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3期 (总第211期)
二十 中医“对药”、
“对药方”暨用药禁忌管窥
中医“对药”、“对药方”,
两者概念不一样;
“对药方”可单独用,
复方最简基本方。
方中双药常配伍,
七情配伍性效彰;
不可独用是区别,
名曰“对药”医当详。
中医《药对》有专著,
元代之后全佚亡;
“施氏药对”填空白,
今之《药对》实堪当。
雨后春笋新《药对》,
各有千秋展其长;
明于心并明于手,
遣方用药成内行。
“十八反”与“十九畏”,
妊娠禁忌”不能忘;
运用之妙存乎心,
配伍用药当思量。
四气五味明其性,
升降浮沉晓趋向;
有毒无毒审病机,
配伍至妙工为上。
中医所说的“对药”,就是用两种性质、作用相同或相对的药物,通过合理配对,改变或调整药物原有的功效主治,取得一种新的、更佳的治疗效果。故“对药”并不是随意将两味药凑合在一起,它的配伍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如《神农本草经·序录》所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此乃药物使用时之“七情”——七种不同的配伍形式,以及其产生的效果和宜忌。意思是药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单行(单独使用)、相须(功效类似的药物协同为用,可以互相促进加强效果。如知母配合黄柏,滋阴降火的作用更强,成方中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就是知母与黄柏配合使用的)、相使(以辅药来提高主药的功效,配合后能使直达病所,发挥更好的疗效。如附子以茯苓为使,成方中真武汤、附子汤均用茯苓为附子之使)、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因而减低或消除其烈性的。如半夏畏生姜,故炮制时即以生姜制半夏毒,中半夏毒者亦以生姜解救)、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性寒,能降低生姜的温性)、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毒,绿豆杀巴豆毒)、相反(合用后会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应禁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凡此七种关系类型,称为七情,在配伍药物时要考虑周全而加以取舍。应使用相须、相使的药物以增强疗效,避免使用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使用的药物有毒,应该配伍与其相畏、相杀的药物以制其毒性,不然就不要选用这种有毒的药物。
相反和相畏的药必须慎用,所以古人编有十八反歌和十九畏歌。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反藜芦。
歌中所谓十八种药,即说明相反比较显著。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与乌头相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相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包括赤芍和白芍)与藜芦相反。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为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爁炙煿莫相依。
歌中所谓十九种药,即说明相畏比较显著。如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水牛角代),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妊娠用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
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
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
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
地胆茅根都失中。
此“妊娠用药禁忌歌”总结的禁忌中药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 绝对禁用的剧毒药:地胆(别名:蚖青)斑蝥、天雄、乌头、附子、野葛、水银、巴豆、芫花、大戟、硇砂、红砒、白砒。
二是 禁用的有毒药:水蛭、虻虫、蜈蚣、雄黄、牵牛、干漆、蟹爪甲、麝香。
三是 慎用药:茅根、木通、瞿麦、通草、薏苡仁、代赭石、芒硝、牙硝、朴硝、桃仁、牡丹皮、三棱、牛膝、干姜、肉桂、生半夏、槐花、蝉蜕。
妊娠用药禁忌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流产,歌中之药外或有未尽者,可以类推。但亦不尽禁忌,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关中鸿儒武之望撰著的《济阴纲目》因其实用性是临床流行最广的妇科专书。其在安胎及治胎前诸疾中,都用了附子、肉桂、半夏、牛膝、丹皮、厚朴、茅根、通草、桃仁、芒硝等药。《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意思是说妊娠的妇女患病,应如何使用峻烈的药物呢!针对疾病而使用相应的药物,既不会损伤胎儿、也不会伤害母体。对凡是大积大聚的病证,为去除疾病可以使用峻烈的药物,但必须在病邪去除大半时停止用药。如果使用禁用药过量,就会致人死亡。正如西晋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脉经·序》所云:“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配伍用药,不亦然乎?难怪著名医学家秦伯未在《中医入门》中一再强调:“某些药物对妊娠禁忌的,还是应该谨慎,不能草率从事。”
