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并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宣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要筑牢理论创新的“根”与“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的根基与沃土。
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持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透视了历史运动的本质与时代发展的方向,是不断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石。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要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一方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懂、弄通。另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植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深厚土壤和力量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内核、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内在统一,又在认识基础、实践探索上互有启发。新时代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发展提供基础。
立足客观实际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要着力在立足新时代客观实际、回应新征程时代命题的过程中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立足客观实际,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科学的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扎根于时代和历史的土壤中,并在实践的浇灌下形成和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时代的呼唤,需要在纷繁复杂中理解时代、在理论创新中反映时代、在伟大实践中引领时代。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引领人们认清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呈现出的新形势、新变化,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制度,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必须回应时代命题,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面对“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呼唤着同样伟大的理论创造来引领和指导实践的纵深推进。新征程,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迫切需要我们面向实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重大原则、重大关系及其显著优势、实践要求、重大意义,解答时代命题、回应现实需求。
必须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面对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许多过去没有遇到过甚至没有想到过的新情况逐渐显现,亟须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对中国历史上这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持续增强思想引领力、理论原创力、学术影响力,不断巩固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根本任务,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力与感召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征程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归根结底要把学习、研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着重研究和阐释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呈现的新特点、新内容和新内涵。同时,要创新研究范畴、阐释形式、宣传途径,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以深化研究阐释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力和理论感召力。
坚持“两个结合”,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新征程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就要坚持“两个结合”。既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继承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更好地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想基础和创新动能。
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需要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