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我所看到的非洲,皆是纯粹而美丽的碎片。”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歪着几棵老树,成群的斑马优哉游哉地走过,清晨的阳光唤醒沉睡的埃门塔勒湖,火烈鸟扑棱着翅膀开始一天的快乐。我们的越野车颠簸着前进,直到道路转角处出现了几座房屋,一群孩子蹦蹦跳跳地跑来向我们挥手,仿佛在说:“欢迎来到东非大草原。”
2024年夏,清华大学团委组织6支支队赴非洲大陆进行社会实践观察,共计70名学生、合计师生高达93人,鼓励学生为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未央书院组织“未叒环尼”赴肯尼亚调研全球治理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支队走进肯尼亚,15名来自工程物理、材料等不同理工科衔接方向的同学一同走进东非大草原这片灿烂而热烈的土地。参访完内罗毕市区后,支队启程前往索山布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
索山布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8年,占地48,000公顷,有超450种野生鸟类和约50种野生哺乳动物。保护区建立的一大目的是保护世界上最濒危的长颈鹿亚种——现存不到六百只的罗斯柴尔德长颈鹿。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区逐步探索社区环保运营方案,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动物监测、儿童护理、翻修小学、植树等丰富的志愿项目。此次行程,实践支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参与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初探保护区
进入保护区后,支队跟随向导进行了首次探索,了解保护区内基本生态系统的布局。完成探索后,大家直奔主题,前往罗氏长颈鹿聚集地进行种群记录工作。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长颈鹿各种群的经纬度位置、性别及年龄组成,并拍摄记录所有个体的活动状态——这些数据会被录入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用于提高长颈鹿保护效率。
“我们不仅了解了罗氏长颈鹿的习性和个体特征,还学习了关于斑马、水牛、角马等其他保护区内活跃生物的知识。”队长钱添表示,这次活动让他受益匪浅。
动物保护专家讲解长颈鹿记录要点
记录长颈鹿
支队成员还跟随志愿项目负责人了解有关肯尼亚部落、文化、生物分布的知识。肯尼亚一共有44个部落,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非洲传统宗教在这里交汇。从沿海森林到稀树草原,从大型食肉动物到濒危食草动物,肯尼亚的动植物资源都极具多样性。
负责人介绍肯尼亚部落
许多肉食动物只在夜间捕猎,对它们监测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索山布的夜空是干净而热闹的,星星不再是夜空的点缀——它成了夜空的主人,繁密而清晰。灰白色的小飞虫百无聊赖地徘徊着,寒风在耳边扑打。我们挤在越野车上,跟着向导巡游。兔子、猎狗、斑马……虽然没有遇见典型的夜间动物,但每一个偶然闯入我们视野的小生命,都能引发一阵惊呼与讨论。
夜巡
在次日的晨曦中,成员们开始分组进行鸟类观测,记录特定片区内的鸟类物种组成。光是这一天里,我们遇见的鸟类就多达几十种,有耳熟能详的鹈鹕、苍鹭,也有非洲独有的黄嘴鹮鹳、东非冠鹤。
“我从前只喜欢大型动物,觉得那才叫酷。可后来我发现鸟类群体有意思多了,他们种类多,还很漂亮。从此之后我就开始研究鸟类,现在这里所有的鸟类我都能准确叫出名字来。”路途中,司机师傅向我们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清晨的埃门塔勒湖泛着温柔的蓝光,映照着大家平和澄净的内心,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山脉静静地享受第一缕阳光,成群结队的火烈鸟呼朋引伴,朝岸边踱步而来。
埃门塔勒湖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乱砍滥伐等问题,肯尼亚当地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保护区的Elementaita Lake源头一度在 2019年初断流。以此为背景,志愿者们在水源地开展植树工作,亲手种下上百棵树苗。
“植物的根系可以保护土壤,更好地保存土壤中的有机质;而它们的叶子可以减缓雨水等对土地的冲击,减轻水土流失的影响。”带队人Halen向队员们介绍植树的影响。待到这些树苗长出后,便可移植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既能保护地形,又能减少碳足迹。
支队成员在水源地开展植树工作