李昭莹《中药概论》说:“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盖单味药的应用以《神农本草经》为最,复方药的使用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冠首。“药对”为中医学术之精华,中医治疗之秘诀。又为自拟方者之阶梯,古方增减之补遗,二药相合,有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之意义。故要阐其精义,循其规律,知其所然,巧妙搭配。在四气五味中寻求最佳疗效,在寒凉温热、升降浮沉中寻求最佳配伍,使中医方药之应用同臻极境。兹举“药对”、“药对方”90则,以备处方参考。
1
白矾配合硫黄,治白癜风。
2
血余炭配合百草霜,治妇女崩漏。
3
枸杞配合菊花,能明目。
4
生姜配合红枣,调和营卫(气血)。
5
橘皮配合竹茹,能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6
半夏配合黄连,能宽胸止吐,化痰浊湿热郁结。
7
柴胡配合黄芩,能清肝胆之热。
8
柴胡配合白芍,能疏肝和胆。
9
桑叶配合菊花,能清头目风热。
10
附子配合肉桂,能温下元。
11
桑白皮配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12
黄柏配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13
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14
鳖甲配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15
杏仁配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16
山药配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17
木香配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18
杜仲配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19
半夏配合陈皮,能化湿痰。
20
升麻配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21
常山配合草果,能治疟疾。
22
枳实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23
甘草配合绿豆,能解百毒。
24
葵子配合砂仁,治乳痈。
25
杏仁配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26
槟榔配合南瓜子,治绦虫。
27
生姜配合半夏,治呕吐不止。
28
生姜配合竹茹,治呃逆不止。
29
槐花配合黄芩,治妇人崩漏。
30
侧柏配合白芍,治妇人月经过多。
31
厚朴配合贝母,止咳嗽,开郁消食去胀。
32
干姜配合黄连,能除胸中寒热邪结。
33
厚朴配合黄芩,能化脾胃湿热。
34
桂枝配合白芍,能调和营卫。
35
桃仁配合红花,能行血通经。
36
神曲配合山楂,能消肉食积滞。
37
豆蔻配合砂仁,能健脾胃。
38
龙骨配合牡蛎,能涩精气。
39
天冬配合麦冬,能清养肺肾。
40
苍术配合厚朴,能逐湿浊。
41
荆三棱配合蓬莪术,能消坚化痞。
42
丹皮配合山栀,能清血热。
43
旋覆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气。
44
僵蚕配合蝉蜕,能祛风除疹止痒。
45
荆芥配合防风,祛风解表,治咽喉疼痛。
46
竹叶配合石膏,能清热泄火除烦。
47
大黄配合芒硝,能泻热通便,攻下破积。
48
大黄配合枳实,能泻热除积,利气消痞。
49
附子配合大黄,苦辛通降,共下寒实,能治寒实积滞之便秘腹痛。
50
人参配合丹参,能补气生血,养血和血。
51
吴茱萸配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52
肉桂配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53
蒲黄配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54
当归配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55
高良姜配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56
延胡索配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疏肝、行气、泄热,尤善止诸痛。
57
女贞于配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58
知母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59
半夏配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60
破故纸配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61
