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曹汛:姚承祖《营造法原》及《营造法原图》梳正考证

文摘   文化   2024-09-25 18:18   北京  
 本文刊发于《建筑史学刊》2024年第3期

文章探讨姚承祖其人、《营造法原》原稿和后人增补本《营造法原》。先从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说起,随后将增编本与原稿本中的原图部分进行比照,再论《补云小筑卷》与《补云小筑图》之大不相同,不可相混。最后补充若干姚承祖的生平事迹材料,辑出一些当时人赠贻姚承祖的诗。



曹 汛
CAO Xun
包志禹(整理)


同济大学路秉杰先生惠赠、陈从周先生整理、1979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刊行的《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一册,为八开大本,图文共35页,虽非正式出版,但封面及扉页俱有叶圣陶先生题写书名并钤章,非常郑重(图1)。书中首页为陈从周先生《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序》(图2),是当年为此书新撰之序,又有朱启钤先生《题补云小筑图》一文,为1933年所撰,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原刊标题为《题姚承祖补云小筑卷》。这次刊行将原《题补云小筑卷》强改为《题补云小筑图》,显然是陈先生有意而为之。这一页之后即为姚氏原文原图,首刊甲子(1924年)春所撰自序,残存三个整行四个半行,第八行以后全失(图3)。自序之后为原图30页,后附《补云小筑图》一页,苏州灵岩寺大殿正立面图及侧立面图各1页。最后记刊行印刷者及印行年月,相当于版权页。此书为1979年10月同济大学印刷厂印,不曾公开发行,也不知当年印了多少册。路先生赠我时是一个新本。


图1 《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封面叶圣陶题书名(正文1页)(取原封面左半,留示右半未全活楂)
图2 陈从周先生《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序》
图3 《营造法原图》姚补云自序

这一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是影印原稿本,陈从周先生整理,自写前序,又收了朱启钤先生早年一文。这部原图,据陈先生序中交代,是1924年始作,四五年间绘成。先前拿给朱先生看过,一度迷失,后来又为邹宫伍先生得之于苏州。陈先生悲欢交集,妥为整理,公之于世,认定是足与晚近刊本《营造法原》互相参证。陈先生此言极是。晚近刊出的《营造法原》为张至刚先生整理增编,重新配图并补照片,虽便于阅读,但距原著已较远,那种原真的气息和感觉也就随之丧失了。现在虽然已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这部《营造法原图》还应该甚至是更应该正式出版。当然最好是能找到原稿文字一起出版,也才好“互相参证”。我一向主张和提倡读原著,退一步说,只有两者对读,才好进一步读懂。遗憾的是姚承祖《营造法原》原稿的文字部分,迄未获见,今后努力,恐怕失而再得的机缘也很渺茫。更为严重的是,早年朱启钤先生为撰《题姚承祖补云小筑卷》的那部图卷,并不是这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后面附收的那一幅《补云小筑图》。姚承祖自云:“至曩年所绘间架长卷,编征题咏者,则以志绳墨所经,名虽同而实则异也。”两者的不同,十分清楚,不可以混为一谈。这本《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卷前既收有朱启钤先生《题补云小筑图》,卷后又附收了姚承祖的《补云小筑图》,最容易将两者弄混。陈先生整理的这本子,收了朱启钤的《题姚承祖补云小筑卷》,又给改题名为《题补云小筑图》,其实《补云小筑卷》是一长卷,《补云小筑图》只是一幅图,两者显然不是一码事。陈先生是一时自己弄混了。今已不见的姚补云《补云小筑卷》,是他自己所画历年经手所做工程间架长卷,当时遍征题咏于其上,可以说是他自己所做工程的记录档案,可惜现在见不到了。因此,姚补云一生究竟做了哪些工程,也就无从考究了。我说起这个,不是挑陈先生的毛病,陈先生整理这一原图册,并内部印行,是功不可没。我这里是提请各方面人士注意,还要留心搜寻那部已经迷失了的《补云小筑卷》,如果怎么也找不到,那将是一个永久的遗憾。


我早年曾被邀写一篇关于《营造法原》和姚承祖的短文,那时连这本《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也未能见到,更不用说还有姚氏原稿的文字和另一种《补云小筑卷》。因此当年又有人邀我为大百科全书写《营造法原》这个条目,也只好婉言谢绝。当年的认识不多,我不愿炒作浮浅。后来我查出一些姚补云的资料,看到这部《原图》,将其与张至刚增补本《营造法原》进行比照,这才最后明白,同时也认清了《补云小筑卷》与这一《原图》附收的《补云小筑图》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我一直在研究古代建筑和园林方面的文献,不断有热心朋友垂问此事,这才想写此小文,为姚承祖其人、《营造法原》原稿和后人增补本《营造法原》,作一些补充探讨。先从张至刚先生增编本《营造法原》说起,随后将增编本与原稿本中的原图部分进行比照,再说起《补云小筑卷》与《补云小筑图》之大不相同,不可相混。最后补充一些姚补云的生平事迹材料,辑出一些当时人写赠给姚补云的诗。以下为行文方便,提起的诸位大名除第一次说起之外,一律省去“先生”二字。


