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务   2025-01-13 17:00   江苏  

——2025年1月8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周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税收占比84.1%、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41%,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万亿之城再出发实现良好开局。


——新能源之都扬帆奋进,产业集群聚链成势。“发储送用网”生态全链条加速崛起,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理想汽车第1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十大新能源应用场景全面赋能生产生活,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创新主体拔节生长,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上市企业数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累计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家以上、总量超54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39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历史最佳。


——交通网络内畅外联,枢纽能级不断跃升。常泰长江大桥全线贯通,南接线工程完工,跨江融合加速实现。盐泰锡常宜铁路、丹金高速、德胜河、苏南运河等一批铁路、公路、航道工程启动,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地铁5号线全速推进、6号线全面开工,地铁单日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奔牛机场再添国际客运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450万人次。


——太湖治理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级支浜基本完成消劣,滆湖、长荡湖水质持续改善,太湖水质首次达Ⅲ类,长江常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生态岸线占比保持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三年改善,PM_2.5浓度绝对值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顺利通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入选正面典型案例。成为首个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的地级市。


——文旅融合引领潮流,城市活力全面焕发。“青春乐都”精彩出圈,全年举办各类大型演出活动23场,吸引乐迷超7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40亿元,蝉联全国音乐节票房冠军,全国青年乐迷“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文艺精品再创佳绩,广播剧《彩虹路上》获“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累计达15件、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扩需求稳增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多措并举保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重大政策落地见效,“两重”政策争取资金、消费品以旧换新使用资金规模均居全省第一方阵,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全省第一。精准施策支持企业发展,落实阶段性税费优惠12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20万户次。强化项目支撑带动,省、市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增入库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6个,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赛乐米塔尔新能源软磁项目成功签约。推进外资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15.5亿美元,其中利润再投资占比提升8.7个百分点,制造业使用外资占比提升7.2个百分点。常州瑞士中心投入运行,新增QFLP基金12支。推动外贸回升向好,进出口总额达3250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跨境电商增长60%,信保服务支持企业出口渗透率保持全省首位,建成市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和全省唯一动力及储能电池类公平贸易站,创成省级新能源汽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入选全国首批动力电池碳足迹认证试点。促进消费扩容升级,舜山小镇开园运营,万象城人气火热,重点景区接待游客、营收分别增长16%和11.5%。开展文旅和产业品牌联合营销,“常享游”入选国家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3个辖市(区)入选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领跑县。出台房地产12条新政和高品质住宅规划管理实施意见,优化人才购房、住房公积金、房票等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回稳。


二是强链条育集群,产业优势持续巩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完善“1028”产业体系。逐条逐项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领跑赛道。成功举办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投资常州大会,推动出台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在全省率先发布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指南,率先开展近零碳园区和工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工作,建成投运全省首个市级虚拟电厂监测管理平台。构建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新增新能源汽车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80个,累计发放充电补贴4000万元,平均充电单价全省最低。启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新能源船舶创新发展基地,溧阳市、武进区入选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制定完善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方案,合成生物“一城三园”格局加速形成,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揭牌成立,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白鲸航线首架机总装下线,完成5G低空专网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实现低空区域网络商用落地城市。动力电池、轨道交通产业链入选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参与共建的大飞机、光伏、特钢材料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金坛区能源电子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强化数实融合,出台算力建设及应用发展规划,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网联”免费诊断全覆盖,新增国家级5G工厂7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7家。


三是抓改革谋创新,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充分涌流。打造“常享办”营商环境品牌,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政策“直达快享”惠及企业超8万家次,“政企通”入选全国数字政务优秀案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龙城金谷2.0版政策,组建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等3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新增“AAA”评级国企5家。升级扩容创新平台载体矩阵,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深化,先进动力与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升格为省级。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能源电池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获批建设,省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车光储充标委会落地常州,龙城科创学院、广以理工常州创新研究院启动运营。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蝉联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榜第一、第三位,中欧绿色创新园获评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建成青年驿站102家,引进人才超1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1年全省第一。


四是提品质优环境,城乡面貌持续焕新。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扎实推进“两湖”创新区和高铁新城建设,腾龙大道一期通车,中吴大道西延首期开工,蓝湾国际人才公寓、氢湾国际创新社区一期等项目建成,苏澳大厦、南医大常州校区、华罗庚科学城等重要载体加速推进;高铁新城初具格局,星耀城、创智大厦主体完工,第二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大庙弄、季子文化中心、亚细亚现代影视城等老城厢复兴发展项目完工,大观楼止园复建、约园修缮、航仪厂更新改造等项目全面开工。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个、城中村改造超1.7万户、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6部,维修改造老旧电梯425部。编制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11个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加速推进。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1万户,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3家,建设高标准农田8.38万亩,粮食面积、总产连续四年“双增”。溧阳“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有效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新改扩建公园绿地72.9公顷,建成口袋公园35个,环境绿化满意度蝉联全省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增幅全省第一,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无废城市”国家试点评估均居全省前列。交通健康指数连续六年保持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方阵。