木香配合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62
枳实配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63
黄柏配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64
芡实配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能止遗精。
65
葱白配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66
人参配合天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67
茯神木配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68
黄芪配合当归,名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治各种贫血及产后无乳。
69
白芍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能缓急止痛,治脘腹诸痛,或四肢挛急。
70
白芷配合川芎,名都梁丸,能散风止痛,治寒瘀阻络之头痛。
71
益智仁配合石菖蒲,名宿泉饮,治肾虚小便失禁。
72
高良姜配合五灵脂,名立应散,主治急心痛。
袁按:立应散(《百一选方》卷八),高良姜一分,五灵脂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半,以醋一茶脚调匀,用百沸汤(久沸的水)投半盏,连滓急服。主治急心痛。盖寒凝胸中,气血瘀阻,则心中急痛。方中高良姜温经散寒,五灵脂行气活血,二药配伍,则寒散经通、心痛立止,故名“立效散”。
73
甘草配合桔梗,名桔梗汤,治咽喉肿痛,肺痈咳嗽,痰中有脓。
74
荆芥穗配合白矾,名古方三痫丸,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
袁按:古方三痫丸(《丹溪心法》卷四方)荆芥穗二两,白矾一两,半生半枯,分别为末,面糊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姜汤下二十丸。
75
荆芥配合槐花,名槐荆丸,治痔漏。
袁按:槐荆丸(《儒门事亲》卷十五方)荆芥、槐花等分为末,水煎一大碗,服丸亦可。
76
陈皮配合藿香,名回生散,治霍乱吐泻。
袁按:回生散(《摄生众妙方》卷之五方)陈皮(去白)藿香(去土)各等分,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77
蛤粉配合青黛,名黛蛤散,治嗽面肿不寐,并小儿百日咳。
袁按:黛蛤散为粉黛散之异名。粉黛散方出《医说》卷四引《类编》,名见《医略六书》卷二十二,黛蛤散名见《中药成方配本》。组成为青黛、蚌粉(亦称蛤粉),用新瓦将蚌粉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每服三钱,米饮下。
78
白矾配合黄蜡,名经验矾蜡丸,治痈疽恶疮。
袁按:经验矾蜡丸(《寿世保元》卷六方)论治瘿瘤、痈疽、便毒、恶疮、久漏不愈者。白矾生用,四两为末,黄蜡二两,熔化,众手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白汤下。
79
白矾配合皂角,名稀涎散,治痰涎壅盛,中风气闭。
袁按:稀涎散(《丹溪心法》卷一方),治中风忽然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涎潮搐搦。方用猪牙皂角四条去黑皮,白矾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字,温水灌下,但吐出涎便醒,虚人不可大吐。本方偏于化痰开窍,而涌吐之力较弱。方中皂角辛能开窍,咸能软坚,善能涤除浊腻之痰;白矾酸苦涌泄,能化顽痰,并有开闭催吐之功。二者相合,具有稀涎作用,能使冷涎微微从口中吐出。对于中风闭证,痰涎壅盛,阻塞气机,妨碍呼吸者,先以本方催吐,使其痰稀涎出,咽喉疏通便止,然后续进他药,随证调治。
80
皂角配合菖蒲,名皂角散,治鼻窒塞不得喘息。
袁按:皂角散,异名为塞鼻菖蒲散(《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七方)。治鼻塞不得喘息,宜用塞鼻菖蒲散方。菖蒲一分,皂荚一分炙研,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用半钱,以绵裹,夜临卧时,塞鼻中。皂荚(皂角),《本草纲目》云其通肺及大肠气,宣通鼻窍,且又善除痰气,止咳喘,故为治鼻塞、不得喘之要药。菖蒲则可开窍化痰,为治窍闭常用之品。故用二药等分为末塞鼻,可使痰祛窍开而鼻窒痊矣。
81
百合配合冬花,名百花膏,治咳嗽痰中带血。
袁按:款冬花、百合(蒸,焙)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主治七情内伤,酒色无节,虚火妄动,午后潮热,咳嗽喘急,痰中带血,津少声哑。《医方集解》说:“此手太阴药也。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合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由于宋代严用和之《济生方》方名“百花膏”与剂型不符,明代秦景明在其《症因脉治卷二· 内伤咳嗽》门中改为“煎膏蜜收”。窃以为丸膏均可,不可拘泥,急需时亦可煎汤使用。
82
川椒配合乌梅,名川椒乌梅汤《不知医必要》卷二方),成大权《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名为杀虫丸,治蛔虫、蛲虫。
袁按:清代梁子材《不知医必要》川椒乌梅汤,治脾胃虫痛。其痛有时者,是虫症。川椒去合口的,一钱五分 乌梅二只 加生姜三片煎。此方乃《伤寒论》治蛔厥之乌梅丸简化而来。方中川椒辛热,能温中止痛,燥湿杀虫;乌梅酸涩,能开胃涩肠,安蛔定痛。二药伍用,药简效捷,实治蛔虫腹痛之良方。
