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辞职的年轻人,给自己办了一场告别内耗的葬礼

文化   2025-01-09 18:01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那一刻,他庆幸自己只是躺在一个纸盒子里面,葬礼的流程结束后,他还能从盒子里面走出来,继续经历真实的人生。


记者|段弄玉

值得庆幸,这只是个纸盒子

小岗的外婆是在凌晨去世的。当时,外婆做完手术后回到家里静养,因为担心自己患上了癌症,不想给家人添太多的麻烦,她选择在凌晨走出家门,没再回头。小岗从小被外婆带大,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先是感到错愕,“最爱我的人,我却不了解她的想法,是因为对她的爱还不够多吗?”接着是长久的遗憾,“从前以为自己有漫长的时间跟她告别,去聊她此前的人生,去问她怎么考虑自己的后事,或者还有没有想和大家说的话,但这些都没来得及做,突然间就结束了。”
在山西长治的农村长大,小岗目睹过很多让人感到荒诞的葬礼:有人因为家庭关系不和,拒绝出现在父母的葬礼上,也有人因为遗产在葬礼上大闹。小岗想,有一个体面而完整的葬礼,重要的宾客都能如约而至,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他想要知道,当到了真的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一个人躺在一个小匣子里看着天空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也好奇,那些认识他的人会如何在葬礼上评价他的一生。“给自己办一场葬礼”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小岗决定采用轻松一点的方式。2022年从互联网公司离职之后,小岗开始拍短视频。作为一名擅长用矛盾打破常规秩序的“搞笑博主”,他给街头的陌生人送花,在地铁站里吃牛排,或是把一张沙发搬上天桥,然后邀请路人和自己聊天。这一次,“葬礼”也变成了他的一个选题。

小岗发表自己的告别词(受访者供图

小岗把自己的“死讯”印在传单上,在大街小巷散发,也把它们贴在公交站台上,或是塞在路边自行车的车把手里。葬礼的地点被选在了京郊的一块草地上,为了吸引当地的村民,小岗告诉大家,来葬礼的人可以领取鸡蛋。他还给自己定做了一艘纸壳制成的、刚好能容纳下一个人的“飞船”,作为“穿梭时空”的工具,并邀请路人帮忙装饰它。有人在上面画了自己喜欢的猫和乌龟,有人听说小岗喜欢吃麻辣烫,便给他画上了藕片和鹌鹑蛋。他问收到传单的人,如果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你有什么想对我说的话?”很多人感到难以置信,但也有人坦然接受,对他说:“希望你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快快乐乐的,带上一颗爱心就够了。”路边的一位奶奶告诉小岗,自己的老伴儿上个月刚去世。虽然子女可能会反对,但她愿意参加这场“葬礼”。在现场的布置上,小岗也尽量地模拟一场真实的葬礼:他把曾经出现在自己视频中的经典道具都陈列出来作为“遗物”,也把视频下面或好或坏的评论张贴在一张板子上作为“悼文”。他甚至为自己写了一个告别词,评价自己“喜欢刷美女视频,不爱洗脚”。
虽然想要遵循原先“轻松”的设定,但“葬礼”的当天还是发生了让小岗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那天刮着很大的风,以至于“飞船”都被掀翻了好几次。很多人都来到了现场,他们有的穿了黑色的礼服,有的带着小提琴,还有人从昌平过来,骑了两个小时的摩托。当小岗在“飞船”里躺下的时候,他伸出手触摸着纸箱制成的墙壁,意识到,“虽然这具躯体去过很多地方,虽然它看起来很壮硕,但好像也就需要这么一点点地方”。
透过“飞船”上的亚克力板子,小岗看到人们缓缓地靠近。他听到有人跟他说:“愿你一路走好,来世还做太阳。”也有人说:“如果你在那边碰到我外婆的话,记得替我跟她说,她炖的土豆很好吃。”虽然有村民问了好几次什么时候发鸡蛋,一次能领几个,但在那个瞬间,他们好像也进入了情境,对小岗说,“下辈子你要好好活”。小岗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哭了,不停地用手擦拭着眼泪。那一刻,他庆幸自己只是躺在一个纸盒子里面,葬礼的流程结束后,他还能从盒子里面走出来,继续经历真实的人生。