姚承祖先生原著、张至刚先生增编、刘敦桢先生校阅的《营造法原》,1959年和1986年先后出版过两次。1986年再版,张至刚弁言称不作大的增删改动,仅插图折页易损改版缩小以便装帧和久存。是以两版内容完全一致。


众所周知,《营造法原》是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太湖流域主要是苏州地区古建筑造作的专著。原著者姚承祖,自高曾以来累世从事水木业即营造事业。姚承祖晚年已是江南耆匠老宿,一直担任梓义公所理事,后来任苏州鲁班会会长,又一度教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与刘敦桢、张至刚为同事。姚补云祖父灿庭先生曾著《梓业遗书》五卷,补云题记所称述承先启后之思,实有所本。他十一岁随叔父开盛习水木业,一生营建和维修的工程甚多,苏州邓尉香雪海梅花亭、怡园藕香榭、灵岩寺大殿等,皆其结构之著者。在苏州工专授课之时,著成《营造法原》一书,为当时执教之课本。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因学社文献部主任刘敦桢之介,“得知其书所辑住宅、祠庙、佛塔、泊岸,及量木计围诸法,未见官书,足传南方民间建筑之真象,乃躬自整比,校订一过”。作者姚承祖本人又虑是书所绘图或有遗漏,复以画册与补云小筑绘卷见寄,并嘱为题署。“然南、北术语差违殊甚,书中图式复无缩尺,形象比例无法悬拟,卒废然中辍。”1935年秋,刘敦桢小游吴门,时先生喘疾颇剧,颇以此书犹未问世为念,为之惄然不安。适刘敦桢之及门弟子张镛森(张至刚),服务于中央大学,张亦苏人,于姚先生为后执,因以整理此书相嘱。张乃遍访当地寺庙、住宅、园林,测绘实物,摄制照片,以期与原文互释,与原图对照,并进而补其遗漏。遇有疑难,辄就教于先生病榻前,其勤慎可谓至矣。1937年夏,初稿著成,视原著不啻倍蓰。刘敦桢因事至南京,张请为校核。卢沟桥事变突起,刘自沪绕道秦皇岛北返,遽旅途不测,存稿于叶遐庵先生处。是年九月,刘逃难辗转走长沙,翌年复转昆明,而先生已于1938年六月病逝于苏州,时张君随校迁重庆,欲审定此稿,而叶先生避地香港稿存沪寓,至1939年秋始托人携滇,于是此稿自滇而川,什藏于社中者又数载。至1942年7月刘敦桢写《〈营造法原〉跋》时尚未见张君入川从事最后审定。直到1959年,《营造法原》才得以最后校定出版。1986年又出了第二版。


这部《营造法原》为16开本,约十三万五千字,分16章。分别叙述了地面、大木、提栈、牌科、厅堂、殿庭、装折、石作、墙垣、屋面瓦作、砖瓦灰砂、清水砖作、工限、园林建筑总论和杂俎,门类齐全,又有附录,有些部分再加注解。姚承祖自云,甲子春后“四五年间绘图八十余种,编成《营造法原》一册”。张至刚增编,插图增为一百二十八幅,图版五十一幅,使原书大为改观。1959年出版后颇受业内人士欢迎,很快售空,1986年出了第二版。


姚承祖编著之《营造法原》,是根据他自己多年从业经验的心得和家传秘籍图册的启发,这种匠家著述,正如朱启钤先生所说,是“足传南方民间建筑之真象”,因此十分可贵。《营造法原》作为个人修编的匠家之书,不仅包括大木作、小木作和装折,还包括水作砖石瓦作,按工种分类齐全,每一工种除样式设计等内容外,还加入工程做法,则江南传统匠作系统,大全可成,颇可供当代和后世匠作之参考。书中还记出不少的歌诀,便于匠人习诵和传承。


