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特种兵” 领跑新赛道

企业   2025-02-12 13:51   北京  

中国冶金报社
本报评论员

1月底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七次会员大会指出,新能源汽车和家电产量增长将拉动对高牌号硅钢的需求,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领域对高强钢的需求量也将回升,新能源装备对高端压力容器用钢的需求有一定增长空间,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小批量、多品种关键钢材需求仍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特钢已成为钢铁行业今后拓展下游需求、竞逐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正如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在大会上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所言:“特钢行业的定位是钢铁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特种兵’,同时也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

在“钢需”已连续4年下降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特种兵’、高质量发展先行军”的定位为特钢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竞逐“钢需”新赛道,特钢企业应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特钢产量占比仍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特钢产量占比在11%左右(含不锈钢),相较于瑞典、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特钢产量占比(发达国家通常在20%以上,其中瑞典达70%以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钢铁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减量发展、破除“内卷”也要求特钢行业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找准定位,瞄准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钢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高端过剩”。

因此,在“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扎堆的背景下,如何打造“特种兵”优势,发挥特钢在钢铁新赛道的领跑作用至关重要。

打造“特种兵”优势,须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特钢竞争力。科技创新始终是特钢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特钢行业头部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比在3%~4%,极个别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超过4%。特钢企业应继续保持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上下游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及提高用户认可度。同时,以市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特钢产品,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打造“特种兵”优势,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目前,钢铁行业“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趋势明显,大量新的产能进入特钢市场,在加剧原本就激烈的竞争的同时,也加快了特钢行业优胜劣汰步伐。对此,特钢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掌握行业细分领域话语权,方能从竞争日益激烈的红海市场突围。

打造“特种兵”优势,须加强市场开拓,拓展国际空间。特钢应用领域广泛,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发展前景非常良好。特钢企业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可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尤其要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了解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政策变化,规避出口风险。

打造“特种兵”优势,须强化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发展。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绿色发展已成为特钢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特钢行业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入,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循环经济,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这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还为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全球首个特殊钢绿色低碳评价标准于2023年8月30日在哈尔滨正式发布并投入使用,为汽车用特殊钢的绿色低碳生产提供明确指导和规范。未来,特钢行业应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环保治理,为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特钢行业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只有这样,特钢行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领跑钢铁新赛道。


编辑 | 金子涵

中国冶金报社
点击“关注”中国冶金报社微信公众号,每天为您提供钢铁行业权威的信息资讯,让您的阅读更便捷、更专业! 官方网站:中国钢铁新闻网(www.csteelnews.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