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一些政客口中,关税仿佛是拯救经济的“灵丹妙药”,能带来就业、收入、增长。但保护主义措施真是良方吗?
2002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期限3年。彼时,美国的钢铁行业不太景气,小布什政府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而赢取选民支持。然而关税一出,钢铁价格飞涨,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飙升,企业苦不堪言。虽然钢铁行业新增了数千个岗位,但其他行业的“失血”速度远超预期——2002年一年,美国就因钢铁关税流失了约20万个工作岗位。要知道,这个数字远超当时美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这一举措还把美国推上了国际争端的风口浪尖。欧盟、中国、日本等世贸组织成员先后对美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最终,世贸组织裁定美国关税违规,小布什政府于2003年12月尴尬地提前撤销了这一政策。美国2002年钢铁关税成为保护主义适得其反的经典案例:关税不仅没能真正保住就业,反而推高了成本、拖垮了其他行业,并让国际关系变得紧张。看来,保护主义措施非但不能治病,还能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