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珂教授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应用、理论基础、操作步骤和技术类型、并展示了地中海贫血症、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和Leber’s 遗传性视神经坏死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案例。在最后,她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不可忽视的伦理挑战以及相关法律规制。
米白冰副教授从我国临床研究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切入,探讨临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从如何选题、文献学习、研究设计、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和应用案例六个板块对如何开展临床研究进行详细讲解。
陈艳烔教授以孟德尔、屠呦呦等多位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为例,解答“为何做科研,为谁做科研?”的问题。通过介绍艾伯特奈瑟对梅毒研究的活动和争议,强调了科学与人文当并举,规范与个性应共存,同时她还指出“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鼓励同学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针对大学生创新项目,陈艳烔老师就研究基础、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创新性和本科生参与性五大要点进行分条阐述,并结合自身指导经历提出颇具建设性与实操性的建议。理论指导后,陈艳烔教授借助技术路线图,以“多巴胺D3受体参与炎症相关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研究”为例使同学们直观地感受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刘进军教授着重讨论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他强调,在科研途中遇阻时,同学们应先凭借自身能力积极求得解决办法,于实践中提升解题能力。刘进军教授还指出,进行科研需多元化视角以及全方位剖析问题。以“两小儿辩日”与“盲人摸象”进行阐释:“两小儿辩日”中,小儿依据不同感官而探太阳远近,结论不同但都源于自身观察,科研领域亦然,研究者因背景、视角有别,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不同。只有总结各方思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精进策略,愈发趋近科研真理。“盲人摸象”则警示科研工作者不可一叶障目,若仅仅研究局部,以偏概全,必会导致认知偏差。科研工作者应整合各方思路深入剖析,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齐欣副教授融合人口学、气候学、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等角度全面阐述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关系,引用IPCC报告、Lancet相关研究等权威资料指出当下由气候变化引发问题并展示中国具体行动方案、各部门任务和目标。他表示在未来,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评估生态系统变化对健康影响,构建合理预测模型,制定社区适应策略,明确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大数据作用。
讲解环节结束后,讲座设置有问答环节,学生就科研入门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如有哪些接触科研项目的途径,本科生科研要达到怎样的程度,以大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进行什么样的科研,如果想要以挑战杯为目标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现场气氛活跃,学生踊跃提问,老师则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提供切实指导,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入门科研的现实困难。
宗濂书院24级新生李小濛表示自己对科研很感兴趣,想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但一直苦于没有入门途径,经常感到迷茫,在参加讲座后她提到自己对如何开展科研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很开心能通过系列讲座这个平台帮助自己拨开迷雾,找到方向。也有不少学生表示非常感谢本次活动提供的与各领域优秀学者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帮助自己从老师专业的讲解中发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未来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相关思路。
—END—
文编|科技实践部 张悦
图编|宗濂书院科技实践部
排版|科技实践部 杨思恺
责编丨媒体运营部 刘洛楠
一审|宣传中心 武博韬
二审|马佩茹
终审|刘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