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丨黄振翔:宾大建筑学生林徽因与梁思成:1924—1927年

文摘   文化   2024-07-22 16:40   北京  

本文原为黄振翔于2008年发表在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期刊上的一篇英文论文,蒙作者翻译并慨允,现特于“建筑史学刊”公众号发布中译文以飨读者,欢迎阅读!


译者按:

文章虽是十六年前的旧文,但仍有其价值。2023年3月20日,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向教务长办公室申请补发林徽因学位,提出九项佐证,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项。简单讲,此文作为第一手史料阐明几个新发现:

1. 推翻林徽因到宾大后才知道建筑系不收女生的说法。林徽因其实一早明白这政策但勇于争取,她衡量利弊后才决定不去其他招收女建筑学生的大学而屈就修读宾大美术学位。但她在毕业时却以优异成绩得到院长的充分肯定。
2. 第一次报道梁林在费城的旧居。个别读了此文的读者开始去云杉街3920号书店缅怀林徽因。消息慢慢传开,现在每逢毕业时候,书店成了打卡点。一群热心人正准备向州政府申请在书店前树立一个关于林徽因的纪念牌。
3. 首次系统地还原梁林的入学、学习与起居生活,并且以图文叙述费城、西费城、宾大校园环境,以及艺术学院学生生活的氛围等背景。多年后我在此基础上写作《林徽因为何选择宾大学建筑?》一文。
4. 纠正一些误解,如西费城以前是贫民区、陈植与梁林三人一起在中国出发、林徽因受同学或房东影响向往建筑,第一次提出梁林出生年份与结婚日期有其他的可能性。

因为聚焦梁林,我在翻译此文时浓缩了背景和方法与档案的两部分,同时删去20世纪20年代宾大建筑系学生的附录与名册表,以及与梁林关系不大的枝节,并修改一些小错。原文的参考书目在此不录。



这份报告是我在研究西方规划对中国的影响时,找到的有关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第一手史料,补充了我们对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学习与生活认识不足之处。


背景


我对梁林发生兴趣来得很晚。2002年,我和规划署的旧同事进午餐,席上问好友凌嘉勤为什么到宾大的访问学者那么关心梁思成。他告诉我梁思成在解放初期为北京的规划奔走且贡献良多。我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我同年代的规划师多在海外接受专业教育,对祖国的城市所知甚少。香港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本地规划教育,也较少涉及中国城市。当时祖国刚改革开放,从零开始的城市地理学也顾不上规划历史。


回到费城后,我与宾大设计学院院长加里·赫克(Gary Hack)提到梁思成。因为他致力中美建筑教育的交流,每年都造访清华大学。在那,他听闻梁林的往事,所以远比我了解其贡献。他还介绍费慰梅的英文版《梁与林》(Liang and Lin: Partners in Exploring China's Architectural Past)给我。从这书我大致了解梁林的一生,但若没有2003年《布扎、克瑞和中国二十世纪的建筑》(The Beaux Arts, Paul Philippe Cret,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in China)会议的机遇,我不会成为梁林的研究者。这次会议在宾大举行,有五十位中外学者探讨宾大建筑系对中国的影响。保罗·克瑞(Paul Cret)是梁林在宾大时的建筑系系主任,在20世纪20年代,他与院长沃伦·赖尔德(Warren Laird)把建筑系打造成全美建筑教学典范。这期间,约二十名中国学生来宾大学习建筑。不少是毕业于清华的庚款生,如杨廷宝、梁思成、陈植、童寯等。来自其他学校的有范文照、谭垣等。他们成绩优异,在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深受教授们喜爱。回国后他们成为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不久瑞士籍博士生克里斯蒂安·卡曼拜访我谈论梁林,并向我介绍刚出版的《城记》。作者王军利用未见于世的史料和对当事人的深入采访,讲述了以梁思成与陈占祥为保护北京旧城所拟《梁陈方案》为中心的故事。这是一本动人心弦的佳作,所以我与助教陈杨合写了一篇书评。后来我有幸与王军结交,这几年大家得以交换史料与心得。


