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回输技术,这个堪称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发明之一的技术,在血资源紧张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尤其一些被称为“熊猫血”Rh阴性血的患者,因其人群稀少,手术用血更是难上加难。很多这类病人,因此而丧失手术时机或者失去生命。另外,有一些人群因宗教信仰等原因拒绝手术输血。
因此如何解决血源紧张,减少库血用量,解决输血传播疾病的难题,解决少数患者因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原因拒绝输血延误治疗的难题,是全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们需要清楚都有哪些自体血回输的方法。目前,有三大类自体输血方法:
1.预存式自体输血
该方法通过术前储血、术中回输的方式,实现自体血回输;
2.急性血液稀释技术
麻醉医师在术前有限的时间内(一般指麻醉后、开刀前),采集患者一定量自体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后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者晶体液补充失去的血容量;
3.回收式自身输血
通过血液回收机的收集、处理,将手术中流出体外的血液再回输给患者。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该方法实现自体血回输。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自体血回输的时机:
1.采集的血液置于ACD保存液中,在室温下可保存6小时。如超过6小时,则冷藏保存并于24小时内回输。
2.先采集的血液含有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和血小板浓度最高,一般等到手术止血完毕或手术结束后回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改善术后凝血功能。
3.当术中大出血或渗血失控,出现血压维持不住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则应立即将自体血回输。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一下自体血回输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1.“回收血综合征”(SBS)
临床上有极少数患者在回输自体血后出现血压下降、术中或术后伤口弥漫性出血、呼吸道阻力上升、肺顺应性和动脉氧分压下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肺水肿等类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表现。这一情况尽管非常罕见,但危害却是致命的。究其原因,发现引起这一并发症的原因是血小板活化、聚集而导致。因此,有学者提出用枸橼酸钠替代肝素作抗凝剂,因为枸橼酸钠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肝素却不能。该方向的提出,也为广大致力于研究的麻醉同仁提供了新的思路。
2.溶血
如果吸引负压过高,就会发生溶血。如果回输大量含有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基质的血液,会诱发肾脏损伤。关于负压的压力,临床工作中往往被忽视,但仍然要提醒外科医师注意负压的压力。
3.凝血功能障碍
由于经洗涤的自体血含凝血因子、血浆蛋白和血小板明显减少,因此在大量输自体血后,可产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回收血量大于3000毫升时应常规补充3~4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以免发生凝血障碍,造成术后大量渗血。
4.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
由于洗涤液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大量输入自体血,可能会对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低钙、低镁。因此,需注意监测患者的酸碱度和电解质变化。建议用平衡盐液代替生理盐水,可减轻或避免上述并发症。
5.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注意事项
①术中处理的血液不得转让其他患者;
②自体血经洗涤后,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基本丢失,故应根据回收血量或出血量予以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
③术中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若未经洗涤处理,其中含有抗凝剂,故应根据抗凝剂使用的剂量给予相应的拮抗剂;
④术中回收处理的血中若残留血红蛋白,应视血红蛋白残留量给予相应的治疗。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情况常发生在回输快速回收处理的血液过程中。
⑤术中回收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特别是人工回收操作;
⑥回输术中处理的血液时,必须使用输血器;
⑦血液保存:暂不回输,可保存在22℃左右的环境中。若超过6小时,应置于储血专用冰箱,但不超过24小时。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文章请发送至59090929@qq.com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