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为切入点,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做好教育民生答卷。
一、坚持扩优提质,供给能力达到新水平
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是教育的“头等大事”。围绕幼有优育、学有优教,我们不断加大投入,扩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高标准落实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经费,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机会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深化“优质园+”办园成果,组建学前教育集团26个,结对联盟23个,结对协作272组,薄弱幼儿园办园质量快速提升;依托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乡村幼儿园办园条件越来越好;针对日益增长的托育需求,主动作为,在有条件的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为2-3岁婴幼儿提供优质托育服务。目前,我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学前教育普惠率、省优质园占比均居全省前列。
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完善强校带弱校机制,校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持续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今年以来,累计投资6500余万元,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59个;全面开展教育强镇筑基行动,乡镇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着力提高城区学位供给保障能力,新建改扩建的5所中小学校投入使用,保证了5.9万名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入学。目前,我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居全省首位,强校扩优行动乡村学校覆盖率达到90.29%,省、市、县三级强镇筑基试点镇覆盖率达100%。
不断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顺利完成2024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比例持续保持100%以上;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监测结果显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扎实开展办学质量达标行动,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达标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复评;深入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行动,县中全部创建为省级特色高中。目前,我市已有7所公办普通高中创建为省级特色高中,占比居全省首位。
不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关注全市残疾儿童群体,办好3所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随班就读、到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灵活方式,安置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适龄儿童66人,确保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达标3年计划(2023-2025年)落实,市特殊教育学校被认定为全省首批达标学校。
二、坚持以生为本,育人质量达到新高度
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的心愿。围绕培根铸魂、全面发展,我们在师资队伍、育人方式、服务保障等方面重点突破,努力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队伍建设上,强化教师育人第一资源作用,全面推进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入开展“争做教育家 奋进新征程”大讲堂活动;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持续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不断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今年新认定东营名校长13人、东营名师98人,1人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1人入选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双名”培养计划。制定《整治形式主义为中小学减负的若干措施》,公布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事项,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在育人方式上,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着力加强“爱的智慧”育人品牌建设,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7年),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新医教协同机制,为中小学校、幼儿园选聘“健康副校长”,医教携手共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在服务保障上,畅通入校报名渠道,优化升级东营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报名平台,实现与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系统信息共享共用,保证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公平公正、阳光公开;提高学生饮食质量,全市所有学校每日上新特惠菜,荤素搭配,保证膳食结构均衡,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一同体验校内用餐环境,透明公开接受校外监督;提升学生饮水品质,全市所有学校均配备了净水设备,定期更换滤芯,每学期开学前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水质检测;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今年以来共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等4633.1万元,惠及学生5.04万人,助力学生顺利求学。
三、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得到新提升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我们在“双减”改革、评价改革、督导评估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
拓展“双减”改革成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力促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规范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在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形成“作业辅导+特色课程”双元服务模式,倾力打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努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评价“惯性”,推动学校评价标准“从育分转向育人”。制定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清单,深入推进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改革,营造更加健康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我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关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推动督导机制改革。全面开展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推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省对市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省对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做好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教育”文章,努力以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答好东营教育的民生答卷。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基础工作,请问今年以来我市采取哪些措施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呢?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各单位坚决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优化教师队伍配置,加快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切实筑牢教育强市根基。
一是弘扬教育家精神,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坚持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重点内容,启动了“争做教育家,奋进新征程”大讲堂活动,推进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落实到教育教学。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其作为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选树优等的首要要求,将其纳入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集中治理师德师风方面突出问题。强化典型示范带动,2024年,全市有31名教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等国家和省级业务荣誉称号。
二是畅通供给渠道,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健全教育系统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印发实施《东营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不断提高优秀教育人才各项待遇。规范开展教师公开招聘,鼓励各县区通过校园招聘和人才引进补充优秀教师,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今年以来全市共补充教师869人,其中 硕士学历占比24%以上。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落实“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加大教师队伍交流轮岗力度,2024年,全市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524人。
三是聚焦精准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实施东营市中小学青年管理干部研修项目,建立全市教育系统专业化干部人才库,持续加强教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加强东营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管理,组织领航工作室等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项目开展系列“开放日”活动,完成了第四期东营名师名校长届终考核。组织实施了东营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提升示范培训等系列培训项目,提高广大教师专业水平。
