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的诱惑一一武夷之颠黄岗山穿越小记

乐活   2025-01-10 12:06   天津  

一、前言
11月秋季的一个周六,几个时间节点:
6:05分, 抵达上饶站,并出站;
6:40分, 乘兴荣出行定制专线的车到外双溪索道,41元,乘车点一一高铁站,在坪溪桥提前下车;
7:35分, 起点坪溪桥,徒步三清山,大圈;
15:03分,到外双溪索道下山出口。几分钟后,出口处搭顺路车回上饶站,35元。
在几个简单数字之间,完成了三清山徒步之旅,过程并不简单,却很顺利。
天气是舒适的,清晨,从出站到起点、进山、登山、下山,回上饶站,衔接丝滑,计划了三次,终于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意味着,这次出行已成功了一大半,另一半,第二天登武夷山的行程是未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周六晚能否赶到武夷山脚。
16:30分, 回到上饶站;
17:21分,上饶站乘动车去武夷山北,36.5元,历时23分钟。
很早,从小学课本就知道武夷山的大名,仅限于名字,以为在遥远的福建,后来,从徒步游记了解更多一些,这座山不仅在福建,也在江西,并不是太远,最高峰,叫黄岗山,徒步上山顶的路上,有点陡,有点虐。
那座遥远的、高高的山,从未涉足,却无形中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诱惑,一种微小却又神秘的力量,吸引自己,吸引自己走向远方,走进大山,走近她。所以,五一时曾计划一次后,这次真的要来了。
二、一首感悟“诗”
登黄岗山寻己——武夷山徒步有感
微风飘细雨,拂晓登武夷
翠竹映径路,云海漫峡谷
深秋染丹枫,薄雾笼苍松
清泉飞白浪,黄花绣青冈
幽林净肺腑,古茶沁心脾
大山彰崔巍,小子显落磊
天地俱寂静,心身亦澄清
化境忘忧思   蓬庐炼心路
     
                        缥缈的峯 2024.11.27
写诗的要求有点高了,诗的文字高度凝炼,所以我很少尝试,今天写游记,只是想根据当时登山的心情、感悟而还原写点什么,那天蒙蒙细雨,空气清新,感悟颇多,想到了浣花洗剑录,想到了洗肺、炼心这两个词,就凑成了这首。
登山的过程,也即吐故纳新、洗肺的过程,至于炼心与否,也许未必,其实,我也没看过浣花洗剑录。
三、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处,是两省的界山,也是分水岭,北北部溪水汇入长江支流,东南部溪水流入闽江流域,山脉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山的西北属江西,山的东南属福建,因山顶长有萱草(黄花菜)而得名,为中国东南部最高山峰,被称为“华东屋脊”。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夷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该遗产由四个保护区组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即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和古汉城遗址保护区。
四、武夷大峡谷与桐木关
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武夷大峡谷因断裂带而形成,主峰黄岗山与独竖尖隔谷相望,沿峡谷往南,途经千年古关一一桐木关,桐木关是赣闽省界关隘,为武夷八大雄关之一,这是从江西进入福建的通道。
