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沙漠里的课堂”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及重大工程开展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环节,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024年8月13日上午,师生前往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参观主题展览馆并进入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通过参观标本,观看展片以及现场近距离感受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以及地貌景观,同学们加深了对准东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课程师生合影
✦
了解卡拉麦里
✦
卡拉麦里野生动植物博物馆
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批示建立,地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青河县、福海县共6县市12乡镇,占地14856.48平方公里。不仅是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有蹄类珍惜濒危野生生物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天然家园,也是灰狐、野兔等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漫长的地质形成时期中,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内形成了多种极具特色的地形地貌,比如风蚀岩遍布的魔鬼城,和岩壁呈现彩色的五彩湾。
卡拉麦里安全生产指挥中心
✦
初识卡拉麦里
✦
走进主题展览馆,一幅石刻赫然出现在师生面前,其上图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据盖老师讲述,岩石上所刻图样采自卡拉麦里地区先民关于狩猎等日常生活的创作。带着对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群的好奇,同学们仔细参观了展厅内的野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的普氏野马等形象和玻璃展示台里精致的昆虫标本令大家驻足,据了解,展馆内大型哺乳类野生动物标本外表全数取自保护区自然死亡的动物毛皮。展厅在室内利用造景还原了卡拉麦里的不同环境特征,配合标本,仿佛时光停滞般把师生们代入到引人遐思的沙漠世界。
展馆内还存放有体型巨大的恐龙化石,其系由真实出土化石修复而成,在灯光下,高大的恐龙骨架张牙舞爪,威风凛凛。师生们了解到,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出土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此类化石,为我国乃至世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补全了古生物历史的一块关键拼图。
清华师生现场调研动物标本
✦
拜访卡拉麦里
✦
清华师生走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踏入自然保护区的大门,师生们眼前的景观截然不同。红砖铺就的道路穿行在白色的盐碱土地,胡杨、梭梭等植物高高低低地扎根在沙土里。师生们来到一处奇石附近,敲击之下,石块发出清响。由于缺乏来自外太空的证据,该石块被称为“运石”,取其祝福好运的吉祥意向。
最后,师生观看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宣传片来结束此行。从短片中,师生们见证了保护区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育种工作中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不可思议的成就,体会到党和国家在自然生态保护建设领域继续取得更丰硕战果的坚定决心。展望未来,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家自然公园。“狂沙马蹄轻,大漠任我行”,新疆不仅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上的不懈努力,将使得新疆在珍稀野生濒危物种保护事业上大有可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感悟分享
今天我们师生一行人前往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边缘进行了参观,首先在博物馆内我们见证了卡拉麦里地区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貌,其中绵延起伏绚烂多彩的丹霞地貌尤其吸引我的目光,在博物馆内我们还看到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中的各种自然生灵们的美丽照片以及真实生动的标本,对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中生活的物种类型有了较为初步的了解。
在展厅我们观看了令人惊艳无比的宣传片,初见卡拉麦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看似沉寂的荒漠景象,但是在观看了宣传片以后,我发现这里远非表面那般荒凉。保护区内,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交错分布,类型多样,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奔跑,金雕、猎隼等猛禽翱翔于蓝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最让我震撼的是普氏野马的回归。作为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普氏野马曾一度濒临灭绝。然而,在人类的精心保护和努力下,这些野马重新回到了卡拉麦里这片它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如今,在保护区内,普氏野马已经适应了野外生活,成为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着它们在荒漠中悠闲地觅食、奔跑,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伟大。
我们还参观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中部分的硅化木标本,在这片布满各种树木枝干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在今天的行程结束以后,我们坐上了前往喀什的火车,我也非常期待在喀什的行程。
----王可伊
在今天的行程中,我有幸参观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钟老师向我们提前介绍了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卡拉麦里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4月,面积14856.48平方公里,主要保护珍稀动物资源及其生境。自设立保护区以来,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例如,普氏野马自2001年首次放野以来逐渐适应野外生活,成为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走进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远古时期的岩画。上面有新石器时期的人们所刻画出的牛、羊、马等动物形象。虽然此时的绘画技巧还较为粗糙,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开始进行驯化,以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此外,岩画的本身也说明了“文化”的诞生,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不需要花所有的时间在狩猎-采集或者耕种上面,而有闲暇的时间进行思考与创作,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科技进步,进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后,我们参观了大型的硅化木遗址,它被称为“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通过观察硅化木的形态,我们得以了解上亿年前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进而推断出完整的进化史。
最后,我们参观了自然保护区的监控大厅,相比于传统勘测,如今的自然保护已然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迈进。通过在保护区设立监控点位,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勘测,就能把各种动物的实时情况都在一块大屏幕上显现出来。我相信,随着保护区的发展,我们将有更多机会见到那些“稀有”的动植物。
----朱弋
供稿丨“沙漠里的课堂”支队
责编丨王舒扬 韩佳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