姚承祖原著《营造法原》经张至刚改编增编之后,叙述文字通俗化,并且加入了现代工程图法绘制的插图还有实测图,最后成为一本更容易理解的江南传统建筑的现代专业书,颇便于阅读和应用。这是策划者和改编者的一片苦心和功绩所在。遗憾的是,一经改编,匠家记录的这一部分原貌已无由得见。称之为“增编”,更加进去不少新东西,是原著所没有,甚至是不可能有的。这样一来,姚氏原著《营造法原》和张氏增编之后的《营造法原》有了不小的距离,没能保持原汁原味。因为原稿不存,文字部分今已无从核对,若是把新配新增的图与后来失而复得的原图一加比照,就会发现是大成问题,原真性也就谈不上了。这本原图,不用说张至刚当年显然是见过,并用在手边。那一本更重要的《补云小筑卷》他好像没有见过,也许是见过而没有在意。姚补云当年究竟做过哪些建筑,姚补云原图所绘哪些是他做过的工程实例,哪些是以前已有他取来作讲课用的,总该有个交代,不可混为一谈。姚补云1938年过世之前,张至刚有机会请益问教,不应该这样疏阔了事。像他现在书中这样,重绘和增补了一些图,费了不少功力,但是仍不能让人知道它的脉络和原委。

姚补云原图有“营造之中遍作厅堂之式”“营造之中骑廊轩之式”“营造之中鸳鸯厅之式”等,称“营造之中”,无疑是当时正在建造,是姚补云设计正在建造的工程,可惜未记出是为谁又是在何地所造。《营造法原》新书没有加以考证,新配的苏州铁瓶巷任宅,和留园骑廊轩、留园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等实测图,都是大体与之相似,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新书中的正文还说,“兹就实测吴中各建筑予以说明”。这是增编者后加上去的话,测绘的办法后来才兴起,姚补云不会也用不着去实测吴中的一些厅堂厅楼之类,他画出的几个屋架样式,都是他自己设计和正在“营造之中”的实例,不是别处旧有的建筑。此外如灵岩寺大殿,本是姚补云的作品,又很重要,还有图传世,新增编的图版则没有收进来。新制的图版也有忠实于原作、较为得体的,如图版一苏州留园东宅平面布置图,是用实测图替代《营造法原图》原有的东宅图(图4)。《营造法原图》的图,左下有“汉庭拟草”四字,所绘和标注都很清楚明白(图5)。《营造法原》还有一处画法类似的大宅平面图(图6),有前后两座楼厅,旁边还画有楼厅贴样,并钤有“版筑庐主鉴藏”阴文印章,图上仅有这一印章,没有“汉庭拟草”的署名和“补云图书杂箸”章,“版筑庐主”未详是何人,亦不知所绘是谁家之宅院。从图的画法和文字标注来看,无疑又是姚补云所绘。这个图的来由不明,整编者当年本应该向姚补云请教明白。姚补云绘留园东宅图已重测收入《营造法原》,这一宅院则压根儿未提。


图4 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营造法原》图版一,苏州留园东宅实测平面图
图5 《营造法原图》“汉庭拟 草”留园宅园平面图
图6 《营造法原图》所收版筑庐主鉴藏苏州某宅平面图和厅楼帖样

《营造法原图》两种宅院平面图之后,最先列出“营造平房屋架之法”上下两图,上图之下题“平屋正边两帖之式”(图7),实际上上图是正帖之式,下图是边帖之式。这份图非常重要,图和注件都很明白,初学者也都能看明白。可惜这份图在新本中又未收。平房之后又收有“营造楼房边帖雀缩檐软挑豆之法”(图8)和“营造之中骑廊轩之式”(图9)两份楼房帖式图。前者(图8)又重出一次,图题和图上所绘皆是边帖之式,正中有脊柱,图旁又注“如正帖者去脊柱添正承重上添大梁山架梁矮柱等料”。有此一注,不再另画正帖之式,是一图管二式,交代很明白。图题“挑豆”是“挑头”的俗写。“营造之中骑廊轩之式”题称“营造之中”,图旁又有“汉亭所作”印章,可见是姚补云设计正在建造。图上标注更为详细。这两件楼房帖式在《营造法原图》中又并列一页“营造楼房边帖”图,应是讲课和著书所用。“营造楼房雀缩檐软挑豆法”和“楼房骑廊轩之式”,在新本中都有论列,见插图二至六,但新绘插图又与姚补云原图不尽相同,是张至刚没有在意这两份原图,更没能保持原真。上面提到的新本增配和失收的一些例子,都很重要,其中新增配之图与《营造法原图》不能合榫的三例,尤须一一考辨。


图7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平房屋架之法” 
图8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楼房边帖雀缩檐软挑豆之法” 
图9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之中骑廊轩之式”
图10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之中遍作厅堂之式”

