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沙漠里的课堂”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及重大工程开展一系列校内学习、现场参观、课外调研等教学环节,聚焦于提升学生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了解,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024年8月12日下午,怀着对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充满好奇和向往,“沙漠里的课堂”师生一行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近距离观察并了解在我国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普氏野马。此次有幸前往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我们满怀期待,希望能近距离了解这些神奇的生灵,感受生态保护的力量。
师生在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合影
✦
参观中心——领略野性之美
✦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支队终于抵达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基地位于天山脚下,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在这里,可以看到野马被划分进不同的区域进行生活,每个区域有公马也有母马,它们悠闲地漫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中心内的普氏野马标本
普氏野马在中心内悠闲地咀嚼草料
在张彦豹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基地内设有野马科普馆、野马观赏区、野马繁殖区等。在科普馆,大家了解了普氏野马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在观赏区,每个人都亲眼目睹了野马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场景。
同学们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
✦
野马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氏野马的保护工作,通过实施野马引进、繁殖、野化放归等工程,成功使普氏野马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如今,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氏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为我国生态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的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掠影
✦
总结
✦
此次参观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大家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普氏野马几近灭绝。如今,在人们的努力下,野马得以重获生机。这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悟分享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有一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我有幸踏足这片土地,亲眼见证了野马重归故土的壮丽篇章,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
走进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我首先被这里的宁静与和谐所打动。这里,曾经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繁育,它们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力量和繁衍的希望。看着这些自由奔跑的野马,我仿佛看到了生命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了解了野马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过程。这些野马曾经是草原上的王者,它们的回归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补充,更是对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维护。我听到了野马们奔跑时的嘶鸣,那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呼唤。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为野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也感受到了保护濒危物种的责任重大。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可能为这些珍贵的生命带来新的生机。
这次探访之旅,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野马的精神,那种不屈不挠、自由奔放的品质,激励着我在生活中也要勇往直前。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关爱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地方。在这里,我见证了一个物种的复兴,也感受到了自然与生命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毅鹏
8月12日下午,我们来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这里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天山北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普氏野马通过人们的科学配种和血缘检测,才得以繁衍后代。听那里的老师讲每年都会有很多研究生来到这里,一待就是半年,还有人通过研究马胃颜色变化来反映病虫害的影响,令我深受启发。
通过交流我们还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野马放归野外的尝试,繁衍是物种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手段,中心做出的这一尝试也是野马种群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种群中野马的数量不足,难以实现真正的野外生存,以及若数量过多,牧民放牧与野马生存会产生对资源需求的矛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解决。
----陈得瑞
在参观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后,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野马不但在生物学上,而且在文化、艺术、美术和观赏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现今家马的主体血缘源于野马,野马是研究家马起源和品质、预防家马先天性疾病,进行人工选育不可或缺的基因资源,也是保存马类动物遗传多样性及用于家马性状改良和育种的珍贵物种。数量稀少、基因古老、血统纯正无野生状态,这些特点使野马成为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物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李思延
供稿丨“沙漠里的课堂”支队
责编丨王舒扬 韩佳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