83
仙茅配合仙灵脾,名二仙汤(成大权《中医方剂临床手册》),能温肾壮阳。
袁按:《施今墨对药》说:“仙茅辛热,温肾壮阳,祛寒湿,壮筋骨;淫羊藿(仙灵脾)甘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降血压。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补肾壮阳、祛风除湿、降血压的力量增强。”夫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心主血的功能有赖肾之资助。而冠心病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因此,本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故可用治高血压病,证属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或冠心病心绞痛,证属肾虚所致者。
84
当归配合枣树皮,名刀伤散,功能止血。(成大权《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袁按:此方又见于周凤梧《实用方剂学》第二十章·痈疡剂·外用方·第四节散剂·二十二、刀伤散(经验方)。方用枣树皮90克(略炒),当归30克。共研细末,清洁伤面后,掺敷伤处,包扎。以结痂愈合为度,不必换药。有敛口止血之功效。可用于刀伤、创伤及跌打损伤的出血。遺憾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尚未收录。
85
丁香配合肉桂,名丁桂散,功能温散止痛。
袁按:丁桂散(清代医学家马倍之《外科传薪集》方,药用丁香三钱,肉桂一两。为末,治头痛,在伤膏内用之神效也。盖丁香、肉桂皆辛温之品,一温中焦,一温下元,温则寒湿散,痰饮消,俾使寒痰不犯清窍,自无头痛之患矣。
86
滑石配合生甘草,名六一散,功能清暑利湿。
袁按:滑石、甘草伍用,出自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为细末,每服10克,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砂淋,石淋,吐泻疟痢。其又名天水散(以“河图洛书”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言)、太白散。二药功专力宏,俾内蕴之暑湿从下而泄,热退湿除,正不受损。明代医学家王纶《明医杂著》有云:“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伤寒标本》以二药加辰砂(朱砂)称之为益元散,后人又称辰砂益元散、辰砂六一散,能清暑安神,治暑病而惊烦不安者。若此二药加薄荷,刘河间又称其为鸡苏散,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而不爽者;若加青黛,又名碧玉散,治暑热病兼目赤咽痛,或口舌生疮者(《伤寒直格》)。近代医家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常用六一散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均获良效。尤其对尿路结石治愈后,持久服用,有预防结石复发之功。余在临床上常用六一散与中药四金(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砂配入治疗肾结石、胆结石之对证方中,效果很好。其中金钱草往往用60克以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高学敏、白玉编写的《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2003年5月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说:“金钱草用量30~60克,鲜用150~500克”洵非虚语。况夫“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者乎!其实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纵贯古今中医名家“中药不传之秘”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每一项都像“扣衣服扣子”一样,只要扣错一个,后面就全错了。四个方面者,一曰药材加工(炮制);二曰用药比例;三曰引经报使;四曰中药配伍。明乎此,力行之,便将登堂入室矣。
87
赤小豆配合当归,名赤小豆当归散。治大便下血。
袁按:赤小豆、当归伍用,名曰赤小豆当归散,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主治先血后便之近血和狐惑病。程维华等著的《药对论》说:“赤小豆能清热解毒,散血排脓。当归可活血养血、祛腐生新。二药配伍合用,具有解毒、和血、排脓之功,常用于湿热蕴毒所致先血后便的“脏毒”、“肠风”等证。现主要用于肠痈、肺痈及痔疮出血等病的治疗。应用时将赤小豆先浸,令芽出,后曝干,再与当归等分,共研末为散,另以开水或再加醋适量调服,每服10克,日三服。方如《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血证论》云:“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金匮要略》“赤豆当归散”方,有“浆水服方寸匕”六个字。