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流远 笃志敦行 | 历史学系(珠海)2024年实践教学课程总结会

文摘   2024-12-20 17:26   广东  

2024年12月11日下午,我系2024年《中国古代遗址考察》实践教学课程总结会在海琴6号A326举行。本次总结会由于薇教授主持,吴滔教授、万忠娟书记、胡文涛副书记、李大海副教授、李晓龙副教授、吉辰副教授、罗瑾歆副教授、凌滟助理教授、杨晓东助理教授、李彦楠助理教授、赵春光助理教授出席总结会。本次总结会还邀请了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李政教授作为点评嘉宾。


总结会伊始,于薇老师致开幕词。于老师指出,中国古代遗址考察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重要课程,包括前期准备、小组收集材料·讨论·准备作业、实践考察、自主研学、现场报告、撰写考察日记以及归来后修改作业、再次报告、现场点评等诸多内容。通过完善的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和思考。不同于往年,今年实践教学同时开启两队,2022级同学在河南开展九日实践教学,2023级同学在南京开展八日实践教学。总结会按照年级和实践教学地分上、下两个半场,然后从两地实践教学中各评选一组最佳表现奖。随后,实践教学各小组同学依次报告,并由老师们给出针对性指导。




上半场:

2022级河南实践教学汇报


2022级河南实践教学分6组进行汇报。

1

第一组同学以“浪荡渠”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围绕浪荡渠地理位置、开凿时间、“鸿沟”概念、浪荡渠与“鸿沟”关系及人工运河相关内容展开。吴滔老师指出,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重视区别文献叙述年代与形成年代,在充分理解史料基础上依照具体的时空逻辑展开汇报。于薇老师指出梳理学术史重要性,在处理历史地理问题时应区别考证文献中地名对应实际地点还是研究特定地点在文献中名称变化,警惕贴标签行为。李大海老师则提醒同学们注意复核史料,避免轻信数据库与检索系统。


河南第一组同学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

第二组同学围绕Gregory Schopen的经典文章Filial Piety and the Monk in the Practice of Indian Buddhism: A Question of ‘Sinicization’ Viewed from the Other Side展开汇报。文章主题是“印度佛教行持中的孝与僧侣: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化’问题”。小组同学从1979年出版的静谷正雄《印度佛教碑铭目录》入手,介绍本文核心史料与问题意识所在。过往研究将“孝”视为佛教中国化表现,实际上,印度碑铭史料中已有行孝相关现象,僧侣积极参与其中,“孝”并非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现象。杨晓东老师提示同学们,以文章为主题汇报应首先充分介绍本研究基本史料年代及主体内容,就本文而言,可以采用列表形式。杨老师同时补充该文学术史意义。吴滔老师指出,在这篇文章之外,也要思考“孝”在印度次大陆是否有对应语素。


河南第二组同学汇报

3

第三组同学以“北窑”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围绕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发掘出土具有商文化因素的遗存与成周地区“殷移民”研究两个问题展开。于薇老师肯定该组同学注意到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使用“殷移民”内涵差异问题。同时指出,在北窑西周墓地所见商文化因素提示我们要注意王朝更迭并不意味着本地人群的更替及考古学文化的转变。


河南第三组同学汇报


4

第四组同学以“晋制的语言:事死如事生”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围绕汉晋时期具体墓葬形制及学者争论较多的“晋制”问题展开。于薇老师指出,要重视对比对象属性是否一致问题。年代、等级、地域均是对比墓葬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理解学者讨论的“晋制”内涵。


河南第四组同学汇报


5

第五组同学以马衡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以马衡的金石学贡献为线索,结合实践教学中接触到的石经、太学辟雍碑介绍从金石学到现代石刻史料研究。于薇老师指出,在洛阳所见辟雍碑和石经残片出土于汉魏洛阳城遗址南侧太学遗址,马衡作为传统金石学在20世纪初代表人物,牵引传统金石学与现代石刻史料研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依然应重视传统学术研究脉络。


<<  河南第五组同学汇报  >>


6

第六组同学以福王为主题进行汇报。汇报从《明史·福王传》入手,介绍顾炎武、赵翼以来学者对明朝宗室的认识。吴滔老师指出,前人研究将明代藩王视为一体,实际上明代藩王以嘉靖朝为界可分为新封与旧封两类。万历年间的新封藩王特权多,福王即属于此类,对晚明政治和地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于薇老师指出,汇报应有总结部分,尝试自主提炼学术史。同时提醒同学们,实践教学走过、看过的地方都是曾经的历史现场。


