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长江》:在纪录片的参与式表达中,体味情感的跨文化传播

文摘   2024-07-01 21:34   北京  

十年光阴,足以改变一个生命的成长轨迹,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能擘画发展的伟大蓝图。2011年,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同演员阿部力一道,随着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下,记录了下长江沿岸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故事,制作出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十年后,为了再次追寻长江源的“第一滴水”,竹内亮重新踏上了6300公里的路程,透过长江看中国十年间的变化,在《再会长江》中探访当年的老友。


《长江天地大纪行》海报


作为一部相隔十年的纪录片作品,《再会长江》以独树一帜的参与式姿态,在再度探寻长江的过程中,展现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中国发展史诗。在这十年间,长江本身有了什么变化?十年前片中的人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受到长江影响的导演本人有了什么新的感悟?答案在影片中被一一呈现。


《再会长江》海报


影片于2024年4月12日在日本公映,并在民众中也获得了热烈反响,为中日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中架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成功实现了“文化出海”,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表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篇推送讲循着导演竹内亮的足迹,共同踏上这趟回溯之旅,见证影像跨越时空的情感念力。


《再会长江》预告片


N

S

一、跨越时空的长江史诗


2006年三峡大坝竣工,2008年夏奥会成功举办,2011年的中国GDP已反超日本,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此之下,《长江天地大纪行》实为一场“探索之旅”,来自日本的制作人们以长江为线索,用粗粝的画面和自然日常的交流去窥探中国的真实样貌。影片以“天”“地”为不同切入点,“天之旅”以滑翔伞的方式呈现沿岸的自然风光,尽显长江之美;“地之旅”则跟随着混血演员阿部力的脚步,以“旅行者”的身份重回故地,去探寻依靠长江水生活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影像。


用滑翔伞进行拍摄“天之旅”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差异,6300公里的长江东西两端好似两个世界,拥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民世代居住在长江沿岸。抱着小羊与游客合照的茨姆从未离开家乡,但又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相互陪伴的婚姻的拉错离开家乡;距离土地丰饶的元谋只有4个小时,但极为贫瘠的村庄中梦想成为女兵的杨芹会,因为家庭原因选择隐藏自己的梦想;新修建的港口和码头为重庆带来了巨大商机;常年不着家的船员,因为一天的带薪休假争执不休;冲击岛上的钉子户不顾阻拦,在家门前养鸡种地;拥有鳞次栉比高楼的繁荣上海……长江仿佛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顺流而下便是一部中国发展史,反映着当时社会的进步与缺憾。

 

《长江天地大纪行》剧照


十年后,长江的风貌随着时代的变迁悄然改变。定居南京8年的导演竹内亮带着仅四个人的团队踏上了一场“溯源之旅”,他本人也已然从“旅行者”的身份转变为了“片中人”,作为访谈者和记录者出现在观众视野当中。


《再回长江》剧照


《再会长江》依旧从长江源头开始不断向下游回溯,寻找当年片中出现的人们,同时也记录下新的人物与故事,十年前的画面与当下画面不断交叠,从个体变化的真实缩影中窥见国家发展的变化。当年抱着小羊的茨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民宿老板;如今的父母一辈也转变观念,儿女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拥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十年前在上小学的寸耀辉已经成长为青年,在丽江谋生;江边的贫穷村庄在水电搬迁政策的扶持下,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十年前喂养江豚的科研人员十年之后依旧在重复自己的工作,为长江的生态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害怕被时代淘汰的重庆“棒棒”军在生存的压力中挣扎……


《再会长江》剧照


在跨越时空的对比中,时间让两个世界的差距逐渐变小,但一切微观的个体命运都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不仅是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人与江、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结在时空变迁中都显得尤为动人。

 

N

S

二、“参与感”:第一人称的情感共鸣


从“旁观者”到“共创者”,参与式纪录片借鉴了真实电影的拍摄理念,强调创作者在影片中的对于拍摄的组织、与被摄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创作者不再隐藏于镜头之后,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情绪,记录拍摄当下的真实想法和观点。


拍摄《再会长江》后,导演竹内亮在采访中表示,十年前以翻译的方式进行采访,因此无法与被摄者进行深入地沟通;十年后,他用较为流利的中文与人们交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更能够贴近对方,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中。


《再会长江》片段


影片中处处都体现着拍摄团队在摄制中的真实处境:他们与青藏高速司机在车上一同做饭,在国道边架起简易餐桌吃着米饭;在距离“第一滴水”仅600米的高原上,竹内亮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身体的不适呈现在镜头面前,为了健康不得不放弃行进最后的600米,交由年轻的编导完成对长江“第一滴水”的拍摄;再次见到茨姆一家时,茨姆的母亲激动落泪,表示自己最难忘的时光就是十年前一家人去到上海游玩的时候,当镜头转向竹内亮时,他的眼眶也逐渐湿润;与年长的“棒棒”师傅蒋培清一起工作,体验他的日常工作,身抱两袋卷纸略显狼狈地蹲在楼梯上休息。