保护区内主要存在两种入侵植物,约40-60cm高,均有生长快、无天敌的特点,在保护区疯狂扩散,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干扰,严重影响了栖息地的质量。对构成食物链基础的各种食草哺乳动物来说,清除入侵物种是保护自然食物来源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本地物种和恢复生态系统,还能维持生态平衡并预防其进一步扩散,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
“大家在拔除的时候,双手把住树茎靠近地面的部分,重心下蹲,往后使力。”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讲解了入侵植物的现状、影响,并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识别、拔除这些植物。我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操作中,随即便发现这项工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树茎上有许多小刺,一不小心就会被割伤;有的植物看起来“弱不禁风”,根部却扎得很深,就算使尽全身力气也难以拔除。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到实践,大家合理分工、积极合作,逐渐掌握了清除入侵植物的关键技巧。
在八名队员一个半小时的努力下,“拔树小分队”最终成功清理了约1亩的受入侵区域。
支队成员清理入侵植物
保护自然,就不能只谈自然,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关系。近年来,肯尼亚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大到新能源车企,小到日常生活方式,都是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我们走进当地居民家中,从生活用品入手,积极落实环保理念。
当我们走进一户当地院子时,这家的男女主人正斜倚在土墙上聊天。小院由篱笆围成,院中鸡鸭成群,黄狗慵懒地打着盹,母羊带着小羊“咩咩”地叫唤,与篱笆旁人们的低语呼应。院中坐落着三座低矮的小房子,窗户和门板用树干作支撑。屋内没有电,白天全凭细碎的阳光带来光与热;也没有自来水,人们要走很远的距离取回干净的水,并储存在巨大的黑色水箱里。
当地居民的炊具大多较为原始,用三块砖头砌成一个简易的灶台,便可用于烹饪——这导致了大量的非必要碳排放。环保炉灶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烹饪的热效率、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减少对木材等传统燃料的依赖,从而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目标,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支队成员学习了环保灶的搭建原理和步骤,随后参与了平整地基、定位炉灶、和水泥、砌砖、抹平的全过程。“搭建炉灶的步骤看着很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却要难得多。比如在‘和水泥’这一步,既需要足够大的力气,又需要经验,水倒多了就容易稀,倒少了就变得很黏稠,很难搅和均匀。”队员郝沫涵回忆。
炎热的天气和不熟练的水泥活让队员们十分疲惫,但看见居民们期待的眼神和他们在灶台被修好后露出的笑容,大家只觉得无比欣慰:“我们切实地帮到了别人,无愧于“志愿者”的名号。”
支队成员搭建环保炉灶
支队不仅关注环境保护,还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教育和儿童福祉。社区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题中之义。我们不仅关注社区当下的需求,更着眼于社区的长远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为社区的持续进步和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埋下种子。支队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社区服务中,既为了改善社区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也希望能够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队员们走进索山布保护区附近的小学。小学只有两座房子,一个教室。坑坑洼洼的地板上随意地摆放了几排桌椅,黑板上零零散散地写着几个英文单词,这里的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清香。我们运土石、挑水、搅拌,参与到和水泥工作的每个步骤中,共同为学校铺设起崭新的地板,让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整洁、舒适了不少。
小学外景与内部设施