2006年中央电视台开拍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为协助导演胡劲草在费城的拍摄,我在宾大本部档案馆寻找关于梁林的史料。2007年夏,胡导与梁林外孙女于葵夫妇到费城做前期制作时,我带他们游览梁林作息的地方,我有一种穿越八十年追随梁林们脚步的感觉。我的办公室与他们当年上课的地方咫尺之遥,我上下课时会忆古思今,使我在乏味工作中多点乐趣,也给我一种做好梁林研究的激励。


研究方法和宾大档案


梁林的贡献良多,诸如破解宋代《营造法式》、系统性研究传统建筑、开拓建筑教育、提出体形环境的设计思想、保护文物与捍卫北京古都等。研究他们的学者高手林立,我若继续走他们的老路是难有突破的,因此要另辟蹊径。由于他们只采用中文史料,我想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梁林可能会有新看法。所以我决定探讨梁林的规划思想,聚焦在他们如何学习、选择性引入与修正西方理念,试图找出他们如何过滤外国理论。因为我当规划教授前有专业经验,亦对英美规划实践与理论有一定掌握,我感觉这研究方向比较适合我。


我先从梁林所受的教育入手。王俊雄与王贵祥两位学者已对宾大的中国建筑学生有过研究。但限于到访时间,他们未能详细查阅大学档案馆中的资料。那里有当时院长赖尔德(Laird)留下大批文件,包括会议记录、备忘录、内外书信、科目课程与习作考卷等。《赖尔德文稿》还有学生档案,是重现当年中国学生状况的宝藏。作为宾大常任轨教师,校方给我极大支持,让我无限制地查阅文稿。过去三年,我的研究助手陈杨与黄荣赐和我筛选排查宾大当年的刊物与宗卷。也就是这些第一手史料使我可以在这里向大家报告梁林在宾大的点滴。


下面报告的是一些重要结果,可以大大补充我们对梁林与其他中国学生在宾大的生活与学习的认识。我亦会以史料澄清阐明一些关于梁林的不准确讲法。


20世纪20年代的费城、西费城和宾大校园


研究梁林在宾大的经历,不能忽视费城的氛围与环境。费城虽与北京同一纬度,但冬天冷一点。独立革命在费城爆发,建国后宪法亦在此起草。费城又是长达十一年的临时首都。虽然它金融中心的地位渐渐被纽约取代,但在长时间里是工业重地和全国第二大城市。从1850年至1930年,费城人口由十二万上升到近二百万。


梁林到宾大时,费城仍是全国第三大城市。它是东岸的铁路枢纽与重要港口,有汽车、造船、火车引擎等多样化产业。市内烟囱林立,低收入的民居与工厂毗邻。踏入二十世纪,费城的慈善家创办了一批公民组织推动设立各种文康设施、启动城市美化运动。1901年完成的市政厅是世界最高的石砌建筑。20世纪20年代是费城的黄金时代,当欧洲经济政治在一战后一颓不振时,美国城市则在美观与文化上挑战老欧洲。1926年,费城为庆祝建国150周年举行世界博览会。那时,媲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富兰克林大道已施工十年。在梁林毕业的1927年,大道上的宏伟图书馆建成。以后几年,艺术博物馆、新火车站、邮政总局、音乐厅与其他公共建筑纷纷落成。


当时费城走在全球先进城市前列。它有完整的交通网,有轨电车四通八达。1907年地下铁路通车,到宾大校园东北上高架桥。长达533米的特拉华河大桥在1926年通车,是世界上最长的钢铁悬索桥。虽不及曼哈顿多,但费城亦有不少高层楼,如楼高十九层、拥有1009个房间的贝尔尤-斯特拉特福酒店在1904年开门营业。1924年,全市有二十多座超过十五层的高楼。这数目四年翻了近一倍。1927年,楼高二十九层的忠诚信托公司大楼建成。这些钢框架配混凝土的大楼,内设电梯、电力供应、室内照明、暖气装置、煤气与上下水管道。外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门窗大堂配上艺术装饰。这些高层楼与中国的泥砖土屋区别极大。在费城几年,梁林目睹了这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公共艺术的起飞。