在往山顶的途中,回望山脚,看到了武夷大峡谷,拍了这张照片,对面山峰云雾缭绕,最高的峰,大概就是独竖尖。
桐木关建在垭口,海拨1100米,所在地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
伴随武夷大峡谷,一道溪流蜿蜒流转,岸边,一条公路,承载着古时赣闽的往来交通,上饶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坑村,位于峡谷之中。

五、上饶到西坑
上饶距西坑93公里,现在坐错车到武夷山北站了,此刻,又该何去何从。
一般来说,登黄岗山的线路有三条:
(1)从大安源上山,登顶后,从西坑下,有这样的路迹走法,只是不知近期是否有人上山。
(2)以西坑为起点,登顶后,原路返回,为往返线。
(3)还有一条,桐木关附近,沿机耕路上山,18公里,道路平坦,最安全,但是需要许可,选这个,桐木关的检查站就在那里,一言不和就得写保证书,并可能要掏钱,本来就已经被掏空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自投罗网。
来到武夷山北站时,已是晚上,方知武夷山市、武夷山镇分属福建、江西。
在北站下车后,在某地图软件竟然找不到顺风车入口,遂下载打车软件,下单顺风车,半小时后,没人接单,乘免费公交回武夷山市区。
计划是西坑路线,今晚不能到西坑的话,周日计划就会落空。西坑农庄
速度开启拼车,无人接单,狠心一口价,108元,谢天谢天,有人接单了,18:35分,一部电动车开来,80分钟后到了西坑农庄,60公里,最终费用115元,软件重逢优惠了10元。
司机说若是油车,来回不化算。独行,打车与住宿总是个问题,当然,财大气粗,这些都不是问题。
六、雨中登黄岗山
夜色中,风尘仆仆地来到西坑农庄,今天毕竟刚徒步了20公里,爬升也有2千米,山谷本就寂静,何况夜幕早已降临,老板惊讶于我的出现。
安顿好之后,就了解到,周日没有别的人进山,周六来就好了,有个山友也是独行并已下山,在倦意中,就想早些休息,很快睡着了。
周日,天未亮,睡梦中,听到淅沥的雨滴声,糟了,往返线有一段是沿溪谷,并反复过溪,昨夜的一场雨,山路、陡坡、岩石势必泥泞、湿滑,溪谷涉水的困难及危险度也放大了很多。
不巧啊,而且是第一次来,不熟悉路况,水深几何,加之solo,我已不敢按原计划贸然继续了,农庄老板也劝我不要前往,可是,大费功夫辗转到山脚,轻易地转身,有点不甘心。
进与退,两难的选择,内心在衡量,突然想起一个山友曾告诉我说是沿机耕路下山的,于是决定试试换一个方向上山。
没有起点,艰难的开始
清晨,按原定时间起床
老板已准备好一大碗米粉,加了煎蛋,肉丝,三下五除二嗦完,细风斜雨中,朝桐木关方向而去,迈出车门,就意识到,此刻的雨,一点也不浪漫。
没有真正的起点,没有队友,记得下车后,迎着细雨,慌乱而又兴奋地,向丛林中,迈出了第一步,走进了大山,脚下踩着的,不是路,是草坡,是泥地,还有倾倒的树、烦人的刺,不知几许,走上了正道,我有点不敢相信,已行走在机耕路上,如梦似幻。
这一刻,就像足球场上的球星,带球连过数人,跃过中场,长途奔袭而破空门;又像在篮球场的自己,小人物并不多见的高光时刻,一个交叉步,潇洒地晃过紧逼防守,一个低手挑篮,豪取两分一般,有点那种偷袭得手的感觉。
雨也适时地停了,一切都是天意,安心朝目标前进吧,山路是曲折的,前方是光明可知的,18公里,按目前状态,12点之前就能到山顶。
回首一年前,当我在千里之外,看着黄岗山峰的图片时,觉得很遥远,现在,憧憬即将成为现实,即将站上华东之颠,武夷第一峰,这座从课本中就早已得知的名山。
山路十八弯
花了二十几分钟,8点零几分,到达机耕路,盘山公路通往山顶,现在行走在“安全”的开阔大道上。
