监测、自动比对,及时发现救助需求和状态变化。今年以来,实现动态监测12070次,主动救助困难群众328人次,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2024年9月5日起,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请问,市民政局在贯彻落实《慈善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山东省慈善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深化改革措施,夯实基层基础,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坚持依法立善,凝聚慈善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高规格召开东营慈善大会,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推动市、县区、乡镇(街道)慈善总会完成换届选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东营市慈善总会加挂东营市慈善联合会牌子,转型成为行业性、枢纽型、资助型慈善组织。截至目前,我市慈善组织达到68家,其中:基金会5家、社会团体41家、社会服务机构22家。
二、坚持依法兴善,拓展慈善募集渠道。我市爱心企业勇于担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其中齐润集团、万通集团等4家企业成立慈善基金会,4家企业(个人)设立慈善信托,直接捐款千万以上企业6家。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启动仪式,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动员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爱心人士合作,联合设立“救急难”“荧(营)光行”“她基金”“护航未来”等专项基金23支。发布全省首个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团体标准,成立社区慈善基金132个。建设“爱心汇”阳光捐赠系统,参与腾讯“99公益日”募捐活动,发展“指尖公益”“链上公益”。前三季度,全市慈善组织募集善款达到3.58亿元。
三、坚持依法行善,精准实施慈善项目。今年以来,聚焦助老、助幼、助困、助残、助医等重点领域,实施慈善项目110个。其中,实施急难专项救助,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实施“荧(营)光行”关爱行动,常态化联系2.33万名困难群众;实施“情暖夕阳”关爱项目,资助低保和低收入家庭1018名失能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或免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护航未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累计救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1人次;开展“慈善送温暖·慈善送清凉”项目,救助困难群众1.6万人次;开展“关爱马路天使”项目,为4439名环卫工人送去清凉礼包;设立“护航未来”儿童关爱基金,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将边缘困境儿童纳入慈善救助保障范围。
四、坚持依法扬善,营造慈善良好氛围。依托“中华慈善日”,开展“慈善宣传月”活动,推进慈善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建设城市会客厅、慈善喜事坊、慈善超市等慈善空间95处,开展公益市集、慈善帮扶等活动1600余场次,丰富群众参与慈善渠道。完善慈善褒扬机制,我市1家企业、1名个人荣获“中华慈善奖”,8家企业、7名个人、3个慈善项目荣获“山东慈善奖”,304家企业、143名个人、18个慈善项目荣膺“东营慈善榜”。
社会组织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民政局作为社会组织的综合监管部门,请问在完善管理体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目前,全市登记社会组织214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262家,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场所46处,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44家,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把好制度关。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加强《慈善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规定》《社会组织名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普法宣传、学习培训。制定《东营市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东营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东营市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等文件。加强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指引》地方标准,形成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化标准和星级评估体系。全市省级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基地达到13处。
二是把好监管关。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和综合监管,明确市管669家社会组织的责任管理部门71个。建立社会组织登管协同机制,出台登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15部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推进登管联动多领域、全方位覆盖。全市联合开展业务培训8次,组织联席会议12次,函询直接登记意见14份,清理整顿不规范社会组织名称24家。
三是把好执法关。完善抽查检查、信用监管、行政处罚等监管措施,规范执法案卷管理,开展执法风险排查防范。“零容忍”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共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4家,公布非法社会组织名单3批。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工作,共检查41家社会组织,查改突出问题28个。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减轻企业负担74万元,惠及企业290家。开展清理社会组织评比表彰活动,摸排社会组织2142家,持续减轻基层负担。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法治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登记是民政部门的重要服务业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请问,近年来,我市婚姻登记领域在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服务创新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婚姻登记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关系群众终生幸福的大事。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全面推进婚姻登记领域法治化建设,为群众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
一、聚力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提供免费登记服务。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先后免除婚姻登记“工本费”,提供免费颁证、复印、照相服务,有力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二是开展简政便民服务。一方面实现“全市通办”。婚姻登记当事人一方户籍在东营市的,可以就近选择本市任一县区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离婚登记、补领婚姻登记证业务。另一方面实现“跨省通办”。双方均非东营户籍的内地居民可以凭一方办理的居住证和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在居住证发放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三是推进电子证照办理。当事人可以使用电子身份证、电子居民户口簿、电子居住证办理婚姻登记。登录“爱山东”App或其微信公众号,调取户籍类身份证件即可办理婚姻登记,与实体证件具有同等效力。
二、深入开展延伸服务。一是服务窗口前移。全市建设婚姻登记巡回点6处,为群众提供咨询、审核、登记等一站式服务,“520”“七夕”“中秋”“国庆”等特殊节假日提供加班、延时婚姻登记服务,882对新人甜蜜领证。二是服务力量下沉。开展补证下基层活动,深入镇街、村居,为群众补领结婚证累计11398件。全市5个县区均已完成1950年以来婚姻登记现存纸质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补录工作,全部入选省级婚姻登记信息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三是服务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婚恋业态集聚特点,串联优质资源,打造万达万恋街、广饶县西关小镇“甜蜜经济”示范街以及乐安街道甜蜜经济产业园、义乌甜蜜经济专业市场等“甜蜜经济”聚集区,吸引128家婚恋商业资源聚集,构建婚姻登记、婚俗文化宣传、绿色婚庆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持续深化婚俗改革。今年以来,举办“新中式”特色集体婚礼、特色颁证活动24次,打造以“海誓山盟·河海相约”为引领的婚姻登记服务品牌体系。东营区建立社区免费喜宴大厅10余处,引领喜事简办风尚,被《大众日报》刊发点赞。垦利区“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集体婚礼被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广饶县倡导“一个不高于、三个不超过”喜事新办标准,发布“简·爱”服务清单,举办“电动车接亲”婚礼。利津县引导新婚夫妇签订《喜事新办承诺书》,利津街道崔林村对婚嫁彩礼、喜宴规格等提出约束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