《再会长江》片段


这些真实鲜活的场景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不断跟随竹内凉的视角,去感受他的经历,获得更加真切的思考。除此之外,竹内亮在影片中不断回顾自己十年前的拍摄经历和场景,展现中国十年来的巨大变革,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能够被代入其中,感受片中人物变化地同时,也回忆着自己十年来生活和观念的巨大改变,将自己的经历与国家发展相融合,从中获得更深的情感共鸣;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对比式的场景呈现和参与式的观察,能够让他们了解和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感受到中国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与巨大成就。

 

N

S

三、“真实性”:无脚本的价值传递


“我想把真实的中国传达给大家”,竹内亮如是说。而他在《再会长江》中也坚持了自己一贯的“无脚本”拍摄习惯,与创作团队采用边拍边制定拍摄计划的方式进行着跨越6300公里的旅程。在这样的拍摄过程中,团队无意间参与到了影片当中,他们决定的方向,寻找的过程都成为影片最终呈现的一部分。


《再会长江》剧照


在重访杨芹会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并没有提前进行踩点,因此也并未知道十年前那个长江边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村落,在修建水坝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整体搬迁,曾经桑田已成如今沧海。因此能否成功找到杨芹会,成为了故事的线索和悬念所在。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摄制团队根据后续的搬迁信息,最终成功找到了杨芹会的母亲,并从中了解到杨芹会本人外出谋生的经历。这样的拍摄过程使得纪录片更加真实,在保持记录客观中立的同时,也加深了“十年”这一时间跨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深化时间在两部影片中的关联。


在片中竹内亮也出现过放弃的念头,“我已经不想找了”、“那就回去吧”这样的语句也被完整保留到影片当中,这也让观众对于拍摄过程和期间的挣扎和困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记录不仅仅是停留在观看的层面,而是从台前延展到了幕后,将创作者拍摄时的真实想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


《再会长江》片段


与此同时,在面对国家发展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民众的想法也是复杂矛盾的,竹内亮和团队依然十分尊重地将这些想法保留下来。在寻找杨芹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水上餐厅老板表示,国家对于每个村民的补贴是落到实处的,大家都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拆掉生养自己的土地时,内心还是不忍,中华民族千年来安土重迁的理念得以体现;团队找到搬迁后以进嘎村的妇女们,询问她们对于现在生活的看法,她们纷纷表示国家安排就业岗位让她们的生活更富裕了,但是同时也怀念以前在江边的自由生活。


《再会长江》片段


记录民众的真正想法,进一步保证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命运足够真实,无形中增加了影片在跨传播过程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N

S

四、“互动性”:平等交流中的相互认同


作为一部十年后再创作的纪录片作品,《再会长江》的创作手法和思路都发生了极大转变,更加契合新媒体时代中互动性的特点,参与式的拍摄赋予了被拍摄者和观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话语权。


创作者与被摄者的关系和不干预原则在纪录片领域内不断被讨论,但参与式纪录片直面了这个问题,竹内亮在采访中表示:“我出现在镜头前是为了让主人公放松”。《再会长江》中不断出现竹内亮与被摄者面对面交流的画面,贴近生活的询问和亲切热情的态度呈现出的是创作者与被摄者的平等姿态,被摄者得以在平等的环境下体会到被尊重的对待,因此也更加愿意袒露自己的心声和想法。


《再会长江》剧照


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更注重在观看影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价值与共鸣。《再会长江》以跨越10年的时间,跨越6300公里的空间选题,让海内外观众从不同的人物故事汲取到了不同的情感,他们将片中的人物,中国的发展与自身的亲身经历联系在一起,使创作者、被摄者和海内外观众之间产生了情感链接和文化认同。竹内亮在采访中表示,日本观众对于重庆“棒棒”军的故事最感兴趣,因为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态度是一样的,大多数日本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但时代在快速发展,时代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往哪走。


足够丰富的拍摄对象和精彩多样的人生经历,让不同观众能够在不同片段中找到共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观众也从不同角度对影片做出的评价、认同和分享,与创作者完成“表达与反馈”的共创过程,拓展了影片本身的内涵,赋予影片更广阔的现实意义,在不同的故事中观照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再会长江》剧照


《再会长江》通过参与式的观察和记录,以真诚的态度进行表达,让片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超越了地理界限的阻隔,映照在每个人的心里。以情动人,大家同喜同悲,在泪与笑的交织中实现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责编:王悦阳 宁皓阳

编辑:吴其霖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结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六大品牌——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评估体系、CDRC前沿发布、CDRC出品及中国纪录片论坛等活动,定期发布最新纪录片行业动态、学术影评、影片推介、节展征片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