“大家不会哭,而是期待着晚上吃点什么”

看到小岗的视频时,一投有一种“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被别人实践了”的感觉。有段时间,一投一直卧病在床,在病床上看着白花花的天花板,她想,“会不会在自己的葬礼上就是这样的视角”。她还想到,如果生命就此结束,她可能会为那些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感到遗憾。“有没有可能在健康的时候为自己办一场葬礼?”一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因为死亡的期限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才会荒废光阴;但如果知道那个期限可能会到来,我也许会更加认真地生活。”

一投(左三)和大家围坐在篝火前(受访者供图)

几个月前,一投辞去了连“gap day”都没有、“一天要当三天过”的工作,开始在全国各地旅行。去到重庆时,她被一场“人生告别仪式”的活动所吸引。最开始的兴趣,是因为它“陌生人社交”的属性,“我不用跟我认识的人解释,为什么明明健健康康的,还要想做这样一件事情”。另外,她也想听听别人会如何“告别自己的人生”,也许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
在一投的设想里,这应该是个严肃的场合,为此,她专门穿了一件西装外套,也做好了“可能会哭出来”的心理准备。但现场的氛围完全不一样:这场“告别仪式”在一座大厦的25层的露天草坪上举行,抬起头能看到从市区机场起降的飞机,风吹过时有风铃叮当作响。在人群之中,有人身着彩色的衣服,也有人穿着漂亮的裙子、黑色丝袜。这场“告别仪式”也没有一投预想的悲伤氛围,在想象自己的葬礼环节,大家“就像头脑风暴自己的婚礼设计一样”。一投先是被邀请在一张卡片上填写自己想要的“死法”,她很自然地填上了“自然衰老”,却发现其他人的卡片上,似乎有比这更“圆满”的方式——有人选择了80岁的时候跳伞身亡,有人幻想被外星人的电光击中,瞬间化为粉末。
在一张A4纸上,参与者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对此前人生中的自己进行告别。24岁的一投对20岁到30岁的自己说:“现在的你,正是玩游戏的年纪。”辞职之前,一投是个悲观的人,总是陷入“如果做不好怎么办”的内耗。但她也不乐意歇下来,总是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中,希望能够快点成长。但那场生病让她意识到,在工作中去世多少会有些遗憾。在终于给生活按下暂停键后的几个月间,一投到安徽做动物救助,在海边看中秋节的月亮,在伊犁的草原上和小朋友玩耍,也去苗寨里和当地的奶奶们聊过天。这些经历让她发现,生活有很大的容错率,“做不好又怎样?做才重要”。她也获得了一种从头再来的勇气,“如果我想学什么的话,给我几年时间一定是可以学会的。只不过在这个阶段,我选择去见更多人,经历更多事情,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当最终在那张A4纸上落笔时,她意识到,“当下的生活就是我期待中的生活”。
在完成对此前人生的告别后,一投走到人群背后,接受大家对她的“默哀”。那一刻,天台上没有一投期待中的落日和晚霞,只有灰蒙蒙的天空。但一个瞬间,她看到飞机划破云层,天空中出现了一道亮光。一投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余华的《第七天》,像那本书的封面上的魂魄一样,一投感觉自己的身体也逐渐变得“半透明”,她将手撑在台阶上,轻轻晃动双脚,有点抽离地看着葬礼上的来宾,“在去世之后的那个世界,会不会也按照葬礼的规格去判定人的三六九等?我能不能为自己挑选一个粉色的骨灰盒?”这就是一投期待中的葬礼,“大家不会哭,而是期待着晚上吃点什么”。
初秋的黄昏,天气渐渐开始变冷。等所有人的“葬礼”都结束后,大家一起把一张张的A4纸投进一团篝火。暖洋洋的篝火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很红,像是喝了酒一样,让人感到放松。从这几天在重庆游玩的感受,聊到生活中的孤独感,一投没想到会和陌生人聊到这么深入的话题,“虽然大家也就见面几个小时,但在这段时间里,我起码听了20多个人的30年,就像一本书在面前哗啦啦翻过的感觉。”
当时她还不知道,那天过后,有人终于下定决心把前任的东西打包寄走,慢慢找回迷失在感情中的自己,然后意识到,“原来现在的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她也没想到,自己会和偶然凑过来打招呼的参与者变成一见如故、几天一聚的朋友,“我们关注的都是自己,在预制葬礼的过程中,我们是在摸索自己的界限,探索自己当下的心情。”那晚,在噼里啪啦的火光里,大家把备好的柴火用得一根不剩。

