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了刷屏了!
李子柒一回归便霸占了所有热搜
而她带回来的系列非遗精彩视频
更是让网友们盘包浆了~
通过李子柒的镜头
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风靡全国的“簪花”
到引发中式浪漫热潮的“打铁花”
不得不说
非遗正在让年轻人疯狂上头
乐山除了美食美景可以打卡
丰富多彩的非遗也值得一观
从世界级的乐山大佛
到一碗跷脚牛肉
乐山非遗涵盖面广
精彩纷呈
向家班狮舞于1796年起源于原乐山专区仁寿县富家镇,清嘉庆年间向家班传人向于忠、向在庆叔侄2人搭班研习表演,代代相传,传至今天的班主向汝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向家班狮舞经过细致研习狮子习性动作,吸收其它狮舞精髓,经过对狮子“跳、跃、翻、滚”动作的创新,表达了狮子喜怒哀乐的情绪,形成了向家班狮舞“灵活、生动、雄壮、健美”的特点。
凌云“毛狮子”经毛氏家族精辟文化的历史传承,由大哥毛子和、二哥毛子荣、三弟毛子清三兄弟创办了毛狮子表演队。创始之初,三兄弟每天坚持在光滑的桐麻树上树下练习;后,又在青冈树上爬上爬下,练就了一整套的硬功夫。因经常在外地演出,为防“地头蛇”欺侮和打扰,他们还创建了一套飞叉功夫,飞叉一出,指哪打哪,一点不差,吓得对方抱头鼠窜。
毛狮子的套路表演有转圈、顶身、脱皮、栽柱、打滚、则舔、座舔、左摆、右摆、谢礼、刀杆、翻竹竿、爬竿、吊秋、设七星圈、穿刀杆、绕刀圈、钻火圈、翻桌等,艺人通常为4人,这些表演狮人都要上,常常引得观众拍手称好。
乐山宋笔采用峨眉山数种珍贵兽毛,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特别的制作方法精制而成,笔毛刚柔相济,笔锋尖,腰力好,弹性强,圆直挺拔,书写时刚劲有力,收锋好,不散不乱,蓄墨适度。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宋笔中不仅有一般制笔所用的健毫和柔毫,还含有峨眉山区特产的一种强毫。
“苏稽香油米花糖”原名“猪油谷花”,清末创始于峨眉,二十世纪初期,张吉武将这种手艺带到苏稽,开了第一家生产谷花糖小作坊,以其“香、甜、酥、脆”的特色,逐渐打出了名气。其选料上乘,做工考究,选用上等糯米、优质花生、白砂糖、芝麻及上等的鲜猪边板油为原料,要求产品光润饱满,表面平整而不松散, 色泽洁白而略带光泽, 组织松泡,不砂不化、无杂质,口味香甜而不腻,酥脆而化渣,被人们称之为“嘉州一绝”。
游记肥肠创始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是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百年老店。其制作非常讲究,选自每日凌晨现杀的新鲜猪肠,清洗时采用祖传手法,全手工,无添加,反复搓揉等七道工序,保证清洗出来的肥肠既干净,又不失肥肠的本味。熬汤时,加入筒骨、豌豆,慢火炖够8个小时,汤白鲜浓、质地软嫩、入口柔和,不失筋道;起锅时,辅以粉条、白菜,搭配豆油蘸碟,造就经典美味。
“跷脚牛肉”以擅用下脚料、汤味讲究,兼具药膳功能而闻名,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经百年传承发展,成为遍及全国、远销世界的经典川味。
苏稽有一个村,祖祖辈辈都以宰牛为业,男女老少无不精通此道,人称“杀牛周村”。牛肉运输到各地,但牛肚腹不便运输,又不能久留,只好就地处理。于是,周村人便在苏稽场峨眉河西岸的河滩上埋锅煮牛杂,摆起汤锅摊,因为苏稽的下力人很多,牛肉汤锅便宜又下饭,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没有凳子,也没有棚户,既不遮风,也不挡雨,食者大多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跷在条桌的横条上,这就是“跷脚牛肉”的来源。
永青阁毛笔是乐山传统手工艺品,这门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毛笔制作技艺,如今已传承200多年,2017年被列入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青阁毛笔能够一直传承至今,离不开历代传人默默坚守,他们坚守的不仅是一门家传技艺,更是一方水土的记忆,文明的血脉......
