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访者小果陷入一种很奇怪的状态:
无端感觉很累,面对任何人都不想说话,莫名其妙讨厌朋友;
愤怒一触即发,感觉周围人说的每句话都是废话,很烦很吵;
很容易不耐烦,哪怕听到一些关心问候,也会懒得费力回应……
问一圈周围人,我发现:
无论外向开朗还是内向安静,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为什么我们会突然有段时间,对身边人很冷漠呢?
像这样间歇性无差别厌人时,我们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源:pexels
咨询中,小果探索发现:
她的间歇性冷漠,似乎都发生在情绪低谷时期。
最近一次,年前赶项目,小果的手机24小时不离身,情绪这根弦绷得很紧。
恰好,闺蜜和男友吵架了,哭着打电话给她:
“你一定要听我说!我这次一定要分手!”
一向很会共情的小果,这次表现得极其不耐烦:
“我很忙,回头讲。”
项目赶完了,小果想起这事,才发现闺蜜已经好多天没找她了。
一问才知,闺蜜找了其他人倾诉。面对她,有种小心翼翼的试探:
“那个……你现在不忙了?我没打扰到你吧?”
小果一时间有些坐立难安:她们可是“穿一条开裆裤长大”的感情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客气了?
想来想去,只能归咎于自己的“冷漠”伤害到了闺蜜。
图源:pexels
小果反思发现:
好几次生活节奏特别快、情绪在崩溃边缘徘徊时,她都有些“不近人情”。
不是别人找她聊天,她爱答不理、面无表情;
就是她找别人有事,却没耐心听别人说,自己说完就走。
小果问我:“这是病吗?”
确实,“冷漠”挺伤人,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社交态度;
可身心俱疲时,“冷漠”能帮我们节省力气,保存能量,以便专注应对当下难题。
出现得恰到好处的冷漠,可以是一种保存能量的心理机制。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向我反馈过同一种感受:
累的时候被谁当成“树洞”,会特别焦躁、不耐烦。
连续加班一周时、刚刚跟老公吵完一架时、为了照顾孩子熬了几个通宵时……
如果再强迫自己像往常一样真诚共情,本就快要抓狂的内心,就会有一种“撑不下去”的感觉。
图源:pexels
这时,直接关闭情感闸门,无论面对谁,脸上都写满“莫挨老子”。
关闭一段时间后,内心会舒服一些,抓狂感消失,压力感也没那么大了。
这样做并不是真的不在乎朋友,而是一种“情感失能”状态:
把情绪从身体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一切。
就像一种提醒:
“你现在没有力气照顾别人了。
即使你知道这一刻有人需要你,
也不管不顾别人,只关注自己,
唯有这样做,你才能最快恢复力气。”
如同心理学家Micheal Gervais说的:“每个人都要形成自己的个人哲学。”
允许冷漠,偶尔失能,就是我们保全自己的“人生哲学”。
图源:pexels
每个人能承受的负能量是有限的。
冷漠,就是一种“量力而行”。
可间歇性冷漠,有时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里陷入尴尬境地。
某次小果处在情绪低谷期,恰好老公放假带她去旅行。
难得来一趟外地,老公问她想不想吃外地菜?她说:“随便。”
老公看她兴致不高,特意订了比较贵的酒店,她说:“还行。”
晚上老公问她:要不要去商场逛逛,或者街头走走?她说:“无所谓”。
回程路上,老公怨气很大:
“我不知道你这两天怎么了,一直在扫我的兴,如果你对我有什么不满,可以直接说出来。”
图源:pexels
小果意识到自己的冷漠伤害了老公,自责和羞愧爬上心头:
“就算心情不好,我也不应该完全不顾别人啊…”
“我怎么能这么自私呢?他明明什么也没做错…”
“我情商真的太低了,这点负面情绪都调整不好…”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果都厌恶“冷漠”的自己。
冷和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交态度。
当一个人用冷漠保全自己,势必会让周围人体验到“扫兴”、“难相处”、“冷暴力”……
这让我们感到后悔、痛心、愧疚、自责……
可你知道吗?