今天宾大以西的环境不算太好。虽然经过宾大多年对社区的投资与改善,这带仍多破旧住房。可是西费城在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不错的中产白人社区,到二战后才开始败落。西费城在1850年后才由农地开发成为住宅区。这区没有太多工厂,空气比较清新又有一流的公共马车服务,新盖的房子也大点。1872年宾大搬到西费城,进一步刺激房产开发。在十九世纪末,西费城是著名的有轨电车社区,道路布满树木及照明煤气灯。电车在这畅行无阻,有五条路线通往市中心(图1)。1998年,美国《国家史迹名录》(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把西费城列入历史社区名单中。一本1998年出版的书胡乱杜撰了林徽因上学时与门外无家可归的黑人打招呼的情节。事实上根据1934年费城的《费城房地产调查报告》,梁林住过的普查区内的居民九成多是白人,余下多是外国人。这区状况理想,少于5%住房要大修。与当时美国及费城情况一致,居民大多是租客。1920年与1930年的人口普查同样显示这里是白人区,有大量学生、白领与专业人士。


图1  1931年2月宾大校园

这张航拍是朝东北拍摄。林地大道从下往上延伸至市中心,照片左侧(北边)是排屋住宅与商业混合区。右上角是宾大的富兰克林运动场(A),下面(西南)是大学博物馆(B)。艺术学楼(C)位于照片中上部,即运动场的左面(西北)。一个大的三角形空地的右面是大学图书馆(D,今天的艺术图书馆)。中间下方是初级四合院的男生宿舍(E),林地大道对面是林徽因在1925—1927年的3707号住所(F)。梁林其他旧居不在照片内。

当年宾大校园比今天小,而且局限于林地大道的南边。因为从1910年到1930年校园变迁不大,1912年的校园示意图能使我们了解梁林的行踪(图2)。林地大道是条电车主干道,是西费城居民通勤到市中心的主要途径。对建筑学生而言,艺术学楼是他们的生活中心(图3,图4)。距学楼西南不远是大学博物馆与医院。学楼西是红砂岩盖的大学图书馆(今天的艺术图书馆),因建筑风格独特而列入《国家历史名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中。再往西是宾大行政中心的学院大楼。林地大道北是比校园热闹多的商住区,盖满密麻麻的排屋,宾大只有少量物业在这。


a)1912年宾大校园地图

宾大富兰克林运动场西北的26号楼“牙医学楼”在1920年改为艺术学楼。校园主要位于林地大道以南。圆圈代表梁和林在1924—1927年期间居住的地方。


b)1924年宾大校园地图

原文为1912年地图。校园虽然到20世纪30年代改变不大,译文版改用梁林入学时《大学目录》中的地图以反映他们出行使用的校园图。富兰克林运动场西北的25号楼在1920年由牙医学院改为艺术学楼。校园主要位于林地大道以南。
A:林徽因1924—1925年住的云杉街3920号;
B:林徽因1925—1927年住的林地大道3707号;
C:梁思成1924—1925年住的南四十街318号;
D:梁思成1925—1925年住的松树街3942号;
E:梁思成1926—1927年住的南三十八街228号。
图2  宾大校园地图

图3  1906年的宾大牙医学校

1920年牙医学校改为艺术学楼,楼后是富兰克林运动场与大学博物馆。梁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艺术学楼上课与绘画,他们和陈植常在午饭后参观博物馆。

a) 宾大旧艺术学楼

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迁出,现名为海登楼(Hayden Hall)。

b) 2024年7月的宾大旧艺术学楼

多个拱窗的整个二楼就是建筑系的大图房,可容近百男生。


c)2024年的宾大旧艺术学楼大门与前阶
图4  宾大艺术学楼


梁林在费城的住所


根据1925年宾大的《教职员、学生及学系名录》记载,1924学年第一学期,梁思成住在南四十街318号,林徽因住在近学院一点的云杉街3920号。两个地方都是出租房间给学生的私人物业。1924年9月22日宾大的《大学附近的膳宿最终名单》显示云杉街3920号可住十一个房客。房租方面,无论双单人房每人每星期均是5美元,包三餐是每周8美元。两座楼今日仍在,林徽因住过的云杉街旧址现在是一所书店。