“拆”体验的人

Fuma是在一家书店看到了“我的葬礼”心理剧活动的海报,上面写着:“设计一场葬礼,从人生终点回看当下。”当时,Fuma请了两个月的年假,从美国回国看望父母。她对自己的“当下”正充满了疑问:既然压力这么大,未来是否还要继续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因为离家太远而照顾不到父母怎么办?当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如何还能够帮助到别人?Fuma直接扫了海报上的二维码付费报名。

有人带着小提琴来为“葬礼”伴奏(受访者供图

在一座写字楼里,Fuma见到了活动的策划人Lexie。那是Lexie创业做心理剧的第四个月。此前,她从事消费品相关的工作,时间久了,“把一件普通的东西夸上天”的日常让她感觉到不适。与此同时,她注意到人们渐渐地愿意为“体验”而非实物去买单。在对人的需求的摸索中,她辞了职,决定依托本科学过的心理学,以“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创业。
Lexie告诉我,“我的葬礼”这场主题活动的想法来自于外公的去世。悲痛之中,Lexie听到妈妈对自己说:“我没有爸爸了。”她想给妈妈一些安慰,但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教我们怎么面对死亡”。外公的葬礼也让她感到压抑。在家乡贵阳,葬礼要持续三天三夜。Lexie不明白,为什么在本该缅怀外公的场合,长辈们能有说有笑地嗑瓜子和打麻将;她也不理解在外公出殡的当天,人们要拎着一只带血的鸡头,用来把外公的“魂魄”从火葬场“引到”墓地。在和朋友的交流中,Lexie发现,不少人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葬礼”,她不禁想到,如果把这场“葬礼”前置到生前会怎么样呢?现在,通过这场心理剧活动,她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场域,让参与者们安心地探讨生死。
在Lexie所设计的活动空间中,每个参与者都有一把椅子,大家围坐成一个“工”字形,她则坐在剩下的一边,对活动进行引导。这场“葬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小组成员用戏剧的形式把想要的葬礼演出来。比如,Fuma希望自己的葬礼能够成为朋友们亲近自然的一个契机,于是,小组成员们有的拿着绿色的布条扮山,有的拿着蓝色的布条扮海,有人演游船上的吉他手,还有人拿着纸片做成的“鸡尾酒”在船头干杯。
在国外时间久了,Fuma经常会有种无牵无挂的感觉。她也经常搬家,所有东西两个行李箱就能装得下。但旁观别人的“葬礼”给了她新的感受。有一位参与者告诉大家,自己已经结婚十几年了,他希望自己的葬礼现场和婚礼一模一样,并邀请同一批宾客出席。在告别辞中,他要对妻子、孩子、父母和身边的朋友一一道谢。这让Fuma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生活中可以存在这么多重要的人。在此之前,她的问题好像只关于自己,“要不要留在美国?”“要不要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和朋友之间的谈话也只围绕着“你的职级是什么?”“特斯拉的股价会不会涨?”但那一刻,Fuma忍不住反思,“我是不是活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泡泡里?”听着表演者对“逝者”的追忆,她也从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到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人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只有20多岁,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但如果我50岁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在葬礼上想要表达的东西会不会有所不同?虽然我现在很不屑,但当我活到75岁,会不会也需要别人对我的掌声,对我的认可,想要子女们天天来看我?”
上次离开家的时候,Fuma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这场活动结束的当晚,Fuma回家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餐,然后教他们怎么用洗碗机解放双手。虽然她暂时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参加了一场关于“葬礼”的体验活动,但最重要的是,“我更加珍惜这段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也会更想带他们去吃我喜欢的菜,看一看我的世界”。

