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班主任詹镇鹏老师的带领下,20名历史学系(珠海)的本科新生参观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在此了解并学习了宗祠、建筑及民间工艺的有关知识。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内收藏珍品及现代工艺精品共计 20000 余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 3000 件,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的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
当日下午2:00,同学们在陈家祠东门入口处集合,在詹镇鹏老师的组织下,跟随讲解员开始了学习之旅。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始建于 1888 年(清光绪十四年),至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建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 “合族祠”。合族祠堂具有祭祀祖先、文化教育、议事和社交功能。陈家祠为陈氏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聚集交流的场所,不同分支的陈氏族人可以通过祠堂的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避免家族分支之间的疏远。而规模宏大的祠堂也是陈氏家族对外彰显家族显赫的载体。
建成后的陈家祠成为参与集资的各地陈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应考或办理各种事务时的临时居住地,同时也是祭祀祖先、举行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维系陈氏宗族关系、加强宗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了重要作用。1905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陈氏书院与当时广州大多数合族祠一样,及时调整其存在形式,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成为教育用地。1958 年 1 月 1 日,广州市文化局接管了陈氏书院,次年以陈氏书院为馆址成立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 年更名为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1988 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前的广场两侧,各矗立了一对旗杆,旗杆是为了表彰在科举中高中的陈氏子弟所设立的。旗杆有4个部分,最上层圆圆的部分是宝珠,平台叫旗杆斗,树立的石头叫架石又称公民石,镌刻着高中陈氏子弟的名录,最下面的是基座。这两个旗杆高低不同,斗的数量越高,证明子弟考得越好。
踏入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家祠气势恢宏的大门,门上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雕刻工艺细腻入微,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自然,每一个图案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木雕作品中,花鸟鱼虫、人物故事跃然木上,它们或娇艳盛开,或灵动嬉戏,或神情并茂,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石雕的狮子威风凛凛,镇守着陈家祠,其纹理清晰,质感逼真,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砖雕则以其独特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感,为大门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庄重。大门上的门神像秦琼、尉迟恭,130多年一直守护着这个家族。大门中间有一对铜铺首,在斜阳的映照下展示着古朴的厚重。
入门后可见一面木雕影壁,其上描绘的竹、鸟、花、石各有寓意,更历史故事将祝福寓意藏在唯美而朴素的雕刻里。走进庭院,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庭院布局严谨对称,中轴线分明。回廊环绕,连接着各个殿堂,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堪称一绝,除了大门处的三雕,还有遍布各处的彩绘、陶塑等。殿堂的屋檐下,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描绘着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夺目,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照人。屋顶上的灰塑更是陈家祠的一大特色,这些灰塑造型丰富多样,有神话中的瑞兽祥禽,也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天际线。
陈家祠有 “七绝” ,分别是: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
陈家祠的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层次著称。工匠们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圆雕等,使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在雕刻过程中,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力度感,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出人物、花鸟、山水等元素的神韵。如聚贤堂的屏风,木雕图案精美绝伦,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为题材,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后座的 11 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雕刻工艺更为复杂,体现了木雕艺术的巅峰水平。
砖雕主要用于建筑的外墙、门头、墀头等部位。陈家祠的砖雕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在题材选择上,多以寓意吉祥、富贵、长寿等的人物、花卉、动物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西倒座外墙的砖雕最具规模,其中一幅取材于戏曲故事的 “刘庆伏狼驹” 砖雕尤为著名。全图雕有四十多个人物,砖雕艺人以立体和细腻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刘庆降伏 “狼驹” 的热闹场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布置错落有致。
石雕作品在陈家祠中主要分布在月台、栏杆、石鼓、石狮子等部位。其工艺精湛,刀法细腻,通过对石材的精心雕琢,展现出各种形象的质感和神韵。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陈家祠门口两侧的石鼓,直径达 1.4 米,高达 2.55 米,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石鼓上的雕刻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展现了高超的石雕技艺。此外,聚贤堂前月台的石雕栏杆,采用镂空技法雕成,栏板上的花卉、动物等图案栩栩如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得益彰。
陶塑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之一,陈家祠的陶塑主要集中在 19 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陶塑瓦脊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制作过程中,先制作陶坯,然后进行彩绘和烧制,使陶塑作品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装饰性。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 27 米,全高 4.2 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也是目前已知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最为繁复的脊饰。瓦脊上的陶塑作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为题材,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场景布置丰富多彩,展现了岭南陶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灰塑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及红糖等,经反复锤炼后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施工现场塑造而成的一种室外装饰艺术。陈家祠的灰塑工艺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其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效果。灰塑作品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等,多以寓意吉祥的内容为主。如屋脊上的灰塑装饰,以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塑造出众多神仙、瑞兽等形象,造型生动,色彩斑斓,为建筑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铜铁铸工艺在陈家祠中主要用于廊柱、月台围栏的栏板等部位的装饰。通过铸造工艺,将铜或铁制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然后安装在建筑上,起到点缀和加固的作用。铜铁铸作品的工艺难度较高,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但其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和艺术价值。祠堂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上的铜铁铸装饰,如 “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三阳开泰” 等,均是少有的佳作。这些铜铁铸作品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图案寓意吉祥,与周围的木雕、石雕等装饰工艺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陈家祠华丽的艺术氛围。
彩绘主要用于建筑的大门、门神、墙壁、梁架等部位的装饰。陈家祠的彩绘工艺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彩绘艺人运用各种颜料和绘画技法,在建筑表面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和画面,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陈家祠大门上的彩绘门神,高 4 米,是现存广东清代时期最大的门神。红脸的秦琼和黑脸的尉迟恭,形象威武,色彩鲜艳,给整座建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外,东西厢房上的多幅壁画,也采用了彩绘工艺,画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展现了岭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本次参观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造力。这些精美的建筑和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跨越时空,向后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文案:张楚灏
拍摄:葛清璇
排版:李轻飏
初审:胡婉茜,詹镇鹏
复审:胡文涛
终审:万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