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中大与澳门的故事,不止25年!

文摘   2024-12-25 20:28   广东  
SYSU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百年来,中山大学一直把自身发展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国家能力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特开辟专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全面挖掘在百年校史中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大故事,全面提升中大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拼搏、再立新功,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12月18日至20日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山大学与澳门有着深厚的渊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大与澳门的故事。




孙中山与澳门



澳门与孙中山先生的家乡毗邻,这里是他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他革命思想的启蒙地。他在青少年时期就随家人多次往来澳门。在结束了在广州博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和香港西医书院的学习经历后,自1892年起,他到澳门行医并开展革命活动,与澳门各界建立了深厚友谊。他先后在镜湖医院、中西药局、“孙医馆”等地行医。孙中山在澳门的行医活动广结善缘,技术高超,名声很快便传开。澳门同胞也极力支持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多次善款均由镜湖医院转交。

坐落于澳门镜湖医院的孙中山先生铜像


如今,澳门社会各界每年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澳门还立有多座孙中山先生铜像,设立孙中山纪念学校、纪念公园,另有两条街道以孙中山先生命名。




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医疗合作



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光荣的历史。1949年10月,柯麟在澳门镜湖医院主持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柯麟(1901-1991),广东海丰人,为澳门镜湖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后首任院长,后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堪称一代名医。柯麟还是我们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名出色的“红色特工”。1926年,柯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30年,他在中央特科领导下,以医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情报保卫工作。他在澳门工作十余年,在惩处叛徒白鑫、联系叶挺、“秘密大营救”“两航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中都留下了隐蔽而伟大的身影。

柯麟在澳门镜湖医院留影


在澳门,他紧密团结商界领袖何贤、马万祺等人,带领澳门各界进步民主人士同反动势力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的”斗争,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平稳回归,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柯麟回到广州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后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在新中国医学教育战线上开启了另一段传奇。

“红色医生”柯麟——庆祝澳门回归二十五周年插画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展出


中山大学传承红色基因,与澳门渊源深厚,造就多段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澳门有一批开明人士想传播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情况,1950年,他们创办了《新园地》旬刊(《澳门日报》的前身),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陈满(1906-1990)担任刊物的首任社长。他在澳门长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热心社会公益和文化事业,创办澳门大专教育基金会,后又出任澳门中华医学会主席。

《新园地》刊物


饶不辱(1921-2010),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就前往澳门镜湖医院工作,后任镜湖医院副院长。他将全部职业生涯奉献给澳门,为澳门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还担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协进会顾问、澳门中华医学会理事长等职,为“一国两制”作出贡献。

2023年,中山一院与镜湖医院续签友好医院合作协议


近年来,中山大学与澳门在医疗事业合作上迈出坚实步伐。附属第一医院与镜湖医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结成姐妹医院,几十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大各附属医院与澳门在医疗技术支持、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大湾区医疗服务水平,增进居民健康福祉。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中大力量



港珠澳大桥,这项跨时代的工程,攻克了沉管隧道、人工岛等技术难题,孕育了数百项专利和创新技术。它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是备受瞩目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在推动三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车运营6年来,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物流更加紧密,大桥日益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

港珠澳大桥


很多人不知道,在这项世纪工程中,中山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为大桥建设贡献力量。2014年,中山大学海洋学科教师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基槽泥沙回淤预警预报”联合攻关组工作。联合攻关组开展沉积动力观测、底质取样等大量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厘清了沉管基槽发生异常回淤的泥沙来源和成因机制,提出多项防沙减淤措施,E15管节成功沉放后,港珠澳大桥项目部授予中山大学“集体特等功”殊荣。2014年至2017年间,泥沙联合攻关组继续为E15至E33管节的沉放安装“回淤窗口”提供技术支撑、风险评估和决策依据,并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此外,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参与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吴玉萍教授团队结合大桥所处地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通过研究代表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等的种群特征,提出大桥建设与运营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大桥建成、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MTI师生翻译团队,为港珠澳大桥的通行指南等相关文件提供语言服务工作,助力港珠澳大桥的国际化。现在,在珠海校区海琴楼,我们便可远眺港珠澳大桥,感受这项“超级工程”的风采。