《营造法原图》有“营造之中遍作厅堂之式”一图(图10),正贴内四界,前有抬头轩和轩廊,后有后双步。进深四间,一一注出进深尺寸。此图画得十分工整,有统一的比例,屋顶提栈即宋《营造法式》所称之举折,也画得十分准确,合乎比例。也就是说整个图都画得很在行很精心。新书中完全可以原封不动用作插图。图名称“营造之中遍作厅堂之式”,下钤“汉亭所作”印章,正表明是姚补云所作。图名又标明是“营造之中”,又是当时正在营造。只是没有交代是在何处,为何人所造而已。“遍作厅堂之式”,“遍作”应是“扁作”之误书。新本《营造法原》图版二收有“扁作厅抬头轩正贴式”,为苏州铁瓶巷任宅之实测图(图11),两图相比,样式做法大致相同,但进深尺寸不尽相同。铁瓶巷22号任筱源宅园建于光绪年间,还在姚补云之前。图版二所绘任宅扁作厅堂本为宅院中之颐寿堂。姚补云所绘“营造之中扁作厅堂之式”可能是参考了任宅。因为原图上标明是“营造之中”,当然就不是画的任宅扁作厅。新本收任宅实测图,以代原图“营造之中”姚补云所作此图,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图11 《营造法原》图版二,苏州铁瓶巷任宅“扁作厅抬头轩正贴式”实测图

《营造法原图》又收有“营造之中骑廊轩之式”一图(图9),图左下亦钤有“汉亭所作”章,这一建筑正在“营造之中”,又钤有“汉亭所作”章,当然正是姚补云当年的作品。所绘为带骑廊轩之楼厅,图也画得十分工整,且按比例,又注有各间进深尺寸。新本图版九收有“骑廊轩楼厅正贴式”,为苏州留园该楼厅之实测图(图12),建筑样式基本相同,留园此楼厅后廊正中加一格栅。两图进深尺寸亦稍有不同。苏州留园为光绪二年(1876)重建,俞樾有记。那一年姚补云才11岁。张书以留园骑廊轩楼厅之实测图,取代了正在“营造之中”的姚补云原绘之图,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张书图版十又收有一幅苏州木渎灵岩寺副檐轩楼厅正贴式之实测图(图13),与原图及图版九做法近似,没有必要再增补这一幅。

图12 《营造法原》图版九,苏州留园“骑廊轩楼厅正贴式”实测图
图13 《营造法原》图版十,“苏州灵岩寺副檐轩楼厅正帖式”实测图

《营造法原图》又收有一幅“营造之中鸳鸯厅之式并称花篮厅亦称双造合脊之式”(图14)。图名下亦钤有“汉亭所作”章。所绘为鸳鸯厅双花篮,带前廊。张书图版四收“鸳鸯厅正贴式”,为苏州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的实测图(图15),但留园这一鸳鸯厅是双面出廊。图版六又收“贡式花篮厅正贴式”,为苏州木渎严家花园之实测图,样式也较为类似,但双面均无廊。

图14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之中鸳鸯厅之式并称花篮厅 亦称双造合脊之式”厅式架列图
图15 《营造法原》图版四,苏州留园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正贴式”实测图

此外《营造法原图》还画有“营造之中旱船厅式”(图16)、“营造之中五山屏风墙之式”(图17)等,在新本图版和插图中均未见及。

图16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之中旱船厅式” 
图17 《营造法原图》所收“营造之中五山屏风墙之式”大木和砖石做法

陈从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序》称,原图本“足与晚近刊本《营造法原》互相参证”。陈先生此言极是,可惜是张本颇有不足和不确,有不少地方无法与原图参证,对照不起来。原图本本来不误,但是所绘几处正在“营造之中”的建筑样式图,却又都未能注出是何时何地为何人所造。这可能是因为姚补云又另有一《补云小筑卷》,上面列有诸屋架式,且有名人题咏,都已交代明白,而这本《营造法原图》原是授课所用,后来用作法原稿本,尚未最后定稿的缘故。现在《补云小筑卷》已亡佚不存,张本不是很成功,多有偏差和失误,一加参证梳理就显出不足。其实是只有那部已亡佚的《补云小筑卷》才足可以与《营造法原》和《营造法原图》互相参证。

《营造法原图》除了收有大木做法帖式图之外,还画有不少牌科即斗栱以及戗角制度等大样图,有些图中还画有木构建筑与屏风山墙及叠石基础做法,如“营造之中五山屏风墙之式”就是整座建筑的水木工程图(图17)。《营造法原图》还收有一幅丁丑年(1925)汉亭绘“业精于勤”砖墙门图(图18)。