河南第六组同学汇报


下半场:

2023级南京实践教学汇报


接下来由2023级同学分组汇报。

第一组同学以“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为题进行汇报。汇报梳理故宫南京分院历史沿革,文物南迁进程及相关学术史。该组同学按照六朝、明朝、民国时间线索梳理参观地点总结南京行程,回顾学习到的知识。吴滔老师指出报告可以继续挖掘文物南迁影响。于薇老师指出,应重视学术史训练。李彦楠老师指出文物南迁时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是马衡,目前马衡相关文献整理出版不少,报告应重视马衡日记与演讲中提供的线索。



南京第一组同学汇报





第二组同学以“莫高窟第323窟”壁画局部和“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局部为主题进行汇报,关照了与南京栖霞寺相关的佛教内容。吴滔指出史料长编的梳理应当贴紧南京,与南京产生联系。杨晓东老师提到史料长编删除太多,展示内容可以继续补充。


南京第二组同学汇报

南京第三组同学汇报


第三组同学以“奉安大典”为主题进行汇报,梳理了奉安大典始末与各方力量的争斗及相关学术史。吉辰老师指出讲述者应吃透内容,报告衔接部分可以更为顺畅。吴滔老师指出,报告可以在党葬与国葬的关系展开更多关注,奉安大典对南京城市的影响也可以深入探讨。




第四组同学以“守江莫如守淮”为主题进行汇报,此句出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同学们从总叙入手,先揭示《读史方舆纪要》本身学术理路。进而依据传世文献梳理发生在江淮间重大战争、建康城周围江河湖泊变迁以及历代士大夫对此认识,展示顾祖禹提出守江莫如守淮知识脉络。该组同学的总结举出每天考察学习到的知识与老师的教导。吴滔老师指出,顾祖禹观念可能受到明代以南京为都城影响,同时也应注意南宋时已有江淮守御问题讨论。于薇老师则指出,分时段和河段讨论淮河渡口可以进一步推进本问题探讨。


南京第四组同学汇报




第五组同学以“下关”为主题进行汇报,他们回顾了税关税收、商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学术史,而后重点介绍明代下关及其税收机构的设立,清末民初下关的变化。该组同学的总结关注了南京的都城性和明朝的贡赋体系,有意识的分类梳理考察地点。吴滔老师指出,报告中涉及商税与杂税问题,可以进一步分别探讨。陪都向省城转变的过渡也有进一步探讨空间。于薇老师则指出,同学们可以通过学术史讨论,回到经典问题。

南京第五组同学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各组同学报告结束后,李政老师以自身年轻时经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同时李老师还指出,教学实践活动的日程安排与问题设置非常具体到位,可以看到老师们辛勤付出。同学们要珍惜中山大学的学术培养,从具体知识介绍深入到研究领域,学会总结和提升。



吴滔老师、万忠娟书记和于薇老师为实践教学优秀表现小组——河南的仰韶小组和南京的下关小组颁发奖励。



本门课程曾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将奖金用于表彰实践教学中优秀表现小组,就是为了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实践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是强化史学学习的场景意识,在代表性历史遗址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理解力。仰韶小组在升仙太子碑前面对伊洛平原讲述仰韶遗址、仰韶文化与仰韶时代,南京小组在中山码头讲述龙江税关的历史。两个小组将报告内容与历史现场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践教学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胸牌,记录着、见证着同学们所思所学。优秀表现奖状与奖章贴在获奖同学胸牌上,寄寓着老师们的希望与鼓励,为同学们从准备到总结,历经大半年的中国古代遗址考察实践教学课程画上圆满句号。获奖同学激动不已,实践教学成为同学们人生中宝贵体验。


吴滔老师最后以“脱俗求真,知人论世”与“史无定法,学有所本”总结本次实践教学,通过自身田野经历鼓励同学们坚定史学追求,实现人生。



2024年历史学系(珠海)实践教学总结圆满结束。


文案:汪星雨,殷悦

摄影:唐嘉婧,罗惠蓝

排版:苏秦慧

初审:李彦楠,赵春光

复审:吴滔,于薇

终审:万忠娟

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院系信息推送
 最新文章