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中国十九冶新春坚守 建造粤港澳大湾区 “生态之心”

企业   2025-02-11 18:38   北京  

中国冶金报社

通讯员 吕思敏 冯锦 报道


在蛇年新春的喜庆氛围中,广东深圳市处处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阖家团圆的温馨气息。然而,在深圳茅洲河畔,由中国十九冶承建的宝安江碧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项目现场,却呈现出另一番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春节期间,园区内灯火通明,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中控室里的智能监控系统闪烁着微光,实时反馈着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留守岗位的逆行者,他们目光坚定,紧盯着操控台上的每一个数据变化,确保废水处理流程精准无误。这些尚在调试中的设备,承载着厚重的使命,它们依据精心预设的程序稳定运行,为深圳这座城市在新春佳节注入别样的活力。这种热闹与忙碌的鲜明对比,不禁让人好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个项目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匠心筑丰碑,攻坚解难题

1950695e482a543b92c3d35e13223bc6_B760E23B797683D0AD666B97D48C565C.jpg

图为由中国十九冶承建的深圳宝安江碧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项目。(陈星宇 摄)

走进宝安江碧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与使命感的世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领域的关键一环,这里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业废水,它们带着污染的“使命”而来,即将在这座现代化的工厂中开启一场脱胎换骨的净化之旅。该处理厂的出水水质严格遵循国内电镀行业排放标准,每一滴经处理后的水都承载着对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总体目标以及深圳市治水提质要求的承诺,为区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提供了核心保障。

宝安江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项目在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上均堪称壮举。其主体结构长180米、宽65米、高40米,地下3层、地上7层,单个楼层最高达9米,建筑面积达11.4万平方米,总投资13.6亿元。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体内,各类设施错综复杂,管道绵延100公里,线缆交织长达600公里。作为亚洲立体式工业废水上楼处理水量最大、单栋建筑内水池及工业废水处理种类全国最多、净化水质为行业标准最高的工业废水处理厂,其建设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

该项目西侧临近茅洲河,常年稳定水位埋深0.70米~2.40米,标高1.75米~5.29米,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米~3米,基坑开挖深度为18.6米,地下水位高、深基坑开挖难度大;建筑物内大小不一的水池多达823个,其中最小的水池尺寸为0.8米×1.2米,这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水池数量多必然要求构筑物的砼质量抗渗防裂高,中国十九冶项目团队通过砼浇筑过程控制并掺加一定比例的外加剂方式,确保了水池的质量。

为应对该项目中繁杂的设备、管道和线缆布局,中国十九冶项目团队巧妙引入BIM模型技术,为项目管理装上了智慧的“眼睛”和“大脑”。他们通过BIM技术,能够对设备进行精准的三维定位,提前模拟并优化管线的综合布局,有效避免了管线之间的碰撞冲突,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准确性;在预制件加工环节,BIM 技术实现了精准的参数化设计和模拟加工,确保预制件的质量和适配性;同时,在工程量统计、施工模拟以及进度控制管理等方面,BIM 技术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返工现象,还显著降低了项目成本,也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书写了工程建设领域精细化管理的新篇章。



数字赋新能,转型启新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前行的核心动力。宝安江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干部职工深知这一点,积极引入前沿数字技术,全力打造三废集中处理平台系统、智能视觉物联网系统、自动化运营系统以及联动进出水管理模块系统等高科技体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突破了传统工业废水处理的瓶颈,实现了从传统产业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转型,更为项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引领着整个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通过精湛工艺,才能全方位攻克治污难关。废水处理就是一场复杂而精细的“战役”,需要运用科学合理且多样化的工艺手段。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该废水处理厂根据不同类型的废水特性,精心制订了一套涵盖物化、芬顿氧化、生化、MBR过滤、MCR过滤、TMF过滤、超滤、反渗透、树脂等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路线图”。通过这一系统性的工艺体系,废水得以深度净化,达标后的净水70%回馈茅洲河,滋养着河流的生态系统;30%则回收至入园企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同时,对于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酸性废气、碱性废气、含氰废气以及恶臭气体等废气,该处理厂采用先进的水喷淋工艺和生物除臭工艺进行处理,确保达标后安全排放,全方位守护着区域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安全质量齐抓,荣誉见证实力

在该项目建设的征程中,安全与质量始终是项目团队坚守的底线和追求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项目成功的坚实基石。中国十九冶项目团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对深基坑、高支模等重大危险源实施 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控和强有力的管控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工序都符合安全规范,为建设者们创造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在质量管理方面,中国十九冶项目团队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原材料的严格筛选到施工工艺的精细把控,从每一个焊点的牢固程度到每一道墙面的平整度,都追求极致品质。

正是凭借着对安全和质量的执着坚守与不懈努力,该项目于2022年荣获深圳市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安全生产先进项目部等多个称号,这些荣誉是对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2024年,该项目又顺利通过中冶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这标志着项目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中国十九冶项目团队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已成功获得审批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这些专利成果不仅体现了项目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更是中国十九冶在环保工程领域雄厚技术储备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有力见证,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地位。



品牌绽光芒,湾区添动力

废水处理厂这颗强大的“心脏”,不仅保障了城市水资源的健康循环,更维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它虽不像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那般引人注目,也不像繁华的商业街那样热闹喧嚣,却在默不作声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注入“清洁的血液”。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宝安江碧项目作为当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能源环保项目,自启动之日起便备受省、市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望。其在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卓越技术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和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取得的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在环保行业内树立了典范,更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深度报道,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擦亮了中国十九冶在环保领域的金字招牌,使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水天一色明媚眼,鹅黄尽染碧江波。在这幅美轮美奂的画卷中,该项目虽已渐近尾声,但矗立在茅洲河畔的这颗“生态之心”依然强劲跳动着,它凝聚着中国十九冶全体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匠心与情怀,承载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它将持续不断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大湾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速腾飞,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生态新篇章。



编辑 | 燕卫平

中国冶金报社
点击“关注”中国冶金报社微信公众号,每天为您提供钢铁行业权威的信息资讯,让您的阅读更便捷、更专业! 官方网站:中国钢铁新闻网(www.csteelnews.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