图18 《营造法原图》所收丁丑年汉亭绘“业精于勤” 砖墙门

同济大学新印《姚承祖营造法原图》最后还另外附收了三页图,我不能考知出处,显然是陈从周提供。其中之《补云小筑图》将在下面说到,最后两页是“大殿正面重檐木架与正脊厅堂戗角水法之式”(图19)和“大殿翼理重檐及内部木架物料与工作做法之式”(图20)。实际上是一处大殿的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两图的左下各书有“岁在癸酉荷月,姚补云拟草,郁友勤绘正”。下钤“华好月圆人寿”白文闲章。郁友勤是姚补云开设水木作中的当手师傅,能够根据姚承祖拟草的设计,绘制成已很正规的立面图和侧面图。所署癸酉为1933年,按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灵岩山顶灵岩寺,“大殿七间重檐,鸠工数载,犹未完竣,为苏匠耆宿姚补云先生所擘画也”。刘敦桢到苏州调查古建筑,去过灵岩寺,当时大殿已擘画数年犹未完竣。但刘文称大殿七间,而未收照片和绘图,姚补云拟草郁友勤绘正的图却是面阔五间,题称“大殿”。1933年擘画的大殿,1936年尚未完竣,正应该灵岩寺大殿。1936年刘敦桢到苏州调查古建筑,文中自记,“此行工作,荷姚补云先生……多方匡助”;又记出姚正在建灵岩寺大殿尚未竣工。我未去过灵岩寺,灵岩寺大殿面阔有五间之图和七间之说,七间之说乃是刘敦桢一时误记。


图19 《营造法原图》附收之灵岩寺“大殿正面重檐木架与正脊厅堂戗角水法之式”
图20 《营造法原图》附收之灵岩寺“大殿翼理重檐及内部木架物料与工作做法之式”

《营造法原图》正图之后附录有《补云小筑图》一页,画一处立体近乎透视图的住宅庭院,右侧楼房之后为三进平房,左旁一口大井和一座六角亭子,前边是一处园林庭院,有山石树木和亭子。这处宅园规模不大,而小有可观。图旁钤一“补云图书杂箸”印章。图之上部留白处有自题《补云小筑图》一文,楷书16行,每行8、9字不等(图21),全文云:“往岁率构数椽以蔽风雨,虽无亭榭竹林之胜,而几净窗明,容膝堪慰矣。乃西蠡太史为颜之曰补云小筑。比者,息影家居,爰衍其意,向壁虚构,缀取入图,借当卧游,自乐其乐耳。至曩年所绘间架长卷,遍征题咏者,则以志绳墨所经,名虽同而实则异也。嗟乎,人世桑沧,过云迁变,孰与此幅中景物亘久无恙?抚竟不胜感慨系之。太岁丙寅四月九日。养性居士补云氏自识。”旁又钤“补云所作”印章。这一《补云小筑图》,原来是一个空想设计。他家虽有一居止,但规模不大,西蠡太史为颜之曰补云小筑。西蠡太史考为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号西蠡,又号君直,晚号归牧散人。江苏武进人,侨居苏州。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七年(1891)充浙江乡试副主考,光绪中在词馆,以事被劾,罢官归里。家居不出,藏书甚富,通天文历算金石目录之学。工书画,精鉴赏。所著《归牧集》一卷,民国17年(1928)刻行。姚承祖题此《补云小筑图》时说起西蠡太史为他的居止题补云小筑,还是一往情深。这时费念慈早已卒去多时。图上所绘本是子虚乌有,他自己说不过是向壁虚构,缀取入图,权当卧游,自乐其乐尔。但是笔锋突然一转,接下去又说,以前所绘间架长卷,都是他自己为人所造,画出长卷,是为遍征诸家题咏,以志绳墨所经。与这一件《补云小筑图》完全不是一码事。那一《补云小筑卷》,显然是他半生作品的图录,正是他的心血结晶,又有名人题咏,足资考证,无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记录,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留传下来的这一幅是《补云小筑图》,不是那一部《补云小筑卷》,陈从周在《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序》中说:“五十年前姚先生曾绘《补云小筑图》余曾见及,所列诸屋架式,与此集相合,惜已亡佚,而小筑之图影本幸存。”这几句话弄得一片混乱,绘有诸屋架式的本是《补云小筑卷》。现在这个《补云小筑图》,不是那件《补云小筑卷》,但是其中记出一件往事,我们才知道另有一件更重要的《补云小筑卷》,经朱启钤题跋过的那个图卷,也不知后来归还给谁了,如今是否还在人间?当年未能刊行,后来可能是归还本人。姚补云故去70多年,大概曾孙一辈还有人在,不知图卷是否还存于后人手中。

