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弦外之音》主创:乐歌作传,静听历史深处的弦响

文摘   2024-09-07 10:02   北京  

每逢过年,我国南部地区,尤其粤语地区的大街小巷总会响起一阵喜庆欢快的旋律,人们在《步步高》跳跃的音符中互诉“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泛舟西湖,皎洁的秋月当空,曲调婉转多变的《平湖秋月》描绘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幽美意境,引发古今文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两首曲风截然不同的高胡名曲都出自于我国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吕文成先生之手。

吕文成是谁?他何以能够谱写出如此脍炙人口、风格多样的动人乐曲?他为广东音乐乃至中国音乐的发展、传播与革新做出怎样的贡献?由中山广播电视台、广东声屏传媒纪录片中心摄制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下称《弦外之音》)将于今日晚20:00在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这些问题也将在影片中得到一一解答。




影片真实讲述吕文成先生与广东音乐发展、

国家历史变迁脉动相连的一生


本期,主创团队向我们分享了纪录片《弦外之音》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脚本创作、场景设计、幕后剪辑、音效配乐等多个环节,讲述在人物传记类纪录片中,如何得以实现严谨史实与生动叙事之间的平衡?


主创简介

刘薇 导演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从事纪录片创作多年。主要作品有《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制造时代》《医院里的故事》《味道中山》(第一、二季)等。


李柯锋 导演

参与创作多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并屡获殊荣,主要作品有《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穿越时空的信仰》《深中通道》《传世匠造》等。


韩玮 摄影指导

从事影视创作30年,参与创作近百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并担任摄影指导。主要作品有《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唐人街》《凤凰大视野》《圆桌派》《锵锵行天下》等。


卢家强 剪辑指导

主攻影视剪辑、特效及视觉设计等,创作风格极富个人色彩,视觉冲击力强。多部作品热播并多次获奖,主要作品有《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深中通道》《四海同心》《“候鸟”汽车工程师》等。



吕文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不仅创制了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高胡,更创作了近三百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乐曲,包括世人所熟知的《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等作品。他被誉为广东音乐的“一代宗师”,对粤乐、粤剧乃至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深远影响。

面对繁复的人物背景,如何从中梳理出一条明确的线索,将人物生平与音乐题材巧妙结合,成为主创团队创作过程中最为棘手的一大难题。主创团队坦言:“一开始,我们手中的资料只有一本名为《粤乐宗师吕文成》的书”,资料的收集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步。

于是,主创团队以《粤乐宗师吕文成》为蓝本,开始了“解谜式”的调研工作。为了深入了解吕文成先生的生平和成就,团队制定了详尽的调研计划——根据吕文成走过的足迹,先后前往上海、北京、香港、广州等多地进行120天的密集调研,期间接触了近百位音乐界专家学者,每位受访者都至少接受了两次以上的深入访谈,以此获取大量一手资料。

采访高胡演奏家李肇芳先生


刘薇导演提到,这些受访者和嘉宾的倾囊相助给予团队莫大的支持。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郑伟滔先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郑老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资料,这是他毕生所藏,其中不乏同时期吕文成先生发行的各种唱片。这些珍贵的收藏让团队对人物有了直观的历史感受,也让团队更有信心完成对这段历史的讲述。

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整塑造音乐大师吕文成的人物形象,团队决定“文本先行”,在正式开拍之前细化场景,并对嘉宾的采访方向以及他们在片中的具体作用作出清晰规划,确保每一次拍摄都能有的放矢。

结合前期文本,团队在后期编排中选择立足“小人物,大背景”,通过吕文成的个人故事反映更广阔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的曲折发展,“如何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间找到平衡”,也成为团队厘清叙事脉络的关键难题。例如,在梳理抗日战争这段音乐历史时,他们精心挑选了吕文成先生在此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意欲通过音乐的语言传递吕文成的心声和思想,展现他在时代巨变中的艺术表达;在探索《步步高》等广东音乐当时为何会如此风靡的问题时,团队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出发,解析时代审美对流行文化的塑造。