建筑系的记录显示梁思成在1925年搬到松树街3942号,这屋如今仍在。他在此住到1926年夏天,然后搬到南三十八街228号。据1926学年第二学期的《美国费城中国学生会会员录》,梁思成是与建筑学生过元熙和交通工程博士生金士宣同住。南三十八街的楼宇因道路扩建已被拆掉。


1925年第一学期,林徽因搬到林地大道3707号并住到毕业。1924年《大学附近的膳宿最终名单》记载这里可住十人,单人房的房租是每星期5美元,双人房则每人4美元。从无锡来念建筑的孙熙明在1925学年第二学期结束时,由女生宿舍搬到这里住了一个夏天。这楼门前对面是名叫初级四合院(Lower Quadrangle)的男生宿舍,可能因此误以为林徽因曾住过宿舍。因为宾大20世纪60年代在这带重建,这楼今已不在。


1925年10月18日费城的《公众纪事报》(Public Ledger)登出一篇林徽因的采访文章。她说喜爱一个人去住所附近的墓地:


林地墓园是整个费城我最喜欢的地方。城市的喧嚣、噪声和熙熙攘攘令我无比疲惫。我喜爱宁静,有时我喜欢独自一个人……是的!如果我去费尔芒特公园,我会见到树木和草地,但那里总有一大群人。我想我必须在坟墓中坐下来。(Woodland Cemetery is the spot I like the best in this whole city of Philadelphia. It's only the hustle,bustle and noise that never ends that makes me so tired. I like quiet,I like to get alone sometimes.……lf  I go to Fairmount Park, yes, l see trees and grass, but the crowds are always there. I guess I must sit among the tombs.)


艺术学院与建筑课程


1902年,法国著名建筑师克瑞被邀请到宾大半独立的建筑学院改善课程。他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获过不少设计大奖。建筑学院在1920年独立并改名为艺术学院,下有三个学系:建筑、美术与音乐。1924年学院加开园林建筑学系。1925—1926年的《艺术学院公告》——类似现在的课程介绍总结——宣告学院:


在全国各建筑学院和工作室的竞赛中,宾大取得辉煌成就,获得不少奖项,以及出国旅游和学习的奖学金。


《艺术学院公告》还提及有四年艺术学院学生获得的奖项数目,超过所有其他学校及工作室的总和。我查证后发现这些奖项一半都是中国建筑学生取得的。


1924年,艺术学院有18名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师,约15名由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担任的教师与助教。全职教授的专长分布如下:院长兼教授(1位),建筑设计——今天叫工作室(6位教授),绘画、图形与徒手画(4位),建筑施工(2位),音乐学(2位),艺术与建筑史(2位)和园林建筑(1位)。那年,建筑学系提供下列五个课程:1. 四年制建筑学士;2. 新开的五年制建筑学士;3. 一年制建筑硕士;4. 两年制建筑专业熟练证书班;5. 六年制双学士(建筑加文科学士或艺术学士)。


梁林是依据四年制的建筑学士课程选课。大一用来打好基础,课程有写作、文学、外语、几何、三角学、微积分、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初级绘画及建筑画。大二有中级绘画、微积分、力学与施工、供暖、通风等。大三、大四加强徒手画、水彩画、色彩渲染的训练,学生更多时间在图房(工作室)做设计项目。此外,学生还要满足通识课与体育的要求。


选课没有太多自由,都是按一早安排好的先易后难的系列。课程是依据法国的艺术学院与图房制度,学生在师兄与导师指导下,长时间在图房反复练习绘画与渲染的技能,画不好要从头来过。学生的工作量极繁重,1个学分一般要一个学期每周听最少一小时课。但在图房上课的1个学分的课是两倍时间。要满足每学期13个学分的要求,学生一周听课与在图房上工共要花四五十小时。有些班学生人数很多,如英文、阴影与力学。


《1924—1925年艺术学院规章》列出学生身份类别、行为守则、惩罚与留校察看、学院学楼出入时间等。《规章》提醒学生要常常自觉查看布告板的通知。据20世纪20年代《艺术学院公告》,第一学期从9月中开始,包括三天的入学试、注册和学生辅导。授课在9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开始直到圣诞节前的星期六。在第二学期,学生必须在1月最后一周参加年中试与在2月注册。课程从2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开始,到5月中结束。学生在6月的第一周考年终试。学生多在6月中的毕业典礼拿学位,但亦有些在2月行礼毕业。