图21 《营造法原图》附收之“补云小筑图”和姚补云自识题语

不但《补云小筑卷》今已亡佚,《营造法原》文字原稿今亦未见。经张至刚整理增补的新本《营造法原》的文字部分,也无法找到参证。推想起来,有些地方一定也都是参以己意,为之包装打扮。比如张本中不断说起《营造法式》和《园冶》,还说《法原》所叙草架之制出自《园冶》。我们知道,姚补云自云甲子(1924年)春到苏州工专授课,四五年间绘图八十余种,编成《营造法原》一册,因知编成《营造法原》是在1928年。《营造法式》虽然早为人知,并已收入《四库全书》,但四库所收《营造法式》民间无法看到。《营造法式》是宋代官书,讲的是宋代官式做法,《营造法原》是近代私人著述,讲的是清代苏州的民间做法。《营造法原》仅仅是用营造二字入书名,所讲营造做法与宋代官式做法相去甚远。近人重刊《营造法式》始于1929年,已在姚补云著书之后。计成《园冶》流传不广,仅李渔《闲情偶寄》有一语道及,清初刊本流失日本,1930年北平图书馆始收得一明刊二卷残本,近代最早为陶湘在1931年重刊,收入《喜咏轩丛书》,亦是在姚补云著此书之后。新本《营造法原》说起草架做法转引《园冶》,插图五至八又引用《园冶》所载草架式样四幅,都是张至刚为其增添,乃多此一举,原书稿中不会有,因为著书时尚不及见。转引四图中“九界梁五柱式”少画了一根柱子,《园冶》上没有这种九架四柱式。《园冶》上称九架梁,转引的图上改称“九界梁”,“界”是苏州术语,指两桁间的距离。《园冶》上不曾用“界”。更为严重的失误是,《园冶》上的九架梁,上边对应的是八步架,转换成吴语九架梁只能说是八界,不能说是九界梁。新本又称草架“疑系明代创作”。《园冶》上是讲到草架,图也画得极好极明白,但不能因此就说草架创自明代。现存上海真如寺大殿为元代建筑,屋顶已用草架。建于宋初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前槽也已用草架。

张至刚改编增编本《营造法原》不能尽可人意,我一直都在强调读原著,做原始考证和史源学考证。对照之下,后来失而复得的这份《营造法原图》中有不少原图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将来对姚补云本人和他的《营造法原》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恐怕主要还得依靠《补云小筑卷》的重新发现了。

姚补云的生平事迹,只能从当年朱启钤之《题姚承祖补云小筑卷》、刘敦桢《〈营造法原〉跋》、张至刚增编的《营造法原》自序,以及后来陈从周的《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序》中略知梗概。姚承祖字汉亭,或作汉庭有误。别号补云,又自号养性居士,先世安徽歙县人,占籍江苏吴县香山。诞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三月十八。姚补云《营造法原序》残页右上钤一条章,文曰“丙寅僧”,应是丙寅年生之义。此丙寅应为同治五年,即1866年。姚补云出身于营造世家,祖父灿庭有《梓业遗书》五卷,今不传。姚承祖十一岁随叔父开盛习水木业,经岁营建于乡郡间,苏州邓尉香雪海梅花亭、怡园藕香榭、灵岩寺大殿等,皆其结构之著者。据其《营造法原图》自序残叶,他在1924年教授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教授本国营造法,四五年间绘图八十余种,编成《营造法原》一册。据朱启钤跋和刘敦桢跋,书稿曾转呈营造学社,后委托张至刚为之增补,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营造学社内迁,在他生前一直未能出版。姚补云于1938年五月二十一日弃世,享年七十三岁。子开泰世其业。

