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后,我国既受到此前遗留下来的“左”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又面临着商品经济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以及世界范围内多种思潮的激荡和挑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且繁重。在这种形势背景下,邓小平鲜明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对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概念,强调其内涵“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并全面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考量。
(一)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 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 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1年 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82年 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指出,要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必须紧抓的一项重要工作。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加以谋划,正确处理文化工作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强调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牢固支撑。越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难以健康、持久,其他各方面建设也会难以保证正确的方向。
(二)关切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深刻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变化指出:“十年内乱的消极后果和历史遗留的种种因素,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复杂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各种反映,包括一部分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他清醒意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实能够激发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潜能,不过“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使拜金享乐思想肆意滋长、公德理念扭曲异化、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人因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奉献意识、互助精神,“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造成精神文化产品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又如,一些不良思潮混淆是非界限、腐蚀人的灵魂意志,鼓吹对集体主义的质疑、对革命历史的解构,以及对抽象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推崇,使人在工具理性、趋利心态中迷失自我,甚至败坏道德操守和光荣传统。邓小平认为,这些偏颇的价值观念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消极影响,“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因此,他强调,要动员一切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批判谋私逐利等狭隘心理、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注重培育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舍己为公的精神风貌,“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助推下,世界范围内多种价值观念加速交融碰撞,叠加波诡云谲的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媒介传播环境,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全新的挑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依托其资本优势、科技霸权,利用文化交流、生活渗透等各种方式,抓紧输出其意识形态,同我们争夺话语权,侵蚀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和思想根基。针对一些人不经辨别地盲目推崇西方意识形态的现象,邓小平深刻指出,这些表现属于思想战线上的精神污染,“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一句话,就是要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脱离党的领导,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此,邓小平明确批评说:“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他强调:“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绝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对腐朽性的西方意识形态要坚决进行抵制和斗争。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成为兼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纪律意识的社会主义新人。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有理想:铸牢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理想信念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邓小平回溯中国革命历史,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一条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全体人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继承和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优良精神传统,以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昭示奋斗目标、催生前进动力、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其中,“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
(二)有道德: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 1978年 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980年 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1989年 9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我们要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中,要注重抓好关键少数,“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三)有文化: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素质
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一度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等谬论。1978年 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见,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旗帜鲜明地反对轻视科学文化的错误观点。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教育战线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除了加强教育工作,邓小平强调,还要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承认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属于劳动人民,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此同时,邓小平指出,倡导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不意味着否定讲政治,我们要培养的依然是“又红又专”,拥有无产阶级世界观,能够做到“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劳动者队伍。
(四)有纪律:培育遵规守纪意识
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纪律建设的积极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革命,就是靠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改革开放后,思想文化领域愈加开放多元,但有人假借“人道”“异化”等抽象的思想议题来稀释纪律意识,有人鼓吹化公为私的畸形利益观、金钱欲,盲目推崇个人中心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此,邓小平指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并不懂。要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邓小平强调:“合理的纪律同社会主义民主不但不是互相对立的,而且是互相保证的”,“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增进全社会的组织性、纪律性。对破坏秩序、违反纪律的人必须进行相应惩处。如,他强调,“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并且触犯了刑律的人,不严肃处理是不行的”,以避免纪律废弛虚化、不正之风扩散蔓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关联领域广泛、牵涉要素众多,需要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系统而又严整,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了重要原则,贡献了科学智慧。
(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邓小平要求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指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没有党的领导,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提倡不起来”。在 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强调,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我们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风气是健康的。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怀抱崇高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捍卫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处处表现良好的献身精神和守纪律精神”,但此后“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抵制各类“左”的、右的错误思潮,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因此,邓小平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邓小平指出,“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好的党风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同时还要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以保障做好各项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性质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借解放思想之机,打着贯彻“双百”方针的幌子,散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用他们的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来污染人们的灵魂”,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正是靠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在革命实践中锻造的不朽精神的支撑,我们才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指出:“自由化是一种什么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思想战线上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一贯倡导“照辩证法办事”,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须相协调,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只有如此,“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看来,发达的物质文明与先进的精神文明联系紧密、相互成就。从根本上说,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但是,精神文明不是机械决定于物质文明,而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性。邓小平以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说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够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原则,有利于二者在实践中达到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理想状态,避免片面发展某一方面造成偏颇失衡,彰显了深刻的辩证逻辑和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
(四)坚持赓续光荣革命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注重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党和人民。新中国成立后,短时间内就将吸毒、嫖娼等腐朽现象清扫殆尽,形成了自尊自强、昂扬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年代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延续下去,“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邓小平强调,全党必须行动起来,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历史上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在邓小平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在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营造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团结一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重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弘扬其中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舒高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24年第5期
《党的文献》投稿邮箱:
ddwx1386@vip.sina.com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