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目的
AI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应用场景:涵盖车辆(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和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无人交通管理等)。车辆由私人企业制造,公私运营商负责运营,需遵循法规保障安全;基础设施由公共或私人机构分布式设计、运营和维护,政策制定者需平衡安全与效率等因素。 用例:包括预测性维护、自动驾驶、车辆跟踪、驾驶员行为分析和交通管理等。在这些系统中,AI 组件执行分类、检测、预测等关键任务,如识别道路物体、检测系统故障、预测交通模式等,对自动化系统运行至关重要。 运营概念:AI 可提高交通系统自动化程度,按自动化程度分为人工操作、混合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系统。不同类型系统面临不同风险,人工操作受人为因素影响;完全自动化系统在复杂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应对方面存在不足;混合自动化系统兼具两者风险且有人机交互新风险,理解人机交互对评估其风险至关重要。
AI 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风险视角:包括安全(关注人员和财产损害最小化)、安全(防止外部非法访问或控制)、可靠性(降低组件或系统故障率)和弹性(确保系统应对危险并恢复功能)等视角,各视角对风险处理均重要,且人因在风险管理中是关键挑战与统一线索,AI 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都涉及人,人既是风险源也是缓解因素。 风险管理步骤: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缓解(RIAM)。风险识别要考虑 AI 应用背景、用例和自动化概念等,确定潜在危险;风险评估需分析危险属性如原因、影响、概率和严重程度,按行业标准量化风险;风险缓解通过消除、预防等措施降低风险,在设计和运行阶段都可进行,且常与识别、评估协同以确保措施有效性。
AI 风险识别
准备工作:需了解 AI 系统的应用背景、用例和自动化概念,明确系统功能与环境交互及 AI 组件在系统中的安全角色(分为支持、功能和安全关键角色),这有助于确定风险贡献和评估需求。 危险识别:在确定 AI 功能角色和背景后,可使用 FHA、HARA、STAMP/STPA 等方法识别危险,输出包括危险原因、危险本身、潜在危害及其他特定字段的表格,完成后可能需进一步分析确保识别全面。
AI 风险评估
AI 风险缓解
系统级缓解:在组件外但与其交互的系统和功能中降低风险,可通过降低操作复杂性减少故障概率(如限制自动驾驶车辆运行环境),或降低 AI 责任减少故障严重程度(如分配低关键任务或缩小 AI 功能范围并依靠外部功能保障安全)。 组件级缓解:降低组件内风险,通过提升 AI 性能使其在多场景下满足任务要求减少故障概率,在安全关键决策点引入检查、冗余或故障安全机制降低故障严重程度,同时避免共模错误。 风险管理策略:采用纵深防御、安全架构和瑞士奶酪模型等,结合多种危险缓解方法,如实施实践(模型验证和可解释性)、监测功能(运行时保证等)、架构特征(多模型冗余等)和危险 / 安全方法(安全评估),确保系统安全。
AI 风险中的人为因素
人员角色:包括开发者、运营商、维护者、支持者、消费者和旁观者等,同一人员可能承担多种角色,各角色在 AI 系统生命周期中作用不同。 人机交互范围:自动化程度提高使交互模式从人控转向人机协作,不同角色与 AI 交互范围随自动化水平变化,如低自动化系统维护者依赖既定计划,高自动化系统则人机智能协作。 风险考量:包括设计(易引入人为错误)、态势感知(人机需相互了解状态等)、工作量(需保持适当)、信任水平(过高或过低都有问题)、可理解性(系统行为需对人可解释)、安全(系统可能被滥用)和伦理(不道德系统有风险)等方面,不同角色相关性不同,且风险在系统生命周期和不同个体间会变化。
研究展望
相关研究机构
本公号新创智能交通技术AI服务,可扫码进入体验(或在后台私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