李菜刀闻名于上个世纪年代,由乐山传奇打铁匠李培德所创。一把看似普通的菜刀,都要经过三四十道工序,手工锻打100次以上,需要铁匠6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成品。而且,因材料比过去上了一个档次——使用特殊的不锈钢材料,在最后几道工序上(抛光、打磨),采用了更先进的现代技术制作更耐用的菜刀。
“面人侯”面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取了雕刻绘画、美工等艺术的技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它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有一种亲切温润之美。制作时通过压、按、点等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其步骤有四步,分别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
乐山钵钵鸡源于清末民初的川西南地域,一百多年来,历代乐山人精心传承,成为乐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近二十年,它的制作技艺在传承技艺基础上推陈出新,汤汁更多,食材和配料更加丰富,消费和食用方式上别具一格,方便快捷。
以纪六孃甜皮鸭和乐山赵鸭子为代表的乐山甜皮鸭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制作技艺改良和市场锤炼,声名鹊起。在传统卤制技艺基础上,转变为油烫,再加饴糖,形成卤制品中独具特色的乐山甜皮鸭技艺。其味美丰富:皮薄、脆、肉嫩、入口劲道;微甜和卤味有机交融,香味悠长。如今,“纪六孃甜皮鸭”和“乐山赵鸭子”已经形成乐山甜皮鸭的两足鼎立之势,成为乐山甜皮鸭经典代表。
“嘉州王浩儿鱼火锅”的前身可追溯到180年前,黄英先祖从湖北孝感老家带来烹鱼香料和祖传秘制技法,创建了“黄氏鱼火锅”。第五代传承人黄英传承“黄氏鱼火锅”,在乐山市中区王浩儿街岷江河上创办“乐山王浩儿渔港”,打造出了盛名中外的“嘉州王浩儿鱼火锅”品牌。以“黄氏鱼火锅”独创的高汤料中再加入19味名贵中药秘制而成,是“嘉州王浩儿鱼火锅”的核心技艺,从食材的处理、辅料的配伍,到火锅底料的制作,从刀工到火候,尤其是火锅底料的配方均与众不同。
100多年来,临江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鳝丝制作技艺。上世纪90年代初,“临江鳝丝”名声大噪,在川内声誉远播。临江鳝丝工艺独特:将鳝丝煮七成熟,捞出,再使用流传了100年的牛骨头磨制为刀具(金属刀过于锋利不适合划丝),三刀划丝(一根黄鳝只用三刀划成丝,即腹部一刀,脊部两刀),配10余种香料烹饪(烹制风味介于四川火锅和水煮肉片),再撒上春芽香料,一份独特的临江鳝丝便出锅了。
“闲梁”面塑创始人梁建国是地道的乐山人,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极其注重作品的真实生动性,力求最大程度上还原所诠释的事物,使观赏者一眼就能识别所作物品,他敢于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活的生命气息。
乐山绘画起于东汉,以岩雕为发轫,以剪纸、年画、房雕为支撑,近百年来逐渐在纸质绘画中发展独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刘朝东、李道熙、杨风成为此派领军,他们所画主要表现花卉翎毛、农村题材。上世纪下半叶,则有毛明祥、任承家的发扬和推波,到本世纪则以毛福同为创作代表。如此传承了七八十年,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画种——嘉州田园画。嘉州田园画以工笔为主要技法,以果蔬为入画原形,以农村题材为描绘内容,以悦目动人为追求方向,用直观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作物传递视觉美感。
“嘉州绣”是融蜀绣技法和独自创新技法于一体的一种新型蜀绣技法。嘉州绣的代表作有《拾柴》《乐山大佛》《十方普贤》《荷韵》等,绣法独特,技艺精湛,深受赞誉。嘉州绣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与蜀绣相同的地方是,都采用丝线和丝绸面料绣制,晕色、掺针、斜针、滚针、打籽针、破线等等。
蛋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于一体的艺术,由于受蛋壳本身形体和材质脆薄等限制,蛋雕的实际创作与别的雕刻截然不同,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下刀准。
“贰柒拾”起源于乐山民间,是乐山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历史久远。据地方志记载和本地耄耋之人回忆:“贰柒拾”活动最先在码头搬运工人当中兴起。逢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打“贰柒拾”。
将传统中医骨伤中的推拿按摩手法与针法相结合,独创了一套针手合一的特色疗法。
嘉州大庙会在保持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突出大佛文化、嘉州文化、三江文化主题,不断吸纳各种新鲜元素,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通过连续几年的成功举办,其规模、档次、影响逐年递增,不仅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也跻身全省传统文化活动之列。
历史文脉在世代传承
传统技艺在身边绽放
希望李子柒也能来看看乐山非遗
与我们一起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