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古都北京中轴线总平面规划与15座标志性建筑设计中的构图比例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提出:北京中轴线从整体规划到重要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皆运用了基于规矩方圆作图的一系列构图比例,尤其是√2与√3/2比例——这是中 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设计中长期沿用的重要手法,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象天法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 追求天、地、人和谐的文化观念。北京中轴线可谓这套规划设计手法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中轴线上主要标志性建筑丰富多样的正立面 总轮廓构图比例,“寓统一于变化”,最终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空间高低起伏、左右开阖、起承转合之如同交响乐般的效果。
0 引言
1 北京中轴线规划之构图分析
2 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之构图比例
3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匠师对于√2和√3/2这些基于规矩方圆得来的比值的认识,不像我们今天所具有的数学知识那样,认识到它们是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而是通过一些简单整数比来取而代之。如工匠常用“方五斜七”“方七斜十”等口诀代表√2比例(即正方形边长为5,则对角线为7;边长为7,则对角线为10)。同理,√3/2亦可以6:7或者7:8这样的整数比近似值表示。 (图4)这些现象在我们下面的分析中会看到。
1 北京中轴线规划之构图比例
明北京内城中轴线总长为紫禁城进深的5倍
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2002年北京旧城测绘图(1:2000,CAD文件)可知:明北京内城中轴线总长(即正阳门箭楼墩台南壁至钟楼墩台北壁)共计4821.3米。
据实测,明北京内城东西6672米(取城墙外皮),南北5314米(取城墙内皮)。而由2003年紫禁城总平面测绘图(1:500,CAD文件)中测量可得:紫禁城平均面阔754.01米,平均进深964.69米。通过对明北京城复原图进行几何作图,结合上面的实测数据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明北京内城面阔为中轴线总长的√2倍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可知:内城中轴线总长为紫禁城进深的5倍,而内城总面阔为紫禁城进深的7倍,故二者呈“方五斜七”(即1:√2的简化值)之比例关系,此为明北京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处√2构图比例。
明北京内城中轴线被精确三等分
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内城中轴线被精确地三等分,分界点分别为午门南壁中点和景山北壁中点。
2 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之构图比例
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为北京外城正门,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起点。下为墩台,上为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首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周回廊。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及实测数据分析,可得如下比例分析结论。
正阳门城楼
天安门
城楼明间面阔(9.15米):次间面阔(明间两侧六间面阔基本相等,平均值为6.39米)=1.43≈√2(吻合度98.9%)。
太和门
太和殿
总高(台基以上,25.94米):檐柱柱头以上高(18.41米)=1.409≈√2(吻合度99.6%)。
中和殿
中和殿面阔三间,周回廊,单檐攒尖顶。比例分析结论如下。
综上可知:中和殿的平、立、剖面设计中综合运用了√2、√3/2、9:10等构图比例,并且考虑了与三台共同形成的整体效果。
保和殿
神武门
总高(31.46米):城台总宽(51.66米)=0.609≈3:5(吻合度98.5%)——神武门正立面构图的宽广程度恰为午门之半。
景山万春亭
地安门
钟楼
结语
规矩方圆构图比例之运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北宋《营造法式》一书的第一幅插图即“圆方方圆图”(图37),而该图则引自成书更早的《周髀算经》(图38)。《周髀算经》中所言“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正是中国古代匠师运用规矩方圆之道进行规划设计的最佳注脚。 《营造法式》《周髀算经》中所包含的方圆作图手法,正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筑设计中重要而根本的设计方法,而其背后所蕴含的则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象天法地”的规划理念与追求天、地、人和谐的文化观念。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北京规划建设》2019年第1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王南. 规矩方圆 天地中轴——明清北京中轴线规划及标志性建筑设计构图比例探析[J]//北京规划建设,2019(1):13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