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由我系举办的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五十六讲在海琴六号A326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论历史学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的比较与互鉴”,由《史学集刊》编辑部副编审、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广超主讲,孙丽萍教授主持。
郑老师回顾了国际关系规范和概念的现代化过程。郑老师认为,现代国际关系的早期实践,以及国际关系学的主要观念、制度与规范,都是在"漫长的19世纪"形成的,并与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转型与现代性革命密不可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科学"种族主义四种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国际关系。现代化转型的不同结果塑造了一个中心一外围结构的、充斥了文明标准和殖民主义的、以欧洲国际社会为蓝本加以拓展的全球国际社会,这种权力结构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规范性偏好。国际关系学自第二次创立以来,便成为了“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实用主义,专注于结构研究并与政治学绑定。
对于历史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郑老师认为,若把历史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比作一局棋,棋子与棋手好比国际关系行为体,棋局博弈即时性好比国家间博弈历时性。历史学研究好比对棋局的记录,国际关系学研究好比对棋艺的解析。历史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有不同,但在现实背景下,两个学科的研究有互鉴的必要,一是目前国内学科的建设会促进二者的交流,如区域国别学、全球史与跨国史,二是国际形势变革可能意味着历史的回归。
最后,郑老师解析了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各自研究国际问题时的内在缺憾,并指出二者存在交流互鉴的可能。郑老师认为,国际关系学相较于历史学,研究国际问题时承担着分析判断当前形势并作出政策咨询的压力,因此倾向于把典型事件发生的原因加以抽象化,强调普遍性、规律性和必然性;同时,国际关系研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结构性的、共时性的因素上面,忽略了对于“偶然性”和“历时性”因素的关注,而专注于寻求一种超越时空的解释模式。而相较于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研究以档案研究和传统叙事为主,重叙述、轻分析,重过程、轻问题,重事实、轻意义,容易使史学研究碎片化;且传统的叙事史学重视档案,缺少分析历史事件的理论与方法工具。
郑老师指出,历史学研究可以帮助国际关系学者运用多个变量、多个影响因素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国际政治,认识到人类事务和国际政治的混沌性和复杂性;同时,历史学通过提供经验性的历史事实、对于人类社会复杂性乃至混沌性的多面认知,以及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揣摩,可以提供国际关系学者以“想象力”以更深层认识复杂的国际问题。国际关系学则可提供历史学研究以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助益历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于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借鉴,有助于史学家发现新领域、提出新问题、挖掘新材料和建立新解释,提供多种多样的解释模型和范式;国际关系理论不仅关注变化,而且关注结构和状态——试图发现重复出现的国家行为模式和机制,探究国家行为的深层动力和国际关系演变的规律,关注人类行为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力量,如体系和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等等,有助于深化对于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讲座结束后,老师、同学对此次讲座内容提问,郑老师对问题进行了悉心解答。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案:李柱成
摄影:吕心怡,林秋霞
排版:唐嘉婧
初审:胡婉茜
复审:吴滔
终审:万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