从珠海校区海琴楼群远眺港珠澳大桥




服务社会,开港澳研究之先



中山大学在港澳研究方面,有着深厚地缘、文化历史与综合学科的优势。20世纪50年代初,我校就已开启港澳问题研究先河。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戴裔煊、黄启臣、章文钦等多位学者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等方面研究。

戴裔煊教授


早在1956年,戴裔煊教授便开始中葡关系和澳门史的研究,是该领域的先驱。面对重重困难与阻碍,戴裔煊考校文献,著文驳斥谬论,以确凿材料辨明真相。晚年,他回顾自己的研究说:

我研究澳门历史,就是为了证明: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完全有权收回澳门。

诸多学者在澳门史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成果斐然,熠熠生辉。姜伯勤教授自1993年以来发表了《大汕大师与禅宗在澳门及南海的流播》等多篇论文阐明明清时代禅宗文化对澳门的影响。黄启臣教授专著《澳门通史:从远古至2019年》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澳门艺术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镇洪教授、王宏副教授等考古学家,与港澳考古学者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路环岛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5处考古遗址再次进行遗址复查工作,证实1972年发现有史前遗物之黑沙北部地点并未完全遭受破坏,随之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并将该遗址重新命名为“阿婆秧遗址”。2014至2016年,澳门文化局再次邀请粤港澳三地联合考古队,分阶段对路环岛市区的船铺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数量丰富的考古遗迹和遗物,且年代跨度从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期到晚清时期。

考察现场


1983年,学校成立全国最早的综合性港澳研究机构——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在此基础上,1991年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成立,2000年9月发展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中山大学整合校内多学科港澳研究力量,组建成立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同年11月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研究院瞄准“一国两制”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主要围绕港澳发展动态、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以一流的决策研究成果,服务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

11月25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与澳门大学等单位在澳门主办澳门回归25周年学术研讨会


作为广东省重点智库,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挥资政作用,其研究团队向中央相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建议》《高质量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等,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研究团队长期关注澳门及大湾区研究,曾创新性提出澳门担当“超级协调人”角色的设想,探索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最大公约数”的实现路径。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调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中山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内地最早开展澳门法律研究的单位之一。1994年杨贤坤教授所著《澳门法律概论》出版,2007年邓伟平副教授所著《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论》出版。此外,李启欣教授和郭天武教授对澳门基本法的研究成果斐然。

中山大学法学院


澳门首部现代地方志《澳门志·地理分志》于今年10月正式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完成的首部地方志,也是澳门特区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文化工作之一,旨在全面展示澳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众多师生积极投身其中,参与“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与园林绿地”两卷的编纂。生命科学学院全力支撑澳门生物资源调查与生态保护工作,建立“中山大学-澳门湿地生态恢复基地”,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澳门志·地理分志》




人才培养,深化学术交流



近年来,中山大学与澳门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深化。据统计,目前学校澳门籍在校生750人。2016年,中山大学牵头与香港中文大学与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并在联盟框架下先后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农、艺等多个学科和高校事务领域积极拓展三地院校的务实合作。2024年7月,2024年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山大学顺利举办,粤港澳三地高校共商大学发展,共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与人才合作,为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2024年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会合影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向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发来视频祝福


早在澳门回归之前,中山大学就面向澳门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1994年,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为促进澳门的平稳过渡与回归,开始在澳门招收行政管理硕士。直至2001年,历经八届招生,学院培育出163名怀揣国际视野、全球观念与创新精神的公共治理人才。据悉,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中,运输工务司司长谭伟文,就是1996届MPA澳门班的毕业校友。法学院也曾主办澳门本科生法学班,为澳门培养通晓内地及澳门两地法律规则的人才。


中山大学澳门校友会


中山大学澳门校友会至今已成立36年,积极开展澳门校友间联谊活动,加强与母校和各地校友的联系、学术交流,发扬母校优良传统,促进澳门的繁荣进步。


中大与澳门之间的情缘

说不尽也道不完

中山大学将与澳门继续

深化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合作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初审:胡婉茜

复审:胡文涛

终审:万忠娟



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院系信息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