五是解民忧办实事,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完成十大类民生实事,不断擦亮“六个常有”民生名片。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绘制全省首张城市“人力资源地图”,试点打造“全量”零工市场,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扶持创业1万人。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居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40元,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大市统一标准,低收入人口医保目录内自付费用实现“非申即享、兜底救助”。建设700个爱心驿站,及时救助帮扶困难人员,市慈善总会募捐量全省第一,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悉心呵护“一老一幼”,完成1.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省率先实现老年人助餐补贴同城共享、率先开展婴幼儿照护入户指导,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试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创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3个,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全省唯一;新增省级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学校10所,普高招生计划持续扩面。全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市一院高新院区开工建设,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竣工投用,市二院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省首推“一次挂号管三天”和“云胶片”服务,与国家和省医保局合作共建影像大数据赋能医保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让群众健康更有保障。持续扩大高品质文体服务供给,常州博物馆、常州图书馆等重点场馆延时开放,智慧方志馆上线运行,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第二届女子曲棍球国际邀请赛等赛事。扎实做好拥军优抚等服务保障,军政军民团结局面更加巩固。


六是防风险保安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举一反三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扎实开展粉尘涉爆专项整治和“厂中厂”综合治理,推进电动自行车、城镇燃气、租赁住房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实施畅通消防“生命通道”专项行动,一批安全隐患得到整改、一批突出问题得到化解、一批企业现场管理得到规范。防汛防台形成“五停、五断”工作机制,成功经受有气象记录以来影响我市最强台风“贝碧嘉”考验。入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大力推广“儒林实践”经验做法,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镇(街道)基层安全监管执法队伍配备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持续激活70个治理应用场景。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体系,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站提档升级,发布全国首个“人人社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实战运行。推动各类风险有效化解,扎实开展信访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全市社会治安持续平稳向好,群众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一年来,我们全面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为民造福的实际成效。扎实推进基层减负,严格执行精文减会、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改进调查研究等各项规定要求,着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营造务实高效工作氛围。全力打造法治政府,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件,制定、废止政府规章4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34件、政协委员提案346件,满意率100%。有效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能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全市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实现新发展,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党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迈出新步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我们深切感到,常州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龙城大地发生的每一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广大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及部省驻常单位,向关心支持常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挑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结合还不够紧密,新型生产要素的利用还不够充分;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仍需久久为功;政府作风仍需进一步优化改善。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5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攻坚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是省委“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重要节点,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当前,虽然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对常州来说,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通过淬炼更加彰显,最好的“时与势”就在当下。我们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善于把握主动,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一以贯之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把“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干成发展地位。我们要落实好五个“必须统筹”的重大要求,聚焦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部署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以绣花功夫一件一件抓推进,奋力推动常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我们将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向好势头

释放消费潜能。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创新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序发放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支持线上线下商家开展促销活动,全面调动消费者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积极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拓展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模式。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培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个,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商圈4个。

狠抓项目投资。积极开展链式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展会招商,全年新增总投资超亿元项目500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60个、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完善“招推服”一体化工作机制,上线运行亿元项目管理库系统,加强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项目,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支持。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五基”领域能力建设投入,组织实施高端化、智能化技改项目800个以上。

稳定外资外贸。力促外资稳中提质,支持外资企业在常布局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机构,通过增资扩产、利润再投等方式加大投资。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助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培育中间品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动能,实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三年行动,争创国家级新能源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跨境电商出口品牌12个、公共海外仓10个,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提升至55%。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工作,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形成3个内外贸一体化产业集群。


(二)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推动“产业基地化”向“集群规模化”升级,加快理想、比亚迪等接续项目建设,围绕电机电控、车用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生态,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崭新目标。推动“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演进,依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加快构建“车能路云”“车船云”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布局智能出行光储充换系统和智能出行一体化云端系统,争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基地、国家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推动“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创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等新型补能场站,新增近零碳园区5家以上、近零碳工厂10家、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10个以上。

