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里的泾阳非遗(三)

政务   2024-12-05 18:42   陕西  

触摸文明印记  领略非遗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等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因其涵盖了人类传统文化中的制作技术、工艺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非遗传统技艺被定义为非遗文化的核心。


今天

时间里的泾阳非遗

带你走进

       渭北地坑式窑洞建造技艺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只闻鸡犬声,院落地下存,

窑洞土中生,车从头上过,

声由地下来,平地炊烟起,

不见鸡狗光听声。”
▲建议在Wi-Fi环境下浏览

关于地坑式窑洞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文中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

在沟壑纵横的渭北高原,窑洞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风情,地坑式窑洞也叫天井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渭北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下挖层黏性好,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人民垂直向地下开挖一方形地坑,然后再横向挖出窑洞,逐渐形成极具特色的地坑式窑洞。

据介绍,在渭北黄土高原上,上几辈村民几乎都给自家打过窑洞或帮助邻居建过窑洞。与平常的住宅建筑不同,渭北地坑式窑洞在修建上不像建房造屋需要钢筋水泥,而是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造价比较低廉,在建筑构图上形成潜掩式空间,表现出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独创性。

陕西泾阳县兴隆镇许庄村的宋先民、刘启云、杨军,从他们的父辈手里接过了传承这门手艺的重担,共同筹建了集渭北居民、民俗、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渭北高原下沉式窑洞博物馆。”

“这种地坑式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养生,可以实现‘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泾阳县兴隆镇许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强说。

渭北地坑式窑洞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从中可以窥探人类居住史的演变。在它的建造中,包含了哲学、美学、力学、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内容,是自然条件、民族渊源、文化习俗的有机融合,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风俗和习惯。

渭北地坑式窑洞的建造方法是:利用黄土直立的稳定性,就地下挖一个方形地坑,形成四壁闭合的地下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出窑洞。渭北地坑式窑洞是拱壳造型,上部拱圆,下方端直,“方”“圆”相济,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易于施工、便于自建、节约能源、抗灾性强、冬暖夏凉的特点。2011年,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和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则是这个灵魂中
最生动、最鲜活的部分
关注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让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存
让文化多样性得以繁荣发展

 泾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   妍

监审:聂千博   毛   正

签发:陈   鹏

来源: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声明:1.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凡本平台转载所有作品,若未能及时注明作者或出处,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2.我们注重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的删改。谢谢!

中国泾阳
泾阳政务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权威报道。 举报电话:029-362222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