陈从周序又云,姚补云教授于苏州工专,“并任苏州鲁班会会长,江南耆宿也”。后来同济大学常青教授指导一位很优秀博士生沈黎,所作《香山帮匠作系统变迁研究》,其中第四章为“香山帮与《营造法原》”,对姚承祖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些补充研究,主要是在姚承祖担任梓义公所理事,20世纪20年代所刻布告中姚汉亭均在代表第一名。民国20年(1931)六月二十五日,吴县营造业同业公会成立,姚承祖被选为执行委员,并在七月六日被推为主席委员。当时姚承祖开设的营造厂商名“姚开泰”,位列甲等,共有店员九人,在当时当地已是规模最大的了。担任吴县营造业同业公会主席委员时,姚承祖已经66岁。1933年抽签改选之后,他转而担任监察委员,1935年仍然在任,1937年还作为代表人缴纳会费120元,代表费20元。一年之后他就病逝了。沈黎这一段考证很重要,也很细密,正好是对于陈从周所论姚补云“任苏州鲁班会会长、江南之耆宿也”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沈黎这篇博士论文,还对《营造法原》进行考证解析,并论及从《营造法原图》到增编《营造法原》的转变,以及对《营造法原图》的画法和使用的苏州数码进行了一些考证。此外我还注意到一件重大的事件。姚承祖出身于一个水木业和梓业世家,祖上数代从业于这一行业,其祖姚灿亭著《梓业遗书》五卷。后来见到沈黎论文附录的苏州当地碑刻史料文献,其中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十一日《长元吴三县规定水木两作每件每月捐钱三千文按月存储公所为办理同业差事碑》上有姚坪洲等禀称,身等向业水木两作,均在苏城开业,云云,此姚坪洲于光绪二十年(1886)在苏州开业,从事水木两作,即泥瓦砖石和大小木作。这一年姚补云是二十一岁。因此不难推知这位在苏城开业的水木业业主姚坪洲,应该正是姚补云的父叔之辈。姚补云十一岁起在其叔父的开盛木业从业,姚坪洲是否正是其叔父,虽无确证,按年份推断,或许正是其人。这位姚坪洲,当然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业主。张荣培赠诗称颂姚承祖是“高曾矩矱承先志”,其祖灿庭著《梓业遗书》五卷,我又注意到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记有苏州人姚蔚池,“善画图样”。这位姚蔚池,有可能正是姚补云和姚灿亭的祖上。

我一直在和各地的同行朋友联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寻找香山姚灿亭姚补云一家的后人,寻找安徽歙县后迁苏州的这一支姚家的家谱或族谱,查出姚坪洲是不是姚承祖的叔父,姚蔚池是不是他的祖上。《扬州画舫录》卷二载“姚玉调,苏州人。工小楷,精于医。子蔚池,有异才,善图样。平地顽石,构制天然”。是姚蔚池善画建造图样,又能叠山石。《扬州画舫录》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所记多为乾隆中以前事。姚蔚池见于记载,下距姚承祖诞生时1866年已近百年。姚蔚池如果真是姚承祖的祖上,有可能是他的高祖辈。

我一直在关注姚补云那件《补云小筑卷》和追索那上面的题诗题句。前些年终于查到,张荣培的《食破砚斋诗存》卷上有《赠姚汉庭大建筑家》诗一首,全诗云:“建章宫殿纵销沉,万户千门画里寻。刻意钩摹探月窟,凭空结撰拟云林。高曾矩矱承先志,匠石经纶寓苦心。一卷珍留声价重,定教工艺振来今。

张荣培这首诗写得多么明白,他称姚补云为大建筑家,又说他是“高曾矩矱承先志,匠石经纶寓苦心”,正是最了解他的家世出身数代世家和他个人的苦心创作。最后一联落句到“一卷珍留声价重,定教工艺振来今”,无疑正是指的《补云小筑卷》。张荣培这首诗注干支乙卯,当民国4年(1915),这一年姚补云年届知非,正是五十岁。姚补云后来著《营造法原》,因为是在苏州工专教中国古代营造法,而称建筑为“营造”,建筑一词一般都认为是从日本引入,而民国4年(1915),张荣培为姚补云《补云小筑卷》上郑重题诗,已称他为“大建筑家”,用了“建筑”和“建筑家”的词,比苏州工专设建筑科还早些,由这一首张荣培赠诗题诗,又说到“一卷珍留声价重”,可见正是指的《补云小筑卷》,遍征诸人题诗,正是为的珍留声价。这样看来,《补云小筑卷》应该正是民国4年(1915)绘成长卷,并遍征名人题咏,诗人张荣培为题此诗,或许正应该是最前面的一首。

张荣培号蛰公,晚号铁叟,附贡生。江苏长洲人,后寓沪上。生同治十一年(1872),卒年不详。所撰《食破砚斋诗存》二卷,附《惜余春馆读画集》一卷,民国17年(1928)苏州刻。前有民国17年(1928)吴梅序称“此书辑自光绪丙午,迄于民国戊辰,凡二十三年,汰得一千余首,存稿自十七岁”。又张茂炯、蔡卓勋、吴朝栋序,长洲黄钧等十一人题词。诗编年,以辛亥分之上下,共一千零四十二首。又有《惜余春馆词钞》,有民国16年(1927)铅印本。张荣培赠姚补云诗,除这一首《赠姚补云大建筑师》之外,还有其他四首,一共是五首。下一首为卷下“庚申”即民国9年(1920)所作《题张仙挟弹图为姚汉亭作》,诗长,此不尽录,诗的末尾几句说:“君家今日画堂开,喜满庭阶酒满杯。招得群仙齐下降,麒麟护送入门来。”这一年姚补云五十五岁,末句云“麒麟护送入门来”,可能是写诗为祝贺姚补云得孙,所以称“君家今日画堂开,喜满庭阶酒满杯”。他是来喝喜酒,并做祝贺诗一首。