1926年中,一年学费从375美元上涨到400美元。其他的书簿费、绘图纸与材料、三十七星期的房租与膳食要400多美元。两方加起来,不计暑假在内的两个学期的开销要800多美元。据1925年商业部的统计,当时一般美国家庭一年收入大约1800至2500美元。


艺术学院成立后,学生人数一直飙升。1923年,学院有300名学生。两年不到,自定的350名学生数上限被打破。1925—1926学年时学生人数达到407人。庚款生来宾大的时候,学院的声誉和学生人数正处于巅峰。梁林毕业那年,是学院历年中国学生最多的一年,共有9个。《赖尔德文稿》藏有美国学生填报的入学申请表格,但我找遍这期间都找不到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表。从一些学院向游美学务处驻华使团报告学生进度的回复函件来看,中国学生有可能是通过游美学务处的渠道入学。


林徽因到宾大的纠结


费慰梅的《梁与林》与一众说法是林徽因贸然到达宾大后才知道她不可以进入建筑学系。《赖尔德文稿》中多份书信证明这与事实不符。林徽因早在1923年就已知建筑系不收女生并努力争取破例入学。父亲林长民也通过中国驻美公使馆请求宾大通融。


当时在北京有一个统筹女生出国的组织叫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1923年11月1日,委员会秘书麦米伦夫人(Mrs. T. D. MacMillan)写信给赖尔德推荐林徽因入读宾大,并询问宾大是否可以让林徽因以特别身份攻读所有建筑学科。赖尔德在12月5日回信解释他无法改变校董订立不收女建筑生的规定。他建议林徽因报考接受女生的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或与康奈尔大学。他认为特别生这途径不适合,但林徽因可以攻读美术学位,在“带有强烈建筑特色的广义艺术课程中来实现她的学习目标”。赖尔德附上《艺术学院公告》希望林徽因研究美术学位中的各种主修专业,如绘画、美术欣赏与建筑设计。他说在这种安排下,林徽因可以选修大量的建筑科目。


林徽因并不甘心,再次请求中国妇女出国留学委员会向宾大陈情。1924年3月4日麦米伦夫人去信赖尔德,强调林徽因修读建筑的心愿非常坚决,希望宾大破格录取。信中附上林徽因在北京与伦敦的中学学历。麦夫人说林徽因希望以特别旁听生的资格修读女生不能选修的科目。麦夫人说她曾劝告林徽因就算如愿,她可能是在教室里唯一的女生,孤单地整天与一大群男生相处。为女儿圆梦,林长民找中国公使帮助。3月5日,公使馆一位汤或唐姓秘书去信宾大,代林长民询问可否通融让林徽因攻读建筑。赖尔德秘书在11日回信婉拒。不久,公使施肇基曾见过赖尔德讨论此事。


4月14日,赖尔德回信麦米伦夫人及中国公使馆,重申校董规矩不准女生修读施工课系列科目。他说不修这些科目不会影响林徽因学习建筑设计。赖尔德答允代林徽因向招生办公室申请一特别生的身份,但他觉得这并不需要。在《艺术学院规章》中,特别生的定义是很灵活的:“学生得到学系与招生办公室主任的一起批准下,可以在某种状况下去上他有能力修读的科目。”他大抵作了一个弹性的承诺,使林徽因可以修读大量建筑课。当时从美国寄信到中国要一个月时间,林徽因在与父亲及徐志摩演出完《齐德拉》一剧后才收到赖尔德的回信。


费慰梅却讲出建筑系不收女生的另一个理由,当时社会不期望一个无人监护的少女日夜与一大群年轻男子在图房工作。1990年庆祝艺术学院百年纪念的《学院的书》指出不收女生的原因是人体写生课的问题。在素描裸模时,男生的注意力会被女生分散而女生又会觉得尴尬。据《艺术学院公告》,建筑16人体写生课是建筑学位必修科目,没有这课自然不能获得建筑学位。奇怪的是赖尔德对林徽因的解释从没有提及人体写生课的限制。