开始的一段机耕路有些泥泞,但是,这已经很幸福了。
当初开始徒步时,因运动少,久坐感觉不舒服,封闭的办公室,空气也不怎么流通,而来到山里。
那时常去市区,从化区的山里,还能感觉到负氧离子,现在进山多了,感觉没那么明显,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
但是,此刻,心情是放松的,下过雨的空气也是清新的,我踏步而行,边行边欣赏,不时停下拍照,一条新的线路,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好奇的。
过了一座桥之后,来到一个景点
如果有个情侣,雨中漫中,在这样一座大山里,多好。在从美梦中,突然就踩在小水坑里,于是又回过冰冷的现实。
从起点处上来时,雨衣沾了很多泥,就到情侣崖的水池边,洗了一下雨衣。
雨后,沿路有很多小瀑布飞流而下,上山时,老板说,不用带太多水,我背了两瓶,已足够饮用,秋天不像夏天那样需要大量的水。
偶尔有几棵橙黄的树叶,意味着秋
然后,又遇到云海了,最近的出行,超值
这张更漂亮一些
武夷山,是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所以生物多样式,植物多样性,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景观带。现在才刚刚开始爬坡中,是常绿阔叶林,虽然是很缓的坡
一路前进,遇到没有遮挡时,就想拍几张
路更好走一些了,起码平坦一些
峡谷那边云海很浓,如果不是眼前这几株茂密的树枝,真想砍了,只是想想而已。
一路上,我是看着大峡谷的云海走向山顶
伴随着泉水的激扬路边,不时有几棵橙黄的枫树在欢迎,如果是晴天,那就灿烂了
雾气很浓,也不敢靠近崖边
很好的观景点,现在不用砍树枝了,难怪标志牌立在这里。
峡谷对面,云雾缥绕,回旋于山谷,飘飘兮如流风之回雪。
有漂亮山水画的感觉吗?武夷大峡谷,这种山势地形条件,很容易产生云海,并伴随着不同的云海效果。
再来一张,这张更加清晰的展示了大峡谷的姿容。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平坦路途上也不乏美景。
如果晴天,太阳的光芒打着火红的叶子上,相信效果会更佳
往前进的路上,也就是东北侧方向,远处的黄木连山,隐约可见。
洁白的云雾,飘飘然,散落于山谷,不夺山峰之苍翠,点缀以秋黄的树,这是我心中的白月光
一路的飞泉流瀑
远处,有台修路的挖土机500年的大铁杉,如果能借得5百年,你愿意用来修行什么,修得同船渡,或是赛神仙。
快到山顶了
路面看似平坦,其实不太好走,一脚下去,松软的泥土塌陷下去,陷入泥坑,弄了一鞋底的泥。西南侧来一张,群山延绵
草很黄
快到顶了,正在修路,下雨,并没有人
黄花岗,名实相符
南面,左侧是否有点丹霞的感觉,武夷山是有丹霞地貌的。
熟悉的巅峰
11:30分,来到山顶,和预期的时间一致,熟悉的标志牌,四下一片寂静,再无他人,只有耳边劲吹的风。
四下张望,刚才快接近山顶时听到的呼喊声来自哪里呢?
终于,我也来到了这里,为了这一刻,排除了种种困难,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与成本,路不难行,却并不容易。
掏出背包里的洛川苹果,我只能掏自己的背包,背了上千里,在11公里处,经过5百年的铁杉时,已经停留片刻吃了些干粮,现在继续减负。
我的馒头,我的爱,还有红薯,坚果与花生。
山坡,一片金黄,金秋时刻,金黄的草。
只是,金色年华,早已随风而去,一去不复返。
休息了大概半个多小时,准备下山时,看到有一支队伍也上到山顶,他们从西坑上来,于是又拍了几张,还想和他们一起下山。然后了解了一下情况,说那边的水不大,这一刻又有新想法了。
下山时的抉择
永恒的东西并不存在,一切不变的就是变。