《金匮要略译释》说:“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之为酸浆,并引嘉谟云‘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此法现已少用。”清代医家程林《金匮要略直解》说:“当归主恶疮疡,赤小豆主排痈脓,浆水能调理脏腑,三味为治痈脓已成之剂,此方蚀于肛门,当用之,案后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亦用此汤,以大肠肛门本是一源,病虽不同其解脏毒则一也”。其实此方虽治数证,但仍以清热调血止血为主。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明确告诉我们:“我用这个方子治过痔疮出血,非常好使。这个你们可以实验,尤其内痔出血。药物能够在这个地方痈脓,旁处也能排痈脓啊,不要就限定在眼角,眼角的痈脓它能治,旁处的痈脓就不能治了?所以读书不要局限,这两药所起的作用,哪儿有痈脓都可以的。只是证侯得对头,不对头不行。”由此可知,读书临证贵在灵活,切勿刻舟求剑矣。
88
霜桑叶配合黑芝麻(胡麻仁),清·董西园《医级》名曰桑麻丸,滋肾定晕,养肝明目。主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须发早白。
袁按:《医方集解》谓之扶桑丸。认为能“除风湿,起羸尪,乌髭发,却病延年。”本方药物用量为嫩桑叶一斤,巨胜子(即黑脂麻)四两,白蜜一斤,将脂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一方桑叶为末,脂麻蒸捣,等分,蜜丸,早盐汤晚酒下。治肝肾不足,时发目疾、皮肤燥涩、大便秘结等症。清·张璐云:“桑叶同黑脂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施今墨经验以黑脂麻为君,佐以桑叶,治疗头发、胡须早白,脱发诸症,常收显效。并指出亦可与何首乌、生地黄伍用,其效更著。家父即是本方之践行者,年届九旬,心开目明。
89
白矾配合郁金,名白金丸(《医方考》卷五引《本事》),异名郁金丸(《普济方》)卷十八引(《海上方》)。二药伍用,共奏开郁、豁痰、通窍之功。主治痰浊郁闭,蒙蔽心窍之惊痫癫狂。方用蝉肚郁金真川者七两,明矾二两,上为末。薄荷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汤水任下。有患癫狂者,三服见效。数年者亦愈。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经忧痰络心窍所致也。
袁按:大抵癫癎之作,痰郁者最多。本方白矾能化顽痰,郁金善开郁结,二药各取所长,相辅相成,豁痰开郁,通窍醒神,实为治痰郁闭阻心窍所致惊狂之名方。国医大师余瀛鳌治痫的经验方:“加味白金丸(《名医方证真传》)黄郁金8克,白矾(先煎)5克,远志5克,僵蚕4克,生龙牡(先煎)各15克,菖蒲6克,钩藤(后下)6克,竹茹6克,生石决明(先煎)8克,甘草3克。水煎服(或制丸),有定痫开窍,豁痰平肝,熄风止痉之功。在白金丸的基础上有所变创,立法较为全面,经治多例,疗效颇著。方中白矾、郁金、菖蒲、竹茹豁痰开窍,凉血清心,生龙牡、生石决明、远志镇心平肝安神;钩藤、僵蚕熄风止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合而为癫痫效方。此外,余氏每于汤剂之外。另加琥珀末1~1.5克,取其镇静安神之功,其效颇佳。”余临床亦每每用之,诚不我欺。
90
赤石脂配合禹余粮,《伤寒论》名之赤石脂禹余粮汤。有固其下焦,涩肠固脱之功。主治伤寒,下利不止。
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推荐处方:
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
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近代著名的中医经方家、临床家、教育家胡希恕说:“伤寒误以汤药下之,因致胃虚邪陷,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者,当指服甘草泻心汤后,而上证即已也。而医又与他药下之,则遂下利不止。因以理中汤与之,则利反益甚。盖理中者,理中焦,此利由于一再误下,而使下焦虚衰,以致不能自禁制,宜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则愈。”
袁按:赤石脂、禹余粮均属收敛止血、止利药,故治大肠虚失收而下利不止者。仲景此条乃御变立法,因变出方。盖伤寒误下,致下利不止者甚多,有寒热交结,宜用泻心汤者;有脾胃虚寒,宜用理中汤者,又有下焦滑脱,宜用固涩者;更有泌别失职,宜用渗利者。辨证不同,施治各异。《医宗金鉴》用于治疗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柯琴曰:“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二石皆土中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第七卷·咳嗽门》以赤石脂、禹余粮各二两,捣碎,水煎服,治大肠发咳,咳而遗尿。《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说:“凡属久泻、久痢(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之证均宜使用。若参合破故纸、肉豆蔻,黑升麻、黑芥穗等,其效更佳。”
上述90则乃举例之大略,欲知其详,又当考《施今墨对药》《张仲景对药集》《中药药对大全》《药对论》《药对学》等以博其所学,观夫古今中医名家之方书参其所用焉。其庶几矣。
-END-
来源:耀州民协
院训:精诚、关爱、传承、创新
耀州区孙思邈中医院官方公众号
点击卡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