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益生菌,究竟是不是智商税?

文化   2025-01-10 18:06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何枫
益生菌作为当下热门的保健成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追求朋克养生的年轻上班族,常常一边暴饮暴食,一边服用益生菌;焦虑的家长们,寄希望于益生菌能缓解孩子的过敏症状;号称 “无痛减重” 的“瘦子菌”产品更是迅速走红。数据显示,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1%至12%的速度增长,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1377亿元。

调理肠胃、帮助减肥、提升免疫力、改善女性健康…… 益生菌似乎能精准切中男女老少五花八门的健康需求,给人一种 “有病治病,没病强身” 的印象。然而,花大价钱补充益生菌,真的有必要吗?为功效买单,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什么是益生菌

我们的肠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数量远超人体细胞总数。这些微生物有好有坏,它们与免疫细胞共同协作,维持着消化道的生态平衡。
简单来说,益生菌并非指某一特定细菌,而是指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的总称,它们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例如,酸奶中常见的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人体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等,均属于益生菌。此外,还有与益生菌相关的益生元(可溶性膳食纤维,促进益生菌生长)、合生元(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和后生元(益生菌代谢产生的有益物质)

近 20 年来,测序技术快速发展,肠道菌群成为科学界热门研究领域,大量研究印证了“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谚语。一方面,饮食结构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反过来,肠道菌群也在塑造着人类。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在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参与免疫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还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人类的情绪和认知。

不良的生活方式、细菌/病毒感染、抗生素或衰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免疫缺陷或疾病。人与人之间的肠道菌群也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已经研究出了三种不同细菌占优势的“肠道细菌型”,包括拟杆菌型、普雷沃菌型、瘤胃球菌型。其中拟杆菌型擅长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中获得能量,另外两种肠道菌群型则适合从膳食纤维中获得能量。长期食用红肉和甜食较多的人,其肠道菌群通常为拟杆菌型;而膳食纤维摄入较多的人,其肠道菌群则多为另外两种类型。

此外, BMI(身体质量指数,数值大于28属于肥胖)较高的人,其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少于瘦者,往往是容易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得能量的类型。而长期健康膳食,可以逐渐调整肠道菌群,使菌群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控制体重。

《Doctors》剧照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或治疗肥胖及其它相关疾病,常见的肠道菌群干预手段包括粪菌移植、饮食控制、益生菌干预、益生元/后生元补充等。其中,益生菌作为天然来源的活性微生物,被视为极具前景的保健成分。

被捧上天的“健康万金油”

踩着健康消费的风口,众多品牌纷纷涌入益生菌的赛道,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从咖啡奶茶、糖果巧克力到坚果零食,益生菌被“创新地”添加到各种食品中。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健康需求,市场上还涌现了各式各样的益生菌补剂,涵盖抗过敏、体重管理、女性护理等多个领域,益生菌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健康万金油”。

花重金营销的商家们往往热衷强调企业的科研背景和实力,添加的菌株多么好,但实际上宣传的都是所含菌株本身的功效和作用,而非产品本身的效果。深入探究一番,就会发现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首先,益生菌在人体内的存活情况并不理想。

即使商家生产的益生菌产品足够规范,微生物数目相对可靠,也不能保证在购买或服用该产品时活菌数目仍能保持不变。因为益生菌太容易被杀死了,经过口腔的消化、胃酸的侵蚀,能活着到抵达肠道的益生菌数量所剩无几。

几年前,某测评机构就联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市面上的6款宝宝益生菌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货架期内活菌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而在模拟胃肠消化实验中,仅一款产品的益生菌存活率高于1%。
好在如今越来越成熟的冻干和包埋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益生菌通过胃酸、胆汁,帮助其定向定植肠道。

《何以笙箫默》剧照
其次,很多益生菌产品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

以某款热销的女性口服益生菌为例,该产品宣称获得多国专利,含有鼠李糖乳杆菌、卷曲乳杆菌等优质菌株,活菌数达50亿以上,可应对女性私密健康问题。科学上讲,阴道菌群平衡对阴道炎症防治确实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算吃下的这些菌群在肠道成功定植,也很难穿肠透壁迁徙到阴道发挥作用。