促进产业集群提质扩容。持续完善“1028”产业体系,深化落实“一链一策一行动”,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进合成生物“一城三园”建设,转化落地更多科技成果和人才项目。大力推动低空经济“三园五中心一平台”建设,争创环太湖区域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区。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出台工业大企业(集团)培育专项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培育壮大一批生态主导型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升级为规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超700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研发若干个行业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做优数字经济产业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培育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智能算力建设应用,加快优化布局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


(三)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

提升平台载体源动力。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建设,推动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江苏先行试验区,龙城实验室纳入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体系、争创省实验室,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加快建设智能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新型储能、合成生物、先进材料等领域争创省未来产业研究院。争取省数控机床标委会、省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升格和全域高新区创建。

激活企业主体创造力。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1600家,独角兽(潜在)企业累计超85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45%左右。

增强创新生态竞争力。升级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等政策,加强人才公寓运营管理,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建立“1028”产业体系核心人才库,聚焦重点产业需求,遴选高层次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开展兼职互聘。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打通知识产权转化链条,组建技术产权交易与运营中心,建设3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建成投用龙城金谷七大会客厅,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迭代实施营商环境年度重点任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做优“畅通办”总门户,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增效、企业数字档案袋扩容提档,常态化提供“直通车”服务,升级中介超市平台功能。实施涉企信用服务提升行动,拓展信用便企应用场景,发布信用合规联合清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行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提升涉企法律服务质效,丰富“产业链+法律服务”资源供给。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市场化经营效益。全面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工作,探索盘活闲置资产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争取公募REITs项目落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鼓励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加大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实施公共数据资源管理运营机制改革,用好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平台,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加强对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50个。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新型地下空间(盐穴)利用省级试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技能形成体系,不断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扩大开放合作成效。打造链接全球的开放平台,高质量办好世界新能源博览会、“对话全球CEO”等重大活动,服务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项目落地,建设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集聚德语区企业超85家。支持企业优化全球布局,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本土跨国投资重点企业超200家。积极拓展延伸开放通道,挖掘中欧、中亚班列潜力,开通“常州—香港”直飞航线,推动常州东港设立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一箱制”服务功能向内河码头延伸。高质量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更大力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南北结对帮扶工作。


(五)着力拓展空间格局,提升城市风貌品质

构建高能级交通枢纽。加速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推进淮泰常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全力打通跨江通道,常泰长江大桥及南接线建成通车。不断畅通“高速中环”,开工宁常高速金坛至武进段,加快建设沪武高速扩建、锡宜高速扩建、丹金高速项目。织密快速路网和地铁组网,腾龙大道全线贯通,开工机场路快速化改造二期,加快建设中吴大道西延,龙江路高架北延,312国道快速化,地铁5号线、6号线等工程,加快推进常州东部地区城市快速路。打造更高质量“水运常州”,构建港产城协调融合的“1+5”港口枢纽体系,加快德胜河航道整治,完成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开工建设常州多式联运基地铁路专用线工程,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有效拓展航空货运通道,培育低空交通应用场景,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着力提升“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功能,加速推进苏澳大厦、江南银行总部大楼、常州南站等重要功能项目和中央公园、文艺中心、会展中心等品质配套项目,南医大常州校区一期、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二期、华师大附属西太湖学校建成投用。有序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加速实施第二工人文化宫、市一院高新院区等项目。精心抓好老城厢复兴发展,围绕“一巷一河多片区”,推进盛宣怀故居周边织补、青果巷三期、约园修缮、人民公园提升等重点项目,完成大观楼、止园主体建设,焕新青果巷、老西门、文化宫、南港等重点片区,推动环城河沿线空间提升。纵深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老旧电梯更新等工作。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群众改造意愿迫切的城中村自主更新项目,加强高品质住宅规划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实施高效能精细管理。持续推进蓝绿空间提质,构建由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组成的全域绿地体系,实现建成区“幸福河湖”建设全覆盖,推进大运河国家步道体系建设,让更多市民出门见景、开窗见绿。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构建完备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不断提升市域交通畅通度,深入推动“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实施地铁公交换乘优惠等新举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5条以上,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交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加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免费开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实现停车“无感支付”全覆盖。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推动“小田变大田”,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44.5万亩以上。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强化重大品种协作攻关,力争在食味水稻、优质茶叶等品种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提高稻麦、畜禽、主要水产养殖品等良种覆盖率。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建设现代化无人农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3个,打造市级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1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0个以上,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万户。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完成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庄1000个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持续推动行政村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全覆盖,推进屋顶光伏、农(渔)光互补、供销新能源驿站等建设。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常字号”品牌,争取每个涉农区形成1—2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乡产、乡游、乡食、乡宿等综合体验项目,实现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60亿元。深入实施“龙城英才乡土人才”、万名新农人培育等行动计划,鼓励新农人注册自有品牌,协助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发展直供直销、冷链配送等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探索出台村集体经济激励政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村全面清零。


