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葛剑雄:信息与人类文明

文摘   2024-12-15 18:13   广东  




12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历史学系(珠海)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逸仙高研讲座”在珠海校区海琴6号C203讲学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信息与人类文明”,由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讲,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主持。

葛剑雄教授主讲、吴滔主任主持


讲座伊始,葛剑雄教授阐述了信息的重要性。他表示人类进化的进程和结果无法完全用自然环境解释,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区别人类文明的关键。


01 信息: 泛指人类社会可以传播的一切内容

葛教授首先提出思考:人性是如何产生的?是客观环境刺激下产生的,还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他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

葛教授随后对信息进行定义,信息在古代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信息的作用十分重大,葛教授认为原始人出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产生好奇心,于是向外探索;人类迁徙中因为无法获得足够信息而无数次试错,最终才能抵达某一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对生存环境的信息做出判断处理。

在古代,信息的传递十分困难,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表现出周代为了边防信息的传递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古希腊军人为了传递马拉松之战胜利的信息奔跑42公里到雅典,付出生命的代价……葛教授指出,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历史的进程就可能会被改写。

在古代,信息的传递也可能通过代际生命的延续来实现。为避免秦末战火导致《尚书》散佚,秦朝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后背诵口授,成《今文尚书》;唐代玄奘带回印度经文并进行翻译,同时讲述自身经历以成《大唐西域记》,成为沿途地区的唯一文字记录;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是对于吴哥王朝的唯一文字记载,在吴哥窟的发现和发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葛剑雄教授指出,尽管如此,中华文明对于外界的兴趣却不大,这是因为中国在地理环境上远离其他文明;在文明的发展程度上,中国周边地区都比中国落后,加之向外传播信息的成本高昂,中国古代对获取外界信息缺乏动力。相比之下,欧洲大航海出于对资源、市场、宗教等需求而具备强大动力。

葛剑雄教授主讲


02 信息的另一面:缺损、误导和误解

杜甫诗中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苏轼在词中兼怀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葛教授提到,信息的断裂、缺损、延迟往往成为感情灵感的源泉,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当代人已经很难共情古人对于信息的情感。

在战争中,信息的错误或者泄漏会使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冯玉祥军队在中原大战中的电报将“泌阳”误传为“沁阳”,最终导致军队大败。

葛教授认为应该重视基础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时代下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过早地使用人工智能、过度地接受信息导致学习的过程减少,也就限制了智力、潜力和创造力。葛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物理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阶段,对应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产生新物质、实现自身增长这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下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是不同的,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物理阶段,只有实现“仿脑”才会进入化学阶段。

葛教授认为,一定的信息缺失是必要的。正如求知和研究的区别,求知为了个人发展,需要批判地选择、缺省一部分的信息;而研究则是需要穷尽信息。

同学们认真听讲


03 新的挑战

讲座的最后,葛教授提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未来,如果凡事都自动化,人应该如何成长?人的意义是什么?

他表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才能面对未来。

同学们认真听讲

04总结

葛教授总结,人类社会除了科学还有人文的一面。只要有人文的目的,书本、图书馆永远有存在的价值,不会简单的被信息产品或者技术取代。

讲座结束后,吴滔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将人类文明在信息的层面串联起来;用“信息”一词而非“知识”或“文本”,能够更好地把人、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同学们积极提问





文案:缴心一

摄影:苏秦慧

排版:杨安琪

初审:胡婉茜

复审:吴滔

终审:万忠娟

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院系信息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