张荣培《食破砚斋诗存》卷下“壬戌”诗又有《无量寿佛图为姚补云作》,诗的末后几句是“我披此图才尺幅,古树蟠根卧山谷。中坐跏趺入定僧,眉长额突头且秃。钵内幻出青莲花,一瓣心香虔顶祝。留此金刚不坏身,长享人间清静福”。姚补云自署养性居士,又信佛,用有“丙寅僧”闲章。这一无量寿佛图不知是不是姚补云所绘。

《食破砚斋诗存》卷下“壬戌”诗又有《题姚汉亭补云手绘生圹图卷》,诗的开头便说,“古来明达者,丧葬必有事。姚君善绘图,尺步能详记”。接下又说“言从野蠡村,近得牛眠地。老屋西北行,相距仅尺咫。卜吉问地师,佥云无不利。聚气更藏风,天然好位置”。诗的末尾又说,“向背合阴阳,渊渟兼岳峙。为妥先兄灵,得谋生圹始。留待沈彬来,再勒青山志”。因知姚补云这一生圹图卷,是为了妥葬他的先兄,也是预谋自己他日的圹穴。

《食破砚斋诗存》卷下“丙寅”诗又有《题姚汉亭携琴访碑图》,全诗云“宿草离离土已干,乱山深处夕阳残。故人寥落知音少,抱着瑶琴不忍弹”。未详访碑图是何人所作,所访故人碑亦不知是何人。“丙寅”已是民国15年(1926)。张荣培的诗集始自光绪丙午(1906年),迄于民国戊辰(1928年),凡二十三年。最后有《拙集编竟写此志喜》。张荣培比姚补云小五岁,1928年虚岁五十八岁。张荣培诗集1928年编成,姚补云曾捐资帮助他刊此诗存。诗集有黄钧颂尧甫跋,称“蛰公性情敦笃,和而不流,与之相处,如饮醇醪。其人盖最近于诗教者。尊其所闻,不为时俗所移”。对其为人评价甚高。张荣培诗集有赠姚补云诗五首,二人相处如醇醪,最为难得。五诗之中特别是开头一首《赠姚汉庭大建筑家》,最有价值,也给出了《补云小筑卷》问世的年代坐标。称姚补云为大建筑家,也是属实不虚。

从张荣培的《食破砚斋诗存》上所收诗来看,他的交游很广,尤其是喜欢游览苏州园林,集中有游苏州耦园、鹤园的诗,又有游半园的诗,都是苏州当时的名园,与园主都有亲切交往。又有游汪氏耕荫义主的诗,即今苏州环秀山庄,为著名造园大师戈裕良叠石的唯一遗存。除了苏州园林,还有游上海张园和登豫园大假山的诗。也不知当时苏州的耦园和鹤园之中是否有姚补云的厅堂之类的作品。

我这里对姚汉亭生平事迹的钩稽,较前人已有很大进展,但是还有不小的可进展空间,有待今后继续努力。更希望苏州当地和江南古建园林界的同行能够一起互动,共同努力。治学永无止境。我写文章每每希望是“篇终接混茫”,常常不愿意另写一段小结,其实结论都已夹叙夹议在文中。这里再想一说的是,希望今后能够找到姚补云《营造法原》的文字原稿,找到《补云小筑卷》,重新整理出版一部不失原真的《营造法原》。希望能进一步考出姚补云一生到底留下了哪些营造作品,那些当年正在“营造之中”的姚氏作品,应该还在世。姚补云的生平事迹,他的交游,《补云小筑卷》上都有哪些人题记等,不用说也都是很值得追索的问题。


感谢白颖、谢鸿权、黄晓老师提供插图、文献等资料。——整理者注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曹汛(1935—2021),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文史学家。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4年第3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曹汛. 姚承祖《营造法原》及《营造法原图》梳正考证[J]//建筑史学刊,2024,5(3):54-62.


相关阅读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曹汛:藏传佛教过街塔和门塔

新店开张,欢迎光临: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新浪微博/Bilibili/澎湃新闻:建筑史学刊
微信:jzsxkbjb
邮发代号:82-350
投稿邮箱:jzsxkbjb@mailoa.tsinghua.edu.cn





建筑史学刊
建筑历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主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有《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的延续与新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