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崔大夫
前几天,某著名律师团队打赢了一场官司。但是,后来在舆论压力之下,案件出现了反转。
这个律师团队就是专门打医疗官司的。其实,他们就是通过诊疗过程中不完善的细节找到漏洞,进而帮患者打赢官司。
说到不完善,医护人员其实也很无奈,我们看一下这个案件的细节。
患者是一个四十多岁肥胖男性,做了胆囊切除术。
本身是一个小手术,但麻醉并不简单。为了达到麻醉效果,麻醉医生用了很多药。因此,苏醒的时候也比一般患者慢。
由于当时PACU内同时进来好几个患者,医护人员立刻变得异常忙碌。
就在大家忙着给一个患者拔管的时候,这个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监护仪发出了尖锐的报警声音。
由于人手实在紧张,只能派一名麻醉护士看看是什么情况。
发现患者嘴唇紫了后,麻醉护士立即呼叫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只能叮嘱另一个麻醉护士一定看好刚刚拔管的患者。
经过抬下颌、插入口咽通气道等一系列操作后,患者的血氧终于上来了。但是,血氧一直很难超过90%。并且,存在血压高、心率快的问题。
迅速听诊排查,发现患者出现了负压性肺水肿。又经过一番处理,最终将患者送到ICU。
家属听到患者进ICU了,立即就产生了不满,扬言要给个说法。
果然,在患者出院后就把医院告了。
听到患者告医院,医院领导立即质问当时谁值班、谁在场、谁负责抢救的。
尽管大家非常委屈、也把当时PACU内的复杂情况和医院说了,但领导还是指责监护责任不到。
大家委屈的是,手术室内有呼末监测,到了PACU这个全麻拔管阶段更需要呼末的时候却迟迟不给配这个设备。
询问原因,说是费用的原因。
谈到费用,大家更是一肚子火:难道说,我们只管计算费用,不用管患者生命安全了吗?
根据最新的《麻醉专家共识》要求,所有的全麻都应该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
难道说,出了手术室全麻就结束了吗?拔管后,全麻就结束了吗?
有的地方更奇葩,麻醉结束时间按照拔管时间计算。就好像说,拔完管麻醉医生就可以走了一样。
从专业角度来看,全麻结束时间,应当是患者不再处于全麻状态时为准。
而判断患者是否不再处于全麻状态,这就需要麻醉医生在现场实时判断。
另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指标、要有数据支持这一判断。
如果当时有呼末监测,患者在发生舌后坠之后10秒钟就会报警,而不是发生舌后坠几分钟之后血氧开始掉落的时候再报警。
十几秒钟和几分钟,这能是一个数量级的么?在呼吸道事件的抢救处理过程中,每一秒钟都关乎生命!
如果当时有数据支持,医院不会这么被动,医护人员也不用委屈了,也谈不到监护责任不到的问题了。
因为,虽然发生了舌后坠,但此时患者体内仍然有大量的氧。没有缺氧,患者的吸气也不会那么用力,负压性肺水肿发生的机会也会降低。
另外,一旦发生舌后坠,立即采取措施和延迟采取措施,其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不要以为医护人员都是万能的,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请大家转发分享,我们共同推动相关措施的完善。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文章请发送至59090929@qq.com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