Fuma在“我的葬礼”活动上 (受访者供图

本以为招募参与者很不容易,但Lexie说,并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大家上了很多年的学,但是没有一个人告诉你,当遇到爱情,遇到死亡,在你自己的内心和社会的裹挟之间,应该怎么去选这些东西。大家其实是渴望一份‘人生使用说明书’的,但它并不存在。”Lexie提起了一个打着“人生使用说明书”标签的“拆书”播客,在Lexie看来,她现在就像是一个“拆体验的人”,在心理剧中,把未来人生可能的样子呈现出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
Lexie注意到,分享感受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归到“了解自己”“做自己”“爱自己”这三个词上面,以至于她都有点“听疲了”。但就像并不是“去听了音乐剧,我就是一个很高雅的人”,这种“做自己”的动能并非“看几条短视频”或者“参加几次活动”就会出现,而是在经历和思考的基础上,甚至是在反反复复的挣扎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但总体来说,人们愿意去进行探索,Lexie觉得这是个好事儿。

“人活着就挺好的”

小岗给自己办“葬礼”的视频发出来之后,获得了几百万的浏览量和成百上千条评论。他的感受是,那些还想追自己心爱的姑娘,那些还想去爬珠峰和看极光,那些足够幸福和开心的人,是不会需要从一条视频中获得慰藉的。在那条视频下留言的人,往往过得不那么顺利,或是有自己的故事。在小岗看来,他们就像贾樟柯电影里面的那些人物一样,之所以幻想着自己的葬礼,是因为很多事情没办法和别人倾诉,需要用一种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照照镜子”。
时至今日,小岗还是会回想起这场“葬礼”。今年小岗的小姨因为意外突然去世。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小岗亲眼看着她从躺在床上,到被穿上寿衣,到被放入棺材,在所有人的哭泣中被抬走。小岗会把这场葬礼和自己的“葬礼”反复对比,他感到,真实的葬礼远比视频中的仪式有更多的遗憾,也有更多的荒诞,而且是“让人笑不出来的荒诞”。

(插图 :Jessie Lin)

小岗这场“葬礼”最初只策划了六七成,小岗没能计划的,是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回应。有人跟他说,“你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希望你明天赶紧结束”。这在他意料之中;但也有人在听到他要离开这个世界时,讶异又惋惜地端详着他,“还这么健康,不应该啊!”在此之前,小岗可能会因为自己制作的那些视频的点击数据不好而感到难过,但这场“葬礼”之后,每当回想起那些为自己奔赴而来的人,和他们举着玫瑰花在“飞船”前说的那些话,小岗都会觉得视频只是视频,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真实和精彩远远更值得让自己珍惜,“虽然这么说有点俗,但人只要活着就挺好的,还有很多机会慢慢进步”。
在他主页的近百条视频里,小岗把这条“葬礼”的视频做了置顶,“我想通过它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明年,小岗可能会去“亚洲棺材之乡”山东曹县找一个特别喜爱的棺材,把它装饰成一个“醉生梦死小酒馆”。只要带一束花,穿最漂亮的衣服,就可以躺在里面喝酒,喝完了,把花插在那里就好。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52期。感谢波波、Chica、Viola、皮皮、熊本壹、楼蓓蓓、995、Ivanna和李果果对采访的帮助)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雅婷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