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儿子,想生个女儿;有了女儿,想生儿子”,儿女双全应该是每一个家庭的愿望,然而等孩子都长大了,儿女双全的家庭,女儿往往都会受到来自“娘家”的委屈。
在我没有成家之前,我一直觉得有儿有女的家庭最幸福。但在我长大后,嫁出去之后,我才发现,家庭里最好的组合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因为等你受委屈了、累了、兜里没钱了,想回家时,不用考虑太多,你还能像小时候一样在家庭里得到慰藉。
长大后,才发现所谓的儿女双全:“全”的是父母自己,而长大后真正“苦”的是女儿。这一点在重男轻女的普通家庭,最明显也最累。
儿女双全:“全”的是自己、“苦”的是女儿,过来人才懂得心酸无奈
如果我说“回娘家的路都说用钱堆出来的”,你们会不会相信?如果你是独生子女;如果你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如果你没有哥哥弟弟;如果你的父母非常爱你,也许你不会相信,但作为一个普通家庭,上有哥哥或下有弟弟的家庭,也许你能感同身受。
前段时间我和老公吵架了,回娘家住了3天。因为心情不大好,这次回去什么都没买。然而这3天里,妈妈每天都会提醒我:“给侄子、侄女买点零食;给嫂子买点她爱吃的水果,说是怕嫂子不高兴(其实嫂子并没有不高兴)”。
那一刻内心无比心酸,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家,已经变成了我不买东西就不能回去的地方了。虽然知道姑子回娘家买东西孝顺父母、疼爱侄子侄女是礼仪,可是我一次不买不行吗?不能回去吗?家里有哥哥弟弟的,难道女儿长大了就没家了吗?
为什么女儿结婚了,回娘家不买东西、不给钱,好像成了一种过错?
其实作为女儿,回娘家给父母、给侄子买东西买礼物给钱,这些礼俗我都能理解,并且结婚这几年我也一直做到了。但让人伤心的是,为什么回自己的家会给人一种寄人篱下,像去亲戚家一样也要送礼上门呢?偶尔一次忘记了、不买,就好像成了一种过错?
其实,这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分不开关系
在我国民间的礼数上,会把女儿结婚比作是“泼出去的水”,一旦女孩结婚了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和娘家就成了亲戚关系。不管因为什么理由,去亲戚家小住带点礼物礼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规矩;不带反而成了没礼貌、没礼仪,不招人喜欢。
所以也可以理解老人让出嫁的女儿买礼物礼品的原因:
一是在老人的眼里,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回到家,家里有哥哥嫂嫂,买点礼物礼品回来,表明女儿长大能挣钱了了,回家买东西给钱会让父母有面子;
二是更遭人喜欢,嫂子也会觉得姑子回娘家还给我买了礼物,就是贵客,会更加好好招待她。
三是减少家庭矛盾:很多和老人同住的夫妻,老人多是在家带娃,夫妻俩出去上班。本来夫妻俩挣钱养娃要老人供房子车子就很累了,如果小姑子来住一段时间不出钱不出力不买东西,或多或少会遭人嫌弃。回娘家买礼物礼品或给钱,也是为了减少家庭矛盾。
总而言之就是:女儿回娘家买礼物礼品,不仅能为自己、为父母挣了面子;还在哥哥嫂嫂、亲戚邻居面前挣了里子。换位思考,哥哥嫂嫂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妹妹家,不照样要买点东西吗?一样的道理。
儿女双全“好不好”,和性别没关系,和父母关系大
说道儿女双全到底好不好,其实我觉得这和二胎家庭里的性别关系不大,而是和父母的三观、养育孩子的观念有关。父母教得好,不管是哪种组合的二胎,长大后都是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教不好,哪种组合长大后都会鸡飞狗跳、老死不相往来。
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儿女双全的家庭,最忌讳“一碗水端不平”。这样不仅女儿感受到不到原生家庭的温暖,还会导致儿子特别自私,家庭难和睦;更有可能在父母老去后,兄弟姐妹分道扬镳的情况。所以,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尽量做到公平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同等的在乎和爱。
尽量让女儿感受到家庭归属感,这样才能养有所依
其实很多女儿回娘家并不是排斥买礼物、给钱之类的。毕竟老人一天天老去,花点钱让他们有面子、快乐、家庭和睦,何乐而不为?关键是被“道德绑架”去给钱买礼物,就会让女儿觉得很心寒,终究原因还是因为女儿没有在原生家庭里获得归属感。
怎么让女儿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呢?很简单:
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②学会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管控孩子的需求;
③快乐轻松的家庭氛围,恩爱的父母,会让孩子更有自信和安全感;
④多跟孩子交流,表达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注和关心。
关注@CiCi妈妈说育儿,专注于家庭教育知识分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要给CiCi妈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关注并私信我,看到都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