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由我来介绍市科学技术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推进有力
(一)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及时调整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分解细化落实到各职能科室,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依法行政工作有序开展。
(二)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局班子成员将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年终述职内容,压实了领导干部法治建设主体责任。
(三)不断提升干部职工法治素养。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列为局党组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今年3月,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题的专题培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
二、着力规范权力运行,依法行政积极有为
(一)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修改完善《市科技局党组工作规则》《市科技局“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对于三重一大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局党组集体研究决策。编制了《市科技局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在重大事项决策中,严格执行局党组集体研究讨论、公示等程序。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广泛征求各部门、企业、科技人员的意见。聘请专业律师为我局法律顾问,同时选聘本单位两名具有司法证的职工为单位公职律师,参与重大合同谈判、草拟、修改和审查等,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权责清单。全面梳理印发了《市科技局权责清单》,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每年进行完善和修订。目前,我局行政许可事项(监管)1项,行政处罚事项2项,行政确认事项6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4项,公共服务事项1项。9月,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集中抽查工作,对外国人来华事项进行了检查。
(三)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按照我局行政处罚权责清单,逐一厘清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事项、责任主体、责任方式,清晰职权范围,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行政处罚事项进行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东营市科学技术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裁量标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四)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持续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督,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本年度对2016年至今制定的涉及市场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全面自查,共梳理涉及市场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11件,未发现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情形。
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依法治理开展有序
(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参与我市政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库建设,努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力求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开发建设了东营市科技云平台,实现了科技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汇集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等科技资源,实现了科技资源高度集成,为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荣获山东省“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场景,成为首批科技创新领域获表彰的4个创新应用场景之一。更新推出“免申即享”事项清单2.0版,将范围扩大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人才平台奖励、青年基金配套补助等10类事项,兑付流程由原来的6大流程简化为3个环节。今年累计为219家企业(单位)兑付科技资金3274.88万元,占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30.8%,切实做到政策“应享尽享”“能享快享”。近日,我局科技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改革试点。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在严格执行《东营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市科技局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今年以来,我局制定了《东营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实施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均按照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制定并经合法性审查后报市司法局备案。
(三)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编制了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开展政务公开专题培训,对需要依法公开的事项,均按照规定第一时间在局门户网站进行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认真及时回复“网上民声”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群众咨询事项,2023年政务服务热线考核位居同序列首位。
四、抓好普法责任落实,大力推进学法守法工作
(一)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制定印发了《市科技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全市普法工作安排,科学制定了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和工作要求,完成普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二)积极探索法宣工作新模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科技局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与科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进企业、进社区宣讲活动,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时机,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向面上拓展,向基层延伸。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效果。
(三)积极组织参加业务培训和法律知识竞赛。对行政执法干部职工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参加行政执法、依法行政培训学习。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2023年度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参考率100%,合格率100%。
新修订的《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自2024年5月开始执行,新《条例》对加强科研攻关、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建设研发机构、强化科学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与国际科技合作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请问我市是怎么贯彻落实的?
新修订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施行后,市科学技术局高度重视,将《条例》作为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并制作展板在科技活动周期间进行了集中宣传。在工作中,把《条例》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遵循,有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链条式创新,深化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专项和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在全省率先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卫健委分别设立碳中和联合专项、医疗卫生联合基金。建立常态化科技项目库,新储备科技项目200余项,择优支持54项,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8项,数量较去年翻番。今年全省布局实施了4项科技示范工程,我市承担了其中的2项,获经费支持1.812亿元。“芪蛭益肾胶囊”“高端膜级聚砜”入选“山东好成果”,稀土催化研究院突破了铈锆储氧材料等5项“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二)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启动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动全市科技企业固本、扩量、育强。一是开展研发“清零”攻坚。组织企业按照“六有”标准完善研发体系,并对172家研发投入超千万的企业建立研发数据工作台账,全市研发投入总量和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连续三年实现增长。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目前,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达1725家,累计推荐37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预计高企数量达到950家,提前一年完成“倍增”目标。三是实施头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探索建立头部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论证和部门联动支持“双推动”机制,由“规模龙头”向“创新龙头”转变。目前,营收过百亿的25家企业中有16家建立了产业研究院或技术创新中心,维远化学、威飞装备等科技企业已成为行业创新领军企业。