还有市面上的某款抗过敏益生菌,据《消费者报道》调查,该产品声称通过补充有益菌达到平衡自护力的效果,而客服提供的益生菌临床试验报告中,与宣传的菌种并无联系。

再说回最近风靡的“瘦子菌”——双歧杆菌B420。这款益生菌的临床研究招募了225名BMI 在 30 左右的健康受试者,把他们随机分为四组,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双盲平行试验。从结果来看,跟对照组相比,B420 组减重不到 1kg,腰围减少了 2.4cm(2.4%),B420 + 膳食纤维组腰围减少了 2.6cm(2.7%)。6个月“无痛减重” 1kg,只能说,有效果但不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存在大量参差不齐的益生菌产品。比如有些只标注了种名而没有菌株名,菌株有很强的特异性,不同的菌株效果可能天壤之别。而一些益生菌的代工厂“敢写、乱标、价格压得低”, 导致活菌数量不达标、标示资料模糊等问题频发。在1688平台,益生菌原料生产成本最低的,每袋只有1毛。

理性对待

关于益生菌效果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一篇2018年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文章,回顾了健康成人使用益生菌补充剂相关的45篇原始研究的数据。结果发现,健康成人补充益生菌,会让肠道内特定细菌的浓度短暂升高,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因肠道蠕动不规律造成的便秘和腹部不适。不过,一旦停止摄入,肠道菌群很可能会在几周后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同年由另一个团队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的两篇论文,则掀起了一股“益生菌无用”的讨论,研究者指出,服用益生菌后,部分人能将其留存于肠道,部分人则只能让其穿肠而过,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服用抗生素后,再次使用益生菌还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有害影响。

《小日子》剧照
“益生菌无用论”和“益生菌万能论”未免都有些极端。这些年来,益生菌研究一路高歌猛进,每年都有无数论文出炉,但大多数研究做的都是相关性分析,存在局限性。为此,世界肠胃病学组织在 2011 年发布了《益生菌证据等级全球概况汇总》,把益生菌的功能按证据等级做了分类,其中益生菌在治疗急性腹泻、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和便秘证据力度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例如改善情绪、失眠等,作用则都被夸大了。
从监管层面来看,无论是美国的FDA,还是欧洲或中国的监管机构,都尚未正式批准益生菌用于治疗或预防特定疾病。在我国,益生菌产品大多仅以普通食品的身份存在,真正获得保健品批文标志的益生菌产品寥寥无几。即便是被归类为保健食品的益生菌,其广告宣传也严禁涉及疾病预防或治疗的内容。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目前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有17个属38个种或亚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有14个株。
益生菌市场狂飙,法规和监管手段仍有待完善。2022 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已经正式实施,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应标示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量等。但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不规范的产品和不科学的宣传。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除非是胃肠道严重不适或敏感的人群,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滥用。如果想少交点智商税,在选购益生菌产品时不妨仔细看看标识,了解产品所含的菌株类型、具体功效、储存条件、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有无临床研究背景,是否采用了成熟的包埋、冻干技术等。

与其依赖益生菌产品,不如调整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多吃点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天然食品。

参考资料:

1.Stenman LK, Lehtinen MJ, Meland N, Christensen JE, Yeung N, Saarinen MT, Courtney M, Burcelin R, Lähdeaho ML, Linros J, Apter D, Scheinin M, Kloster Smerud H, Rissanen A, Lahtinen S. Probiotic With or Without Fiber Controls Body Fat Mass, Associated With Serum Zonuli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BioMedicine. 2016 Nov;13:190-200. doi: 10.1016/j.ebiom.2016.10.036. Epub 2016 Oct 26. PMID: 27810310; PMCID: PMC5264483.
2.Khalesi, S., Bellissimo, N., Vandelanotte, C., Williams, S., Stanley, D., & Irwin, C. (2019). A review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 helpful or hyp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3(1), 24–37. https://doi.org/10.1038/s41430-018-0135-9
3.Suez J, Zmora N, Zilberman-Schapira G, et al. Post-antibiotic gut mucosal microbiome reconstitution is impaired by probiotics and improved by autologous FMT[J]. Cell, 2018, 174(6): 1406-1423. e16.
4.Zmora N, Zilberman-Schapira G, Suez J, et al. Personalized gut mucosal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to empiric pro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host and microbiome features[J]. Cell, 2018, 174(6): 1388-1405. e21.
5.https://www.worldgastroenterology.org/guidelines/probiotics-and-prebiotics

6.宝宝益生菌测评:8款不符合国家要求 宣传的几十亿活菌量不靠谱!小红花测评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