《学院的书》提到一名在1928年毕业的女生回忆当时的性别差异。因不能与男生一起上建筑设计课,她被安排到另一房间独自上课。这样的对待当然不符合今天的标准,但当时社会环境不同,两性相处和社交礼仪比今日保守得多。美国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上大学的女性甚少导致两性比例很不平衡。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女生年鉴》的数据,宾大的女生基本在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只有一成学生是女生而且大多在音乐系,剩下少数在美术系。园林建筑学位在1927年只有一名大三女生,而且她已婚。


当整个世界只有寥寥几个女建筑师之时,林徽因坚韧地争取学习建筑。她明知不会获得建筑学位,依然选择去宾大修读。入学时她成功地从中学与康奈尔暑校转学分到宾大,之后她以高积分完成水彩与绘画课的要求,然后上了大量建筑科目。与男生一般,她修读从大一到大四所有的工作室建筑设计课系列。她还上了硕士程度的色彩渲染课。


如果林徽因在入学前令宾大不快,她最后以成绩说服了他们。高年班时,艺术学院聘请她做指导教师。1927年2月17日,赖尔德为林徽因写了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书:


林徽因小姐在学业的追求上极度认真,成绩优异。她每年学习的科目数量比一般学生多。由于成绩卓越,她被挑选为兼职的学生指导教师。林小姐在品格、教养、心智和天赋方面,都显示出最佳的素质。我衷心地赞扬她,希望驻华盛顿的游美学务处给她有利的考量。


梁林入学登记


根据1924年6月17上海《申报》,梁林是在16日上船离开上海。费慰梅指梁林与陈植三人一起出发去美国又是另一错误。陈植与梁思成在清华学校同级,原是在1923年一起去宾大。梁思成发生车祸不能成行,所以陈植先行,在9月26日注册入学。他是否在下一年到西岸接船然后与梁林一块往东走就不得而知。梁林是在7月6日夜到达景色迷人的绮色佳。在康奈尔大学的暑校,梁思成选了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学;林徽因读了户外写生、古物绘画和高等代数。


暑校完毕,梁林约在9月中到费城。《赖尔德文稿》藏有他们的入学注册登记表。两人应是同时注册,因为两张表格上有相同字迹与9月25日的填报日期。有趣的是梁思成自报出生日期是1902年4月19日,而不是众所周知的1901年4月20日,这差异有待考据。梁思成报上天津意租界的地址。在母亲一栏他填上“逝世”,可知他已收到电报得悉母亲在9月13日(中国日期)病逝。像梁思成一样,林徽因填报的出生年份也迟了一年,她报上1905年6月10日。梁林在父亲职业一项都填上律师。依据宾大的《学生注册指引》,梁林要填八张卡片,到不同地方交费和拍学生证照片后,再回艺术学院大楼领取学生手册与《学院规章》。


结婚日子


在大四时与毕业后,梁林曾在克瑞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27年秋,梁思成去哈佛大学研究东方建筑与中国宫廷史,林徽因则去耶鲁大戏剧学系攻读。一个学期后,他们决定成家立室而停学。1928年春天,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然后去欧洲度蜜月,数月后从苏联回国。


可能因为新历旧历的不同,关于梁林结婚的日子有几个说法,如3月21日、22日与31日不等。宾大档案馆收藏一张脆弱发黄的剪报,内容如下:


渥太华–难道加拿大议会中唯一女议员艾格尼丝·麦克菲尔小姐快结婚?哦,她在中国公使事馆的婚礼完毕时抓到新娘抛出的花球。公使的妻弟梁思成刚刚与菲莉思·林徽因结婚,菲莉思的父亲曾当过北京的司法总长。新郎与新娘都是基督徒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


剪报上有一个铅笔做的注,指剪报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黑井市(Blackwell)一份未命名的报纸,日期是1928年3月22日。除非是晚报,报纸很少报道同一天发生的事情,所以婚礼多不似在22日举行。我的看法是梁林应在21日结婚。那天是加拿大旧历二月三十日,在中国已经是下一天,会不会有些学者把新旧历混为一谈当为31日?(译者注:渥太华市档案馆证在2010年9月20日向我提供婚姻登记名册副本,证实婚礼在21日举行。