(三)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以10家高能级平台为引领、50家省级科研平台为骨干、100家市级重点科研平台为基础的“151”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一是提升高能级平台创新效能。聚焦现有8个高能级平台提质增效,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推进研发体制创新,累计引进包括20名院士在内的400多名高层次人才,在电烯氢示范工程、柴油机后处理SCR催化剂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二是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布局。坚持依靠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省级创新平台优化升级,今年,全市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院士工作站1家,企业牵头建设平台占比超过90%。三是夯实市级创新平台建设基础。按照“优化提升、整合强化、摘牌撤销、精准新建”的原则,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计划。目前,已对30家缺少创新实绩的实验室予以摘牌,第一批市级实验室重组工作正在推进,重组后,总数保持300家左右,其中企业牵头建设80%以上。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一是实施科技合作拓源行动。重点瞄准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成都西南石油大学,开展“三域两系”合作拓源行动,举办科技合作活动23场,对接科技成果118项。坚持“为技术找场景,为需求找成果”,常态化推动环境工程、CCUS等领域的26项成果实现示范应用。二是加快建设东营科技大市场。启动建设集技术交易、科技金融、政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打造省市联动、开放共享、跨界共赢的“互联网+”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大市场选址、规划已经完成,6个专家团队拟与东营合作开展成果中试,企业需求征集已全面展开。三是强化人才引育。发挥“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等“引才桥头堡”作用,面向全球布局和争取人才资源。目前全市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5处。今年新获批省海外工程师2人,省海外抢引计划2人;省外专双百计划通过8项,连续两年数量仅次于青岛、济南。威飞新加坡公司申请建设省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我市有望连续两年占据全省五席之一。今年泰山系列人才工程10人入选(获奖),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市科学技术局将进一步加大《条例》实施力度,按照市委“两个高于”和“四个高”的工作要求,做好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引育、创新创业生态优化五篇文章,全力推进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要求,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请问,我市在培育科技型企业,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取得了什么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一)实施“育苗行动”,壮大科技企业群体
一是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去年以来,我市新增12家省级孵化载体,新认定孵化载体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目前全市建成56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二是抓好科技企业招引。按照“强链、延链、补链”要求,靶向招引优质科技项目和企业,全市已招引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三是抓好“双创”项目引育。每年举办东营市油地校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和东营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2024年,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可达1700家以上,三年数量实现倍增。
(二)实施“成长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强指导服务。开展“科企培育服务月”活动,在全市各县区(功能区)召开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会11场,深入重点县区、重点企业,开展上门精准指导。二是强金融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今年以来,为59家企业71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完成市级备案,备案金额共计3.52亿元。三是强政策支撑。建立科技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梳理“免申即享”政策事项41项,兑付流程由6大环节简化为3个环节。今年累计为219家企业(单位)兑付科技资金3274.88万元。全年推荐37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50家。
(三)实施“育峰行动”,发展科技领军企业
一是健全创新平台。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无研发活动、无研发费用“三清零”行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强化技术攻关。建立常态化科技项目库,新储备科技项目200余项,择优支持54项,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8项,数量较去年翻番。三是培育优质企业。联合工信、农业部门,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2024年,我市56家企业加入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推荐德仕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加入山东省“三高一核心”企业信息库。
四、实施“护航行动”,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稳存量。紧盯高产纳统重点企业,特别是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态,确保企业产值稳步上升。二是提增量。现有项目方面,用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产项目链条延伸等措施。新上项目方面,在石化、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和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三是挖潜量。瞄准未纳统规上企业清单中的目标企业,将更多规上工业企业培育成为高企、更多非纳统高产领域企业培育纳统,全方位提升我市高产产值。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88%,居全省第2位,高产产值总量及增量均居全省前列,高产占比首次达到49.05%。
下一步,市科学技术局将继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十条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强调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请问我市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制定出台了《东营市加快技术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东营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规范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发展,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技术转移转化。目前全市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5家,在每年一度的绩效评价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受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奖励。
二是加强技术经理人本地化培养。依托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获批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为我省第2家具备技术经理人培训资质的高校。基地自2023年获批以来,举办技术经理人初级培训5期、中级3期,累计410人次参训,402人获得初级/中级技术经理人证书。将技术经纪专业列入自然科学系列职称评审,增强了技术经理人职业竞争力。
三是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技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及关键环节,在省内率先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梳理形成技术经理人工作指引。启动建设东营科技大市场,导入各方创新资源和各类服务功能,首批优选组建4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按照企业需求库、高校成果库、项目对接库、落地转化库“四库清单”,探索推进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成立市技术经理人协会,发挥好协会的组织、引导和自律作用,打造技术经理人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
下一步,市科学技术局将继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培育壮大专业化、市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发挥技术经理人的“尖兵”作用,推动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繁荣全市技术要素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精准、高效转化,将我市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转化目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请问,我市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科学技术局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12月获批建设,是全省第3家、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5月正式启动运行。国创中心搭建起面向全国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汇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59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全市布局了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等36处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了东营市滨海盐碱地绿色开发及生态保护重点实验室等23处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创中心领衔的创新平台“混合编队”逐步成型。
二是推进实施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突破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支持鼓励我市农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产学研形式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盐碱地农业、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我市重点农业领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目前全市在研省科技示范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等省级科技项目35项,总计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超4亿元。设立市级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专项,重点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我市的落地转化,已支持盐碱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盐碱地林下高效种养关键技术等项目8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已筛选培育出小麦、大豆、藜麦、苜蓿、花生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0余个,推广盐碱地稻麦轮作技术等盐碱地利用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
三是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已备案省级特派员240名,组建水稻、食用菌、大闸蟹等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7支,果树、家禽等市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6支,上联专家与院所、下联企业和农户,面向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专家基层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示范等产学研活动,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总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458次、农业科技培训242次、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数量11344人次、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211个,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增收9715万元。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