(七)着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深化太湖综合治理。坚决扛起上游担当,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全面完成“1+8”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加快实施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二级支浜全面消劣,所有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实施年度重点项目180个以上,污水排放控制区整治率达7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完成竺山湖500万方、滆湖1500万方生态清淤和滆湖20平方公里退圩还湖任务,全面提升河湖水质、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岸生态环境,消除问题水体。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不折不扣抓整改销号。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重点领域,强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污染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实施非汛期畅流活水常态化调度,全面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任务,实施“一地一策”提升方案,确保长江流域水生态稳步提升。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新增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27.3万吨/年,打造“无废城市”常州示范。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两山”理念转换三条通道,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高风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点状出清,加快建设表面处理、印染等绿色集聚区项目,实施片区治理项目43个,腾退、盘活存量土地2万亩,推动低质低效园区向高端工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片区多元转型。深化碳排放预算管理试点,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八)着力聚焦文化铸魂,涵养城市人文底蕴

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加快建设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和常州名人馆、非遗体验中心,完成市文化馆、刘海粟美术馆升级改造工程。推进焦溪古镇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精心做好赵元任、瞿秋白、刘国钧、恽鸿仪等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有机融合藤花旧馆、东坡书院等历史空间,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商旅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快打造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恐龙星球等项目,扎实推进江南岸—孟河文旅融合展示带、“春江八景”、“舜山舜水”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东方侏罗纪城堡酒店建成开业。提升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街区文旅功能,推动老城厢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办好太湖湾音乐节、常州文化旅游节和东坡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切实将文旅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博图美、纪念馆等重点场馆延时开放服务,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一批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高质量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推广多语种标识、境外卡支付等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打造“常州礼遇”服务品牌。优化全民健身公共资源配置,建设嵌入式全民健身场地,推动水上运动加快发展,精心筹备羽毛球、网球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创办“全民健身、共度佳节”群众体育系列活动品牌,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健全“家门口”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健全完善线上线下零工市场,开发更多技术型、成长型、综合型见习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稳步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保障标准,创新救助方式、丰富救助内容、拓展救助范围,更好满足困难群众救助需求。

优化“一老一幼”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常态化为高龄和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家庭医生上门指导等服务。积极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引导物业、家政等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推进老年大学“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完善覆盖全市、贯穿到村(社区)的老年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儿童专属文化类场馆布局和适儿化改造。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促进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完善适应人口变化的学位资源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合理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争创全域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深化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加快职普融通、职技贯通和产教融合,支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本,出台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市二院延陵院区综合楼新建项目、市妇幼保健院公卫大楼竣工投用,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城市医联体改革,上线双向转诊平台,畅通分级诊疗通道,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系统连续的医疗服务。推进全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取国家级重点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零的突破。拓展智慧急救平台功能,提升危急重症抢救效率和成功率。实施孟河医派传承创新工程。

各位代表,我们着眼市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遴选了12类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人代会票决。我们将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着力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筑牢公共安全屏障。久久为功推进“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快租赁厂房安全管理规定地方立法,持续开展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和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确保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大型企业债务、非法集资等领域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及地上配套市政设施建设改造,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100公里,非居民用气场所瓶改管、气改电实现应改尽改。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持续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交通事故多发路段、行道树问题突出路段保持动态清零,有效增强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儒林实践”,加强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推动信访矛盾在一线化解、从源头预防。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完善“三级联动、五级响应”城市运行指挥体系,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优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全科社工服务窗口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各位代表!2025年,我们将聚焦发展新趋势新要求,深入开展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发展战略研究,汇聚各方面智慧力量,高质量编制好“十五五”规划。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当好“施工队长”,保证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在政府系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坚持把为民情怀落在实处,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从群众视角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情牵万家灯火、心系柴米油盐,更好把民生愿景干成幸福实景,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坚持把依法行政推向纵深,彰显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增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质效,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着力强化审计、统计和会计监督。坚持把真抓实干融入日常,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在直面挑战、化解难题中开创工作新局面。坚持把清风正气贯穿始终,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效,重点加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监管,让廉洁自律、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实干永不褪色,拼搏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向同德、一鼓作气、奋勇争先,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常州人大
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