梁林的社交活动


1990年的《学院的书》有谈论宾大学生的活动,首先是学生自办很多社团与兄弟会。建筑课程出名繁重,所以小伙子弄了不少减压的玩意。除了捉弄老师与同学外,艺术学院在每年十一月举办讽刺滑稽剧比赛。每年有一个激烈的跨年级搏斗——“罩衫大战”,建筑系的大二与大三学生投掷鸡蛋和扭斗以赢得在图房穿罩衫的权利。大一和大二学生效仿他们也弄了一个“剥裤子大战”。

宾大的男生可以很放肆,如冲入宿舍和兄弟会盗窃。饶伯统之夜(Rowbottom Night)臭名昭著,学生点燃篝火、扔东西出窗外、破坏兄弟会会所和滋扰林地大道一带的民居。在20世纪20年代,大一和大二学生常常斗殴,不同年班学生会互相绑架。五月下旬学期结束那天叫Hey Day,大三学生喝醉来庆祝升入大四。六月,毕业典礼前毕业生们在校园与体育场游行。


另一方面,宾大的国际学舍在费城最豪华的贝尔维尤-斯特拉特福德酒店举行舞会庆祝春天来临。艺术学院组织课余的讲座和实地考察,例如到乡间参观著名别墅庄园,调研室内和园林设计。艺术学院有一传统是每年四月举行持续一周的音乐剧的盛会(Pageant),后来才改为两年一次。学生们在图房搭置舞台,设计华丽服饰。每次的音乐剧采用不同的主题,如拜占庭、希腊、佛罗伦萨、西班牙、底比斯和中世纪英国等。五月,按美国建筑学校的传统,建筑学生学会举办著名的美学艺术舞会(Beaux-Arts Ball),学生们设计服装参加化妆舞会。宾大还保留着一幅梁林参加舞会的照片,相片中梁思成与林徽因分别装扮成中国皇帝与皇后(图5)。


图5  梁思成、林徽因在美学艺术舞会(约摄于1926年5月)


中国建筑学生大部分都非常勤奋认真,但有着自己的小圈子,少与本地学生交流。据一些同学多年后回忆,只有杨廷宝、陈植与林徽因是例外。宾大一位档案馆保管员在1979年写信给费慰梅提及陈植同学斯宾塞·罗奇(Spencer Roach)的回忆:
中国来的庚款生行为很‘上流社会’的,他们不与美洲的中国同学混在一起……除了林徽因与陈植外,他们都很拘谨。


罗奇还讲到陈植“在大学合唱团歌唱,个子矮小,体态丰满,总是笑口常开,非常风趣和喜欢说笑话。他是他们中最西化的、极受同学欢迎的男士。


《费城中国学生会名录》中记载陈植是1927年“中国夜”委员会的主席,而林徽因是社交委员会成员。该学生会有85名成员,其中16名是女性,包括三名学生的妻子。约三分之二会员是宾大学生。1925年1月,美国中华戏剧改良社成立,梁林都是创社会员。林徽因获得1926年艺术学院的圣诞贺卡比赛的设计奖(图6)。1927年的《女生年鉴》林徽因一栏载她是中国学生会成员、大二和大四建筑学兼职讲师,以及女生庆祝春天到来的五朔的灯光委员会(May Day Lighting Commitee)成员。1927年2月,林徽因邀请胡适到费城演讲。另一方面,梁思成社交不太活跃,《男生年鉴》仅载他是年中国学生会的成员。


图6  林徽因1926年设计获奖的圣诞贺卡


高调的林徽因


1925年10月18日,费城的《公共纪事报》刊登了一篇非常长的林徽因采访文章,标题是《觉得外国人破坏中国的艺术:宾大女生称中国的城市充满奇形怪状的现代房屋》。文章有林徽因的照片,介绍她是“国际联盟在华代表、中国最著名书法家林长民的女儿”。文章将她描述为贵族子女、现代主义的思想领袖和成绩极好学生。


采访是在艺术学楼的图房举行,林徽因对采访者说:“外国骗子很容易找办法装扮成现代建筑方法的巨匠,在中国城市随处建造可笑的所谓新式样板屋,其实他们不过是荷兰的砌砖匠或英国的水管工”(“swindling foreigners find it easy to pose as masters of all the very latest in building methods and are filling the cities with ludicrous yet horrible specimens of what they call new-fashioned houses”such as“Dutch bricklayers and English plumber.”)

