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然而,当前个别干部认为“显绩”性价比高,看得见、摸得着,出现急功近利争着抢着干“显绩”,对“潜绩”不屑一顾的情况。
究其原因,还是个别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有的认为在前任定下的一些利长远的事项上下功夫,是在给前任“贴金”,体现不出自己的能力;有的认为自己任期有限,花几年时间做一件打基础、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事,难以彰显自己的成绩;有的认为一些涉及民生的事项,往往执行难、推进难、落地难,不愿意“蹚浑水”。殊不知,“潜绩”不比“显绩”差,“潜绩”更加事关长远、事关基础、事关人民切身利益,更能考验干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心系群众的能力和素质。
干部干事创业方向出了偏差,考核的风向标就要抓紧立起来。只有把“潜绩”考出来,才能让干部认识到,干好“潜绩”也是政绩。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要不断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突出长期效应指标,设置过程性指标,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指标,把“一任接着一任干”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引导干部积极作为、久久为功。还要加强分析研判,通过“自我提效”与“部门联动”相结合,破解“潜绩”难以识别的问题。一方面,可充分考虑地方实际,综合运用“横向对比看推动、纵向对比看进展、民心对比看向背”的方法,公正合理评价干部一年来的“潜绩”表现;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潜绩”,可以协同相关部门进行专业会审,切实把“潜绩”考出来、把干“潜绩”的干部选出来。
本期编审:韦浩然
本期编辑:陈婧怡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河北省涿州市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mhxzzbx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