孩子们年龄不一,只有大一些的能听懂英语,我们之间的沟通大多要靠当地老师的协助。学校买不起足球,孩子们就用胶带和纸做了一个软塌塌的“球”来踢。他们在草原上追逐这摇摇晃晃的“足球”,赤着脚在阳光下奔跑,衣服上“xx市xx小学”的字样清晰可辨。我们和孩子一起跳皮筋、踢足球、跳长绳、丢手绢……他们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这是最好的语言,它跨越了种族与文化的界限,将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我给孩子们送去小零食,孩子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会兴奋地拿着包装袋朝天上扔去又抓住。”这一幕让队员雷雨欣的内心百感交集,她既为孩子们的纯粹的快乐而高兴,又感到深深的酸楚,“我希望有一天他们能拥有自己的足球,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开怀大笑。”
运土石、与儿童交流
中非友好从来不是课本上的一句口号:它是一锹一铲,是大手牵小手,是一群人为另一群人的生命力喝彩,是跨越万里汪洋也要与你共享的盛夏。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心连者,不以万里为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总能给人深刻的启发。索山布动物保护区里,夕阳微醺,晚霞渐染天际,未叒环尼实践支队的成员们迎来了一个难忘的傍晚。他们与来自日本、德国、肯尼亚等国家的志愿者们相聚,共同进行了一场别样的青年交流活动。
“前两周我一直在保护区另一边的卫生院做儿童护理,这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的手链。”一位来自日本的高中生兴奋地向大家展示手上的饰品。从日本的环保理念到肯尼亚的自然保护,从消除贫困、保障教育到应对气候变化、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青年们围绕可持续发展、动物保护、国际志愿服务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万物在夕阳的怀抱里生长着,无数清澈有力的声音此起彼伏,向地球许下一份份承诺。
青年论坛实况
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逐渐打开了话匣子,分享起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日本的动漫、非洲的歌舞……多元文化在肯尼亚的草地上交汇。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论坛上的自由交流
来自德国和日本的朋友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参与此次志愿活动的原因。“我对环境和环保事业有着很大的热情,希望来探究日本与肯尼亚环保的区别。”“我对热带草原气候区的生活感到好奇,也想更多地了解肯尼亚的动物。”来自日本的男生主动谈到了他在肯尼亚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人们总是微笑,他们对所有人都很友好。”
与论坛上的朋友合影
约瑟夫是我们在索山布的越野车司机,话少,开车认真。他与我们年纪相仿,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最初我与约瑟夫并无交流,直到我看见了他的手串——之前我答应好友为她带一串肯尼亚手工手串,结果不慎弄丢了——约瑟夫手上正好有一串相同的!
“可以问一下你的手串是在哪里买的吗?我也想要一串。”我鼓起勇气问他。“这个是住在附近的一个阿姨手工做的,你想要的话我帮你问问她,你把你的手腕尺寸告诉我。”约瑟夫虽不喜言语,待我却十分热情。可惜我们在索山布只能停留三天,定制手串的想法恐怕很难实现了。
第三天,在去拔树的路上,我用蹩脚的英语向他道歉,告诉他我们今天就要离开,恐怕拿不到手串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约瑟夫把自己的手串摘下来递给了我。他转过身开始拔树,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汗珠子亮晶晶的,反射出天空的颜色。
道别的时候,我从包里拿出了一盒全新的百草霜作为感谢,向约瑟夫描述这种药物的功效。来接我们去往下一站的车子开动了,约瑟夫挥手作别,一头浓密的棕色卷发在风中晃动……
越野车缓缓驶离,辽阔草原与志愿者小屋逐渐隐没于飞扬的尘土之中,幻化成纯粹而美丽的碎片。在索山布的旅程结束了,但那些记忆碎片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带给我们无尽的惊喜和感动,陪伴我们去奔赴每一次日出日落,去追逐每一个星空下的梦想。
支队志愿者与当地儿童的合影
在离开的路上,我们不断地向车窗外的孩子们挥手,向这片美丽的土地作别。我们怀揣着对践行公益的期盼而来,又在服务中拓宽眼界、收获成长。“未叒环尼”支队的同学们切身地体悟到中肯两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希望能在更高平台上做交流、做宣传,积极贡献“清华力量”,发出“清华声音”。我们,永远在路上。
小五说:“清年观察”栏目欢迎校内各院系的支队向小五投稿,分享大家的支队故事、实践见闻与社会观察!投稿邮箱:qinghuax5yytg@163.com
来源丨清华小五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