“我们不仅要讲述一个宗师的故事,更要展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有着喜怒哀乐、人生起伏的真实人物”,这是主创团队在创作之初便立下的目标。然而,仅依靠现有的资料碎片,并不足以将人物塑造得精彩动人。于是,团队抛弃解说词,借用“搬演”,力求在视觉呈现上为观众制造惊喜。而面对“如何实现纪实与虚拟的平衡”这一历史题材类纪录片的难题,主创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但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尺度。”

在搬演的场景选择上,团队基于史实展开合理想象。他们尽量选择与历史背景相似的场景进行还原,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可信。通过精心设计,主创团队在“搬演”的过程中将资料里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转化为生动的视觉故事,通过实景带领观众回溯历史。

搬演司徒梦岩教吕文成拉小提琴的场景


在演员选择上,团队尤其注重专业性。除了扮演三岁吕文成的小演员外,其他所有演员都具有专业的音乐演奏背景。例如,在影片中扮演司徒梦岩的演员是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手翁顺砚先生,扮演吕文成的演员是目前中国高胡界最著名的青年高胡演奏家之一余乐夫先生,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搬演场景的艺术水准,确保了表演的准确性。


此外,影片多次使用参与式镜头,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一开篇,观众便跟随着第一视角踏上了寻找吕文成先生的旅程,后期前往香港时,“探访吕文成先生墓地”这一段落也全程以主观视角呈现,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与摄制组一起经历寻找、发现和最终的“见面”。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叙事模式,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直接地体验到团队寻找吕文成先生的过程,从而在情感上与影片产生共鸣。


以第一视角探访吕文成先生墓地



《弦外之音》作为讲述吕文成人生故事的传记片,音乐成为了叙述故事、传达情感的核心。主创团队在音乐的选择与编排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多风格的音乐展现吕文成作为粤乐宗师的风采。

搬演吕文成创作《平湖秋月》


影片精心挑选了吕文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展现他在音乐上的多样性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尽管影片并非专门讲述广东音乐的专业类影片,但团队仍然在影片中展现了吕文成在广东音乐界和粤剧界的独树一帜的地位。《步步高》和《平湖秋月》等经典佳作,不仅是吕文成先生个人音乐素养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

同时,影片意欲通过音乐,生动呈现吕文成本人的音乐演奏和创作状态;以后人对吕文成音乐的演绎,传递出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延续与传承;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音乐元素,营造氛围,进一步渲染影片传达的情感。这种多层次的音乐运用,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立体,更扣人心弦。


拍摄民族乐器高胡


主创们相信,不用刻意强调音乐的制作技巧或历史背景,而是让音乐自然地融入影片,帮助叙述故事、营造氛围,观众就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理解乐曲在当时的创新性和艺术价值。

此外,《弦外之音》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不仅是对吕文成先生音乐生涯的一种呈现,更是借助音乐之旅对团队合作精神的一次完美诠释。从调研、拍摄到最终成片,每位主创都是多面手。其中,剪辑指导卢家强除了本职工作,还兼任道具、美术、演员等多重角色。正是不同工种的全面参与和专业投入,让整个团队有信心共同应对挑战,在创作中相互启发,也让影片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需要每一位创作者付出真心,在《弦外之音》的创作中,主创团队的始终如一:向世人展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吕文成。我们由此看到,一位在百年前以其音乐才华照亮中国音乐史的天才,如今依然闪耀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其中承载着的,不仅是对吕文成先生的音乐致敬,更是对所有致力于音乐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音乐人的致敬。以乐作传,吕文成先生的音乐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行。


《弦外之音》摄制花絮







监制:何苏六

责编:王悦阳 宁皓阳

编辑:邹沁伶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结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六大品牌——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评估体系、CDRC前沿发布、CDRC出品及中国纪录片论坛等活动,定期发布最新纪录片行业动态、学术影评、影片推介、节展征片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