这种自我厌恶,其实不是冷漠引发的,而是情绪能量过低引发的自信心不足。
图源:pexels
心理学教授David Hawkins提出“能量层级论”:
当我们内心有一些正能量时,就会产生勇气、满意感、主动性;
正能量比较充裕,会表现得宽容、理智、愿意给予爱;
内心有非常多的正能量,会表现得喜悦、平静、充满共情力与理解力。
反过来,当我们内心有一些负能量时,就会表现高冷、充满怒气;
负能量比较多,就会贪得无厌、焦虑不安、愁眉苦脸;
内心快要被负能量压垮了,会非常冷漠、内疚和羞愧。
我们可以从能量层级论中看到,冷漠和内疚是“孪生兄弟”。
负能量不但会滋生烦躁,损耗自信,掏空温暖,也会引发自我厌恶。
因此,当我们厌恶“冷漠”的自己,这份厌恶指向的是正面情绪的匮乏。
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匮乏的能量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因此,越是“冷漠”,越应该优先照顾好自己,尽快恢复力量。
图源:pexels
就像知名主持人杨澜的方式:
她经常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有时会疲于应对。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躲起来,不回复任何信件。
很多人觉得,她这样做过于冷漠,毕竟有些人很需要她的帮助。
但杨澜说:“乐于助人,不意味着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是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内心匮乏负面,再努力硬撑也怨气横生;
内在重新充盈,温暖的一面就会重新出现,冷掉的感情也会重新回暖。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一个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如何保持冷漠,它可以帮助你节约能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作为一个疲于应对各种生活难题的成年人,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保持冷漠;
还要接纳自己的冷漠,理解到冷漠是一种正确态度,不必因此自我厌恶。
图源:pexels
为此,我有三个建议:
首先,敢于按下“暂停”键,允许自己停下来。
比如,发一阵呆,撸一会猫,睡一个饱觉,做一些没营养但好玩的事……
累的时候,身体感知会无限接近于麻木;
当我们会停下来,身体感受会重新拥有重量。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两点之间的最近距离不一定是直线。
停一下,绕一绕弯路,充实内在力量,说不定才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如同咨询师博恩.崔西说的:“你的内部黄金时间,是你最清醒、最有生产力的时候。
而休息、放松,能促进创造性思考……让你的思维自由地游荡,可以激发白日梦和非线性思维。
这是另一种黄金时间。”
图源:pexels
然后,向周围人表达清楚自己的状态。
表达时,我们可以记住一个固定句式:
表达歉意/共情+解释状态+提出做法。
比如:“不好意思,我现在很累,没有办法接住你的情绪,等我休息好了,我会恢复成以前那个我的;”
“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我真的太累了,我想我需要先休息一下;”
“很抱歉我让你不好受,我的状态很不对,需要时间调整,希望你能理解。”
这些表达句式,能比较好地避免“冷漠”的副作用。
最后,把照顾自己放在第一位。
当冷漠发出“情绪过低”的信号,说明得不到滋养的能量正在走向枯竭。
一旦感受到内在能量的变化,就要多做一些减少消耗、滋养内在的事。
比如,生活中一些带来满足感的小事:
减少低质量社交;给自己买一束鲜花;吃一顿美味的大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跑步……
或者,一些专业的心理舒缓技巧:正念,冥想,呼吸放松法等等。
图源:pexels
写在最后
我们并不是在鼓吹冷漠,而是在诠释一种更好的自我成长态度:
由内而外充盈力量,发自肺腑温暖起来。
就像一个发光体,先给自己充电,再去点亮世界。
如此就能做到:既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照顾好别人。
愿大家都能平和、幸福地度过难熬的冬天。
图源:pexel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