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武汉夏天,长这样

乐活   2024-07-16 16:01   湖北  



万万没想到,2024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我在昙华林的一家小店,原地“空降”到几十年前的武汉夏天。


那天在打卡网红店的人潮中,我神使鬼差地步入昙华林的一条幽静小巷,目光停留在一家叫「片场书咖」的店门口。咖啡啤酒、新旧书籍、中古磁带、黑胶CD……招牌上的要素如此丰富,很难不被勾起好奇心。


刚进门,第一眼就看到墙上有一组黑白照片,大多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照片上方贴着摄影师简介,随后得知,原来他就是小店的老板本尊。



// 片场书咖门口的照片墙



于是,90年代尾巴出生的我,带着窥探往昔的好奇心,在摄影师黎德利的老照片和他的娓娓讲述中,走进一场关于武汉的夏日旧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黎德利是武汉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在很多人对摄影还没有概念的年代,他就早早地开始用相机记录城市生活。


玩摄影初期,他沉迷于拍历史建筑。拍得多了,发现光是拍建筑总感觉表达受限,直到镜头中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身影。


“建筑是静止的,但人能让照片活起来。”因此,他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人文摄影的道路。



// 1978年 武汉图书馆,门口坐满看书的人。

那时高考刚恢复,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热潮。


// 1993年 昙华林,自行车维修店的老板正在看报。



在黎德利的个人摄影集《城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天。通常记忆里的夏天是由浓烈明艳的色彩组成的,而在他偏爱的黑白胶卷中,摈弃色彩后的影像呈现出一种更简洁、纯粹的质感。


当我好奇摄影集里为何大多是夏季场景,黎德利告诉我,用黑白卷拍摄更需要良好的光线条件。夏日充足的光照,能使画面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度。



// 2005年 武昌起义门,玩耍的小女孩和看书的青年。



更重要的是,夏天是一个会不断“发生”的季节。炽热和茂密让万事万物都变得鲜活又热络。这也契合着他对人文摄影的追求——记录生活的真实与温度。


武汉的夏天向来炎热且漫长,但武汉人总能有法子“暑”中作乐,而黎德利也乐于用镜头捕捉这些瞬间。


当年还没有空调房能躲,家家户户都躺着竹床、摇着扇子睡大街。现在流行的随地大小躺,是武汉老杆早就玩剩下的松弛感。



// 1999年 汉阳西大街,西瓜摊摆出黑白电视机播放。



身处于被互联网垄断的时代,我曾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时候都靠什么解闷?看到老照片才大开眼界,原来线下生活可以玩出百般花样。


打台球、搓麻将、下棋……街边就是浑然天成的棋牌室和娱乐室,没有低消门槛,只有玩着玩着就亲密熟络起来的邻里关系。



// 2000年 长堤街,当时流行在街边打台球。


//  2001年 汉口龙家巷,街坊邻里一起搓麻将。



那时电视机和电影院还属于稀有产物,但大家仍对银幕上的光影有着无限的向往与热忱。


那些年没有弹幕,但身边总会有一群“追剧搭子”、“电影搭子”, 想不热闹都难。


伴着夏夜的微风与蝉鸣声,约小伙伴去隔壁家蹭一台电视机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和街坊邻居一起看免费的露天电影,夏日的顶配快乐也不过如此。



// 1986年 汉口统一街,在前排看露天电影的小朋友。



在娱乐圈还很遥远、文娱节目还没出现的年代,人人都能在各自的兴趣领域自成一派。搞文艺、当文青没有门槛,遍地都是多才多艺的创作者。


写诗、作画、玩乐器、唱歌唱戏……讲真,要说到会玩,老一辈不一定输给如今的年轻人。



// 1984年 汉口十五码头,

在过江轮渡上举办的单身青年联谊活动。


// 2006年 吉庆街,“四大天王”之一的民间艺人“拉兹”

在为客人表演印度歌舞。


//  2003年 江汉路步行街,楚剧、汉剧爱好者在街头表演。



无论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怎么变,“江”永远是武汉人心中那份珍贵的不变量。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武汉人,不仅天性亲水,也擅长玩水。


年轻人下班后骑自行车聚集到江滩,一场激烈的球赛就此开场。那时的江滩还没有任何建筑,只有望不到边际的草坪,活脱脱一个纯天然的足球场。



// 1982年 汉口江滩,年轻人下班后骑自行车来踢足球。



无论大人小孩、不管泳姿是不是标准好看,一个猛子扎进江水的透心凉爽感,经历过燥热三伏天的武汉人是最能懂的。


滔滔江水的柔情包裹着武汉人的粗粝与直率,常用于形容武汉的“江湖气”,在翻腾的水花中变得具象化。


野生的自由和快乐,在此不计成本地生长着。



// 2000年 汉江睛川桥下,小孩在江中游泳戏水。


// 2000年 汉江睛川桥下,家长带小孩玩水。






对于黎德利来说,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摄影,早已不是工作和爱好延续出的习惯,而是一种天性使然。


在摄影集的序言中,他提到了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的,“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承载着记忆的老街小巷也在不断消失。自由空间的拓展意味着文明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个体的独立、人际的淡漠疏远。



//  1989年 民众乐园。


//  1997年交通路,曾是汉口最有名的“书店街”。



黎德利在摄影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着,同时也为心中的迷惘探寻答案。即使抵挡不了日新月异、年华无痕,于他而言,记录仍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照片中的武汉并非让人感到全然陌生,但又有独属那些时代的印记。它们清晰地镌刻在影像中,也无声地挥发在岁月的余晖里。


旧日光景早已荡然无存,而与之关联的生活记忆仍在脑海中、梦境中浮现着。



//  1998年 武昌胭脂山,小朋友在拆除的老屋前玩耍。


// 1997年 汉正街,

时尚品牌、传统建筑与现代少年。



退休后,黎德利仍在拍照,不过他的兴趣爱好也远不止摄影。


看着家中堆积成山的书、碟片和磁带CD,索性在昙华林巷子里开一家闹中取静的小店,把自家存货带到店里,一边玩一边卖。



// 黎德利,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青年摄影家协会执行委员,武汉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影展影赛并获奖。



“店看着旧,其实是新店。”黎德利笑着调侃,这家店今年四月才开张。日常招待好友来喝茶聊天、听歌看书,用大屏投影看电影。与其说是开店,更像给自己搞了个娱乐室。


我在心中连连感叹,真是当代年轻人的理想退休生活啊。



// 店里投影在播放黎德利年轻时的采访片段



最近,黎德利正进行着新的拍摄计划,他准备在十月举办《昙华林奏鸣曲》摄影展,用摄影作品展示昙华林的人文景观与变化愿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或是找他聊聊。






那天采访结束之后,在回家路上,看着自己住了二十年的社区街道和楼房,我突然发现,由于太熟悉反而难以察觉——在我长大的同时,身边的一切也在衰老和翻新。


过去我不曾理解长者对旧事物的眷恋。如今也开始设想,如果未来有一天,当我熟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


最让人唏嘘的不是物件、建筑的迭代变迁,而是那些紧密相关的人与事,也随着记忆一同褪色。就像夏天从未变过,但照片里的夏天,早已是过去式的武汉。


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太快。度过的每一刻当下,都像在水面上写诗,一边写一边消失。


既然万物没有永恒的存在,那么记录也不失为一种温和又有力的抵抗。只要我们还记得,就足够了。








Editor 编辑 ‖周末

Photographer 摄影 ‖彭小胖/受访者提供

Designer 设计 ‖44






「你还认识照片中的武汉吗?」










优良better
better your life,专注于更好的自我,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好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