她继续说:


我是在旅行中第一次梦想要学习建筑的。西方引人注目的现代与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渴望把这形式带回祖国。但我们需要可靠的施工理论使我们的建筑能够屹立几个世纪。之后我去了英国念书。(during my travels I dreamed for the first time of studying archiecture. The splendor of the classics, of the modern West inspired me, filled me with desire to carry some back to my country.We need the theories of sound construction which enable your buildings to stand for centuries. And then l went school in England.)


林徽因说的旅行应是1920年中她和父亲一起的欧游。有说法是她在英国念书时受到同学或房东的影响而对建筑产生向往。这采访说明她早在进入伦敦圣玛丽书院前就已立志成为建筑师。林徽因谈到她理想的房屋:“我梦想着我建造的住屋是真诚的,里头有孩子和花园、金鱼、厨房和小狗。屋子利用现代的技术来体现中国的神韵。I dream of the homes i'm going to build, real homes with children and gardens,goldfish,kitchens and puppy dogs. Chinese spirit in modern strength. )”正是这个愿景激励她进修和毕身致力于建筑事业。这使命也是采访文章所讲的在林徽因纤细肩膀上的家国责任。二十年后,林徽因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中再次谈到住屋的课题。


她接受采访时不过二十岁出头。她对采访者谈到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她自豪地说,她父亲是引入“西方艺术、文学、音乐与戏剧的精华”到中国的领头人。她讲她曾接待过梁启超邀请的西方名人,如泰戈尔、杜威、罗素(译者注:罗素访华是由1920年6月开始到1921年7月结束,整个时段,林徽因都在英国该报道此点不确。)与弗里茨·克莱斯勒(小提琴大师)。文章赞赏她是一位爱国的现代主义者,坚持中国“必须学习基本原则……以便将它们应用到富有中国特式的建筑must lear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in order to apply them to designs distinctly ours.)”。


这篇采访文章的作者没有署名。由于当地报纸主动采访外国学生的可能不大,采访者可能认识林徽因或林长民,或受人委托。同一篇文章的缩略版被1926年1月17日蒙大拿州本地的《比灵斯新闻报》转载,标题改短为《中国女孩致力拯救祖国艺术》,副题是《在美国留学的菲丽思·林为制止正在摧毁东方美感的假建筑而奋斗》。费慰梅在《梁与林》一书中引用的是缩略版,她猜测这文章“是一位美国同学……为家乡报纸写的”。从文章的老练风格以及有吹捧林氏父女的意味来看,我不觉得这是林徽因的美国同学写的。可惜在《公共纪事报》的文章发表后两个月,林长民在圣诞节前夕被杀害。


林长民在49岁时死于非命对林徽因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开明的林长民不单爱护林徽因,并把她栽培为社会领袖,父女一起旅行、演戏、组织文化人活动与接待外国文化人。在当时中国女性几乎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林长民待女儿如朋友是很不寻常。这场悲剧似乎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机遇,从此他俩的紧张关系转化成长久和亲密。面对这打击,林徽因却能坚持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结语


文章补充了中国建筑与规划历史研究的史料,提供深入的背景,使被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吸引的读者们能更了解她。宾大档案馆中有许多史料可供我们分析当时的建筑课程与中国建筑生的学习。此外,另有待撰写一篇关于中美建筑规划交流的文章。


作者简介

曾在香港任职规划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与其他大学,讲授城市规划,从事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研究二十年,已发表多篇关于梁林的中英论文。新书《梁思成林徽因与都市计划》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

Wong S.  Lin Huiyin and Liang Sicheng as Architectur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24-27) [J].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8,23(1): 75-93.


相关阅读
黄振翔:林徽因先生在宾大的建筑学习




建筑史学刊
建筑历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主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有《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的延续与新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