原本是从西坑上下,早上决定从机耕路上来,再原路返回,来到山顶,一番交谈后,又有点蠢蠢欲动了,我就这样沿机耕路上来,又这样回去吗?那就只是来这里到此一游了。
我是不喜欢走回头路的,有选择时,不太喜欢往返线,就想改行程了,尝试从西坑下,这样的尝试,给后面路段下山时,带来了麻烦,这时,实际上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与刚上来的队伍一起行走,回西坑;中策,按原机耕路返回;下策,自己独行下山。
不巧的是,他们上山的路,有一条岔路,我忘了详细问是从溯溪线,还是山脊线上来的。风很大,他们去到一个平房一边避风吃午餐了,于是我就独自开始穿越往西坑那边了
下坡中,对面的黄木连山,正站着几个人,是另一支队伍,从景德镇过来的。
显然,他们是走山脊线。
更远的地方,朦胧的山峰,是独竖尖。
在快下到山坳时,碰到前队,他们早上到达之后,直接开干。经山坳一段上坡时,遇到他们的尾队,差点也走山脊了,然后向右转,切回溯溪方向。
要沿小路下降到一个山坳,再爬一个坡,从这个坡开始就一路下降,然后开始过溪。
金草的草,晴天会更好看
东侧的山峰与云海
一路下降,到底了,开始爬坡
挥一挥手,作别黄岗山,不带遗憾
上山途中,这棵满是青苔的树,很有原始森林的味道
透过茂密的林子,看看大峡谷一侧的云海,非常的漂亮,可惜并没有好的观景台,无法留下此刻的精彩。
来到一个小垭口,这里貌似是一个岔路口,左侧好像也有下山的方向,我回到山脚后,打开app看到附近有条轨迹的。
我从右侧下坡。
回望一下
沿山谷下降
继续回望。
记得是越过一条小峡谷后,来到第一道水前面,正穿的话,就是最后一道水了。
两公里溪谷路,花费两小时
上山容易下山难,秋风有力百花残。前面太轻松了,今天最大的挑战即将来临。
第一道水,比较容易,我也费了一点时间尽量开阔平坦的浅滩涉水而过。
只是大山的一个见面礼,很温柔和气的那种
还能看到非常漂亮的云海,依然有遮档,韭菜尽力了。
现在我只想尽快回到山脚
穿过密的竹林,已经很友好了。
不难,还有闲情来拍瀑布,还拍得那么正,现在是美滋滋,一会哭出声都没有人能听到
碎石子变成大岩石,上下落差变得很大,又滑又湿,蕞蕞关键的是,艰难的过溪之后,路又在何方?
雾太大,有时看不清对面。
本来沿着枝条旁的岩石顺下的,太滑,我从茂密的、长着大刺的荆棘林里,拨开一条通道,侧躺着过去,冲锋衣不幸躺着中枪,。弄了两个创伤。
还好是几百块的,心没那么痛。
在迷茫之中,看到清晰的丝带,非常开心
有一段甚至走到右侧(前进方向)比较高的坡上,想顺坡横切,也许有二十来米,越走越陡,树林越密,直到看见几块竖立的大岩石,意识到走错路,这不可能下去,太危险了,于是赶紧原路返回,彷徨时,掏出手机,小心往前,凝望前方,赫然看到溪谷中间一棵横枝正系着一根红丝带,此时,恨不得抽自己几下。看见丝带,就看到希望
在来回过溪,从左到右,不停的切换中,渐渐的接近分岔点了,溪谷线与山脊线的分岔点,那里是,山顶上遇到的人,下山必经之处。除非他们走刚才小垭口处的那个可能的另一条路下山。
接着,来到了这里,这是已经下来了,回望时拍的,担心太滑,绳子太细,打滑时,单靠双手,是抓不住绳子的,左侧是大水潭。于是我从右侧,在岩石间,降低重心,下蹲挪下来。
这张更清晰一些,这里下来,一样得小心,岩石很滑,落差太大的话,就有风险,身高高的话,可能会有一点优势。
接着,我就来到了这里,新的挑战,来到这里之前,已在溪谷中滑了一跤,当时在浅滩,赶紧站起来了。
在涉水前,已把手机装进有拉链的冲锋衣口袋中,另一个充电宝也用袋子包好了。双肩包特意带了防雨罩,羽绒衣裤用塑料袋装好了。
所以只是衣服的下摆,裤子有些湿。
刚伸出脚想下去看前面究竟什么情况时,在岸边就滑了一跤,摔了个仰面朝天,还好有个背包,背部不痛。
我徘徊了一阵,然后往上游去看,有没有别的渡溪点,发现真有另一个过溪点。