四是强化权益保障,进一步激发教师从教活力。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严格落实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建立社会事务和督查检查事项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为广大教师解压松绑。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年人均收入高于公务员收入水平,每年累计投入1亿多元发放乡镇工作补贴,惠及全市7900多名乡村教师。以庆祝第4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为契机,突出潜心育人导向,表扬100名表现突出教师,号召全社会“为教师亮灯”,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步伐,深入推动教育家精神在东营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大先生”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学质量状况是衡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群众对教学质量也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和较高的期望。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教学教研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市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围绕教学教研工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刚才听孙市长在介绍中提到了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资助政策中受益。请简要介绍一下为落实好各项资助政策,教育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
为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确保资助政策应知尽知。
首先,利用网络宣传。利用开学初﹑学期末等时间节点,通过教育系统官网、官微持续发布资助政策及“致中学毕业生的一封信”,向社会、向家长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其次,组织现场宣传。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张贴资助政策宣传海报、发放资助手册、开展资助政策宣讲课等方式,让广大学生、家长知晓学生资助政策。第三,借助热线宣传。组织各级开通学生资助热线,解答政策疑惑,今年以来,接受电话咨询300余次。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努力提高政策知晓率,为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奠定基础。
二是提升服务手段,确保资格认定精准高效。
一方面,细化指标开展科学评估。推广使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生家庭房产、车辆、资产、收入等一系列内容,重点对助学金、生活补助申报对象进行量化评估,做到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借助平台进行分类认定。对一般困难学生,通过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进行信息核对,精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准确无误。对特殊困难学生,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通过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行“免申即享”,符合条件的学生无需申报、无需提交证明材料即可享受政策,加快推动学生资助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三是足额发放资金,确保资助政策应享尽享。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生活补助、免学费补助资金等4633.1万元,惠及学生5.04万人。
高等教育阶段,为452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482万元;为701名退役士兵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22万元。同时,积极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组织高校和县区结对,协同办理助学贷款事宜,努力用便捷高效的服务帮助每一个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及时申领到贷款。今年共为1820名大学生申请贷款2642万元,同比增长42%。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为22990名在校生减免学费2693万元,为167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68万元。
普通高中阶段,为298名脱贫享受政策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29万元,为308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14万元。
义务教育阶段,为344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239万元,为930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301万元。
学前教育阶段,为226名脱贫享受政策等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减免保教费36万元,为4151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发放政府助学金249万元。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印发通知,对奖助学金政策又做了调整。一是增加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奖学金名额,提高奖助学金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标准分别由每生每年8000元、5000元、3300元提高到10000元、6000元、3700元。二是提高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23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三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和省部署,联合相关部门全力做好秋季学期政策落实工作。
另外,我们正在成立东营市幸福教育基金会,将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支持、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筹集的资金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奖优助困、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办学条件改善等教育服务和公益慈善活动,助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添砖加瓦。
刚才听孙市长在介绍中,提到了依托“爱的智慧”育人品牌建设,全面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市在用爱的智慧赋能学生成长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爱,爱更需要智慧。基于此,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深入践行“爱的智慧”育人理念,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是凝聚共识,将“爱的智慧”育人融入决策。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制度推进,在出台的系列实施方案中都对践行“爱的智慧”育人理念、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教育及有关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结合实际,“一县一策”“一校一案”抓好落实。2023-2024年,市教育局连续两年将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列为教育创新突破项目,在我省率先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表现突出教师” “仁爱之师”“智慧家长”“博爱之星”等选树活动,推动“爱的智慧”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二是创新路径,让“爱的智慧”育人落地见效。学校、家庭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为更好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搭建平台,深化家校共育,让爱与智慧同行相融,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首先是搭建学习研讨平台,让“爱的智慧”育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坚持教科研引领,成立中小学家庭教育教研联盟,创建家庭教育实验基地,通过主题宣讲、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专题培训,邀请省内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等方面专家授课,助力教师、家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深入理解“爱的智慧”育人真谛。其次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家校协同育人更有温度。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展“办有温度的教育”交流分享活动,广大教职员工不断锤炼“启智润心”的基本方法,理性把握爱的温度与尺度,将“爱的智慧”有机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深入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构建起教师全员参与、覆盖所有家庭、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多渠道互联互通的家访工作格局。第三是搭建指导服务平台,让践行“爱的智慧”更有成效。各县区教育部门全部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提供较为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各中小学幼儿园办好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为家长进行4次8课时的集中授课,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传递家庭教育智慧。市、县、校三级分别组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志愿服务团队,开设公益讲堂,开通学生关爱热线160余部,为广大家长及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三是合力作为,用“爱的智慧”育人赋能成长。我市建立由19个部门组成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用“爱的智慧”汇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强大合力。比如,各级妇联积极会同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推动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家长学校100%全覆盖;各级宣传、教育、卫健等部门组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1支宣讲团,近两年来面向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家长和未成年人组织开展宣讲活动3235场次,受益283万人次。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践行“爱的智慧”永无止境。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同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托举起学生的成才梦想,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