记得,曾在一个点过溪之前,看到岩石很陡,想着从平缓的石板上,跳进水池里,横游过去,最后,理智战胜了冲动,发现了别的过溪点,不确定是不是现在这个点。
还记得,有一个渡溪点,费劲到了对面之后,找不到路标,又折回来。总之,经历各种不利情形,只能保持冷静,随机应变。
这次过溪,容易一些,接着就快到最难的那一个,正穿的话,是第二个过溪点。
最陡,最危险的瀑布
这张图片是过溪之后到了高一点的岸上俯视而拍的。
图片中,是一个小瀑布流到一个浅滩后,继续往下流,有一个落差很大,几乎垂直的瀑布,也就是双瀑布。
所以,绝对不能靠近那个陡的瀑布顶,不能出一丁点错。
重复一下这张照片,当时过溪时,看到有一颗红丝带绑在对面岸边的树上,便决定从第一个瀑布的水池中行走,直接趟水,前面几次过溪,也有几次是用登山杖探深度,然后直接涉水趟过去。
从第一个瀑布的水池边,趟水过来后,也要很小心,经过红丝带的树,来到了溪边的高岸上,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去接近瀑布的崖边。
在高岸这里,登山杖不小心滑落到刚才上岸的地方(靠上游一些),雪上加霜,本来想放弃这根bd的杖,心痛了好几秒,发现不用下到溪边,就可以安全地捡回来,于是又捞回来了。
前面过溪时摔了一跤,衣服湿了,停留了一阵,有点凉,就换了一件干爽的。
接下来的难点是,怎么从高岸回到常规的路上,常规的路,就在瀑布边,在绑着红丝带那棵树附近的岩石边。
看上去很滑,我没有走过这条路,不知道有没有借力的地方,基于此,刚才我才选择的先上到高岸,观察了一阵,钻了约十米林子后,顺树下坡,回到了轨迹。
瀑布顶边缘来一张
这张照片,回望一下,让人爱恨交加的地方,已经看不太清楚了,正穿时,大概是从这里走过去,然后开始过溪,图片右侧是个大瀑布。
能回到这里,真正的松了一口气。
再过一道溪,后面皆坦途,顺利下山
战战兢兢了两个小时,才走了两公里,通过最危险的溪流后,心情大为放松了。
加快速度,穿过竹林
准备到对岸,从水坑中直接趟水
回头来一张,后面就轻松了
欣喜若狂,加快速度
看到峡谷了
山茶花?
回到山脚下,终点也是起点。
八、后记
7:30开始,11:30点到山顶,16:39回到山脚,西坑村。这条线,27公里,前易后难,充满艰险,还好,最终能安全地下山了。
雨季的溪谷线,我几乎没走过,个人认为,有三点危险,
(1)是岩石湿滑,如果摔跤后,磕碰而受伤的话,对接下来的行程有很大影响,年龄大的很怕骨折。所以要避免摔跤。
(2)有水潭,水深,怕打湿衣物,也存在溺水的风险;
(3)最大的风险,溪谷线,一般都有陡的瀑布,要防止滑落的风险。
这段两公里的溪谷路段,是反复过溪,期间有些沿溪谷的边缘或溪谷中靠近边缘走,或过溪后,在沿溪谷边的低岸走,不会拔高到很高的坡,不会在半坡横切着走。
整条路线,横渡过溪时,能往浅水滩里直接趟水过的,都是直接湿鞋趟过去,这是我在这两公里路段行走时所采用的方法,绝不靠近危险的瀑布顶,不从接近危险的斜坡岩石上经过。
下山后,农庄已准备好饭菜,真香。


本文来自大神和小姐姐越来越多的8264论坛,一千万驴友都在8264,徒步,攀登,骑行,查询攻略,发布游记,AA约伴,报名活动,户外知识,装备讨论。


给作者留言请点此:

右下角,您点赞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2毛

8264户外
8264不是自媒体,8264是一个庞大的户外驴友论坛,千万注册会员,隐藏着无数宝藏和大神。来到8264,就进入了瑰奇的户外世界。大神遍地走,菜驴跟着跑!游记攻略,户外知识、AA相约、商业活动、